夏强,刘海灿,赵秀芹,万康林,赵丽丽
1.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2;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WHO结核病治疗指南显示[1],耐多药结核(mu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治疗需要18~20个月的药物疗程,一旦出现患者依从性较差、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疾病不能被彻底根治而再次复发或演变成广泛耐药性结核(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XDRTB),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近年来,贝达喹啉、氯法齐明等口服新药在国外已经进入MDR-TB临床治疗指南用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但治疗费用普遍很高,在我国二线抗结核药物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kanamycin,KAN)及多肽类药物卷曲霉素(capreomycin, CAP)等注射剂由于价格便宜,临床医生拥有良好的使用经验,仍是治疗MDR-TB的重要药物[3]。研究显示[4],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streptomycin, SM)、KAN和多肽类药物CAP的抗菌机制相似,导致了这些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但是交叉耐药的程度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是否与相关耐药基因协同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本研究使用125株MDRTB临床分离株对SM、KAN、CAP相关耐药基因进行研究,探索三个药物耐药及交叉耐药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临床更合理地应用药物,为耐多药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1 菌株来源 本研究共使用125株MDR-TB菌株,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结核病室传代培养、保藏,菌株来源详细信息见表1。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标准株(ATCC27294)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由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结核病室保藏。
表1 125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地区来源
1.2 药物敏感性检测 本研究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检测,使用比例法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5],以H37Rv标准株作为质控菌株,药物购于美国Sigma公司。耐药临界浓度参照文献[6]设置,SM为4 μg/mL,CAP为40 μg/mL,KAN为30 μg/mL。
1.3 分枝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DNA的制备 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提取采用CTAB法[7],用溶菌酶、10% SDS/蛋白酶K混合液及CTAB破除细胞壁,用氯仿萃取,冰乙醇洗涤DNA沉淀,最后用TE溶解DNA沉淀,-20 ℃保存。
1.4 基因扩增与测序 使用NCBI网站公布的结核分枝杆菌株的H37Rv全基因组序列(NC_000962)作为模板,对rrs、tlyA、eis启动子、rpsL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引物,见表2。采用20 μL扩增体系,包括1×easytaq PCR Buffer,1.25 U easytaq DNA聚合酶,0.125 mmol/L dNTP,F、R各0.15 μmol/L,模板DNA 40~100 ng。反应条件,95 ℃预变性5 min,再用94 ℃变性30 s、58 ℃复性30 s和72 ℃延伸45 s,扩增35个循环。扩增产物送北京擎科兴业公司纯化后进行核酸序列测定,核酸序列比对使用Clustal W和Bio Edit等软件完成。
表2 基因PCR扩增和测序的引物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差异用χ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MDR-TB临床分离株对3种药物交叉耐药性(株)
2.1 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125株MDR-TB菌株中,SM耐药株87例(占69.60%),CAP耐药株14例(占11.20%),KAN耐药株21例(占16.80%),SM耐药率显著高于CAP、KAN(χ2=88.53、65.54,均P<0.01),而CAP与KAN间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P=0.20)。有68例(占54.40%)菌株对SM单耐受,有2例(占2.00%)菌株对CAP单耐受,有4例(占3.20%)菌株对KAN单耐受,有9例(占7.20%)菌株对SM+KAN耐受,有4例(占3.2%)菌株对SM+CAP耐受,有2例(占2.00%)菌株对KAN+CAP耐受,有6例(占4.80%)菌株对本研究中的3种抗结核药物全部耐受,有30例(占24.00%)菌株对3种药全部敏感。KAN在SM耐药株中的耐药率为17.20%(15/87),KAN在CAP耐药株中的耐药率为57.14%(8/14);CAP在SM耐药株中的耐药率为11.49%(10/87),CAP在KAN耐药株中的耐药率为38.10%(8/21);SM在KAN耐药株中的耐药率为71.43%(15/21),SM在CAP耐药株中的耐药率为71.43%(10/14)。
2.3 耐药基因突变结果 通过测序后发现,68株单耐SM菌株中,有19例(占27.94%)菌株出现rpsL基因突变,128A-G(Lys43Arg)型突变为最主要的突变,共有14株;有6例(占8.82%)菌株出现rrs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1401A-G、517C-T、48T-C、1141CT、635G-A、1449A-G。4株单耐KAN菌株中,有3例(占75.00%)菌株出现eis启动子突变,突变类型为2株G(-10)A突变和1株G(-14)A突变;有1例(占25.00%)菌株出现rrs基因1401A-G突变。2株CAP单耐菌株中,未发现基因突变。9株SM+KAN耐药菌株中,有6例(占66.66%)菌株出现rpsL突变,其中4株为128A-G突变,2株为263A-G突变;有2例(占22.22%)菌株出现rrs突变,分别为1株514A-C突变以及1株517C-T突变;有1例(占11.11%)菌株出现eis启动子突变,突变类型为(-10)A。4株SM+CAP耐药菌株中,有3例(75.00%)菌株出现rpsL突变,分别为2株128A-G突变、1株263A-G;rrs和eis启动子未出现突变。2株KAN+CAP耐药株中,有1例(占50.00%)菌株出现rrs突变,突变类型为1401AG;rpsL和eis启动子未出现突变。6株SM+KAN+CAP耐药菌株中,有3例(占50.00%)菌株出现rrs突变,其中2株为1401A-G基因突变,1株为rrs1401AG+rpsL128A-G突变;eis启动子未出现突变。30株SM+KAN+CAP敏感菌株中,1例(占3.33%)菌株出现rrs突变,突变类型为1057C-A;rpsL和eis启动子未出现突变。125株MDR-TB菌株中tlyA均发现33A-G突变,突变类型为同义突变,其中两株为33A-G+463CT、33A-G+54A-G类型双位点突变。见表3。
表3 SM、KAN及CAP相关耐药基因突变结果分析
2.4 3种注射类药物耐药与耐药基因突变间的关系 以表型耐药为金标准,rpsL检测SM+KAN联合耐药的灵敏度为46.67%,特异度为90.63%,rrs检测SM+KAN联合耐药的灵敏度为33.33%,特异度为96.88%;而rpsL检测KAN+CAP联合耐药的灵敏性仅有12.5%,特异度为80.61%,阳性预测值为5%;rrs检测KAN+CAP联合耐药的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86%。rrs检测SM+KAN+CAP联合耐药的灵敏度50%,特异度高达96.67%。SM+KAN耐药菌株和SM+KAN敏感菌株的rrs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9,P=0.002);SM+CAP耐药菌株和SM+CAP敏感菌株的rrs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P=0.010);KAN+CAP耐药菌株和KAN+CAP敏感菌株的rrs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P<0.001);SM+KAN+CAP耐药菌株和SM+KAN+CAP敏感菌株的rrs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P<0.001)。见表4。
表4 3种药物耐药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SM是治疗结核最重要的一线药物,而同为氨基糖苷类药物的KAN和CAP是临床治疗二线注射类药物,在MDR-TB标准短程化疗方案中作为主要的核心药物[3]。有研究显示[8],氨基糖苷类药物之间以及与多肽类药物之间耐药机制互有交叉,导致交叉耐药,分析两类药物的耐药、交叉耐药,及与分子耐药机制关系,有助于临床为结核病患者特别是MDRTB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化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中125株MDR-TB菌株中,三种药物耐药率依次为60.00%(SM),16.80%(KAN),11.20%(CAP),耐药率排位顺序与2010年我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9]。KAN在SM耐药株中的耐药率为17.20%,CAP在SM耐药株中耐药率为11.49%,SM在KAN耐药株中耐药率为71.43%,SM在CAP耐药株中耐药率为71.43%,据此可推断,SM与KAN、CAP二药之间存在着单向交叉耐药,这与我国学者常珊等[10]研究成果一致。本研究结果分析,CAP对MDR-TB菌株的耐药率与KAN的耐药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N在CAP耐药株中的耐药率为57.1%,CAP在KAN耐药株中的耐药率为38.09%,说明KAN和CAP之间存在低水平交叉耐药,提示二者间一种药物发生耐药,应慎重选择另外一种药物。
目前研究认为,三种药物交叉耐药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共同的基因突变位置。rpsL基因是结核分枝杆菌对SM耐药的分子机制[11]。本研究显示,87株SM耐药菌株中,共有33.33%(29/87)的菌株出现rpsL基因突变,其中Lys43Arg突变为21株,Lys88Arg型突变为7株,另外发现1株Arg381Cys突变,未见报道;在38株SM敏感株中,包括4株KAN单耐,2株CAP单耐,2株KAN+CAP耐药,30株SM+KAN+CAP敏感,未发现rpsL基因的突变。利用rpsL基因检测检测SM、KAN、CAP单耐药的灵敏度分别为33.33%、33.33%、28.57%,特异度分别为100%、78.85%、77.4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24.14%、13.79%,而rpsL基因KAN+CAP联合耐药的灵敏度仅为12.5%,特异度为80.61%,阳性预测值仅为5%,说明在本研究中rpsL基因突变主要对SM耐药起到贡献,检测与KAN及CAP耐药能力较弱。
rrs基因编码16S rRNA,该基因530环状区域与rpsL第43位的赖氨酸在空间上非常接近,因此该区域基因位点突变与SM抗性有关,同时也是导致SM和KAN交叉耐药关键区域。本研究发现,87株SM耐药株中,共有12.64%的菌株出现rrs基因突变,单耐SM菌株中rrs突变呈多态性,530环状区域基因仅有1株516A-G突变,而在SM+KAN联合耐药的菌种,发现530环状区域标志性突变位点514A-C和517C-T突变各1株,在CAP耐药株中并未出现。有研究证实[12-13],rrs基因A1401G的突变位点与KAN、CAP耐药相关,而且也是它们交叉耐药的位点,A1401G位点检测KAN单耐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8.1%;检测CAP单耐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100%。本研究中,共发现6株rrs基因发生A1401G的突变,单耐SM和单耐KAN各1株,KAN+CAP联合耐药1株,SM+KAN+CPA联合耐药3株,而在单耐CAP菌株中并没有发现该位点突变。rrs基因A1401G连同514A-C和517C-T突变共同检测SM+KAN+CAP交叉耐药,灵敏度可以达到50%,提示该基因突变与三种药物交叉耐药具有关联,但存在部分表型耐药不能用现有突变位点解释的现象。
结核分枝杆菌中tlyA(Rv1694)的转座子突变导致CAP耐药[14]。tlyA基因编码一个2-O-甲基转移酶,在16S rRNA的44号螺旋和23S rRNA的69号螺旋中产生甲基化。当核糖体亚基形成复合物时,形成CAP的结合位点,抑制核糖体的转移,从而导致耐药。对于该基因突变报道不一,有研究显示tlyA基因的突变率过低,并不是敏感的CAP耐药检测指标[15],而我国学者报道[16],50株CAP临床耐药菌株中,有7株菌株发生了该基因突变,30株敏感菌株中未发现突变。本研究125株MDR-TB菌株中,均发现tlyA基因33A-G同义突变,另外在单耐SM菌株中各发现1株33A-G+463C-T和33A-G+54A-G突变株,对CAP耐药无任何贡献,因此该基因并不是CM耐药良好的检测指标,其基因突变与SM、KAN、CAP单耐及交叉耐药并无关联。
eis基因编码氨基糖苷类乙酰转移酶,该基因启动子发生突变可引起转录物水平增加,有研究证实[17],结核分枝杆菌中eis启动子G(-14)A突变被认为是检测KAN中低水平耐药的较好的靶点,G(-10)A突变与CAP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本研究共发现4例eis启动子突变,全部出现在KAN耐药相关菌株中,其中单耐KAN3例,分别为1例G(-14)A和2例G(-10)A突变,SM+KAN联合耐药发现1例G(-10)A突变,并没有发现与eis启动子CAP耐药性相关证据。
本研究利用全国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来源的MDR-TB菌株,具有良好的代表性。通过对耐药相关基因区域测序分析,仅发现rrs基因的530环区域和1401位点突变对于与SM、KAN、CAP交叉耐药具有关联性,相关突变位点今后可能成为交叉耐药潜在分子筛查标志,后续本研究还需要通过扩大检测的样本量来进一步验证,用来发展结核分枝杆菌交叉耐药的快速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