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贤彬,唐文革,陈莉玲,陈 婷,吕晓燕,焦 艳,许 杰,毛德强,龙 凤
(1.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预防控制所 400042;2.重庆市潼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402660)
糖尿病是常见的四大慢性病之一,健康中国提出到2030年降低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30%[1]。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从2010年的9.70%上升至2017年的12.8%[2-4]。重庆市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由2013年10.73%上升至2018年的17.90%[5]。糖尿病的发生受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运动、吸烟、饮酒)及超重肥胖等因素共同影响[6]。既往大量研究证实,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糖尿病风险更高,反映了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家庭环境及生活习惯的综合影响[7]。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8]。糖尿病家族史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患病率的交互作用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以西南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基线调查重庆市数据来分析糖尿病家族史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交互作用,为开展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提供建议。
本研究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盆地大气重污染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2017YFC0907303)”项目基线调查重庆市数据[9]。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30~79岁(1939年1月1日至1988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2)重庆户籍;(3)汉族;(4)常住半年及以上(调查前12个月内在重庆居住≥6个月);(5)自愿参加项目,同意采集生物样本并签署知情同意书;(6)无精神性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表达和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残疾不能接受检查者;(2)不同意全程参加本研究者;(3)不愿意接受随访者;(4)不愿实名身份登记者。调查对象纳入排除标准及项目相关介绍参见文献[10]。重庆市于2018年9-12月完成基线调查现场工作和质量控制工作。
1.2.1调查方法
基线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所有数据通过专门的信息平台管理[11]。问卷调查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开发的统一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饮茶、慢性病家族史等信息。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臀围、血压等,采用统一的标准工具进行测量。采集空腹血统一送重庆迪安检验公司检测。
1.2.2质量控制
项目采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盆地大气重污染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统一方案进行现场组织实施。在调查开始前对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掌握实施流程、责任分工、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现场调查过程中各项目点设置质控人员,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重庆现场的质量控制,四川大学项目办公室设置质控团队负责现场督导,采用审核问卷录音及时长等多种方式进行严格质控。对质控中不合格问卷进行重复调查。基线调查数据经四川大学项目办公室统一清洗后反馈给重庆。
1.3.1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按以下原则分类。(1)吸烟:分为不吸烟和吸烟,吸烟指调查时仍在吸烟;(2)有害饮酒:饮酒者中根据日饮酒量分为非有害饮酒和有害饮酒,男性>61 g/d、女性>41 g/d定义为有害饮酒[12];(3)健康膳食:红肉摄入过多(>100 g/d)、白肉摄入不足(<120 g/d)、蔬菜水果摄入不足(<400 g/d)、人均每天食用油摄入过多(>30 g/d)、盐摄入过多(>6 g/d)[12],根据以上5项计算得分,将回答“是”赋值0分,“否”赋值1分,每满足1项得1分,健康膳食是指得分4分及以上;(4)身体活动[13]:职业性身体活动、交通性身体活动、休闲性身体活动和家务劳动4类身体活动全部纳入计算,以每周总代谢当量(METs)作为衡量指标,身体活动水平不足是指每周总身体活动当量<3 000 METs,身体活动充分是指每周总身体活动当量≥3 000 METs。不吸烟、无有害饮酒、健康膳食、身体活动充分均达到即定义为健康生活方式,否则为不健康生活方式。
1.3.2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m2),BMI<18.5 kg/m2为低体重,18.5~<24.0 kg/m2为正常体重(健康体重),24~<28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
1.3.3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家族史是指一级亲属(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和子女)中至少1位患糖尿病。
1.3.4糖尿病
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诊断标准[14]: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自述已被明确诊断为糖尿病或使用控制血糖的药物。
共计调查23 308人,平均年龄(51.56±11.78)岁,女性占53.24%,城市居民占63.4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吸烟率为26.73%,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13.93%,7.78%的调查对象有糖尿病家族史,86.46%的调查对象每周身体活动水平为充分,健康膳食者占27.83%,健康生活方式者占15.87%,肥胖率为14.68%,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7.98%、15.19%、35.45%,无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健康者占14.75%,有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占6.65%,见表1。
糖尿病患病率为11.55%(2 693/23 308),标化患病率为9.35%,糖尿病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吸烟者高于不吸烟者,存在有害饮酒者高于无有害饮酒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者,每周身体活动水平不足者高于充分者,有不健康生活方式者高于健康生活方式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压患者分别高于对应无上述疾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文化程度越低糖尿病患病率越高,家庭年收入<1.2万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有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续表1 重庆市30~79岁汉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n=23 308)
续表1 重庆市30~79岁汉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n=23 308)
以糖尿病患病率为因变量(0=否,1=是),糖尿病家族史、健康生活方式交互项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等作为协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所有的协变量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健康者相比较,有糖尿病家族史但生活方式健康[OR=2.18,95%CI(1.53,3.11)]、有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不健康[OR=2.91,95%CI(2.43,3.48)]是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糖尿病家族史与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交互作用多因素回归分析
模型1:单因素分析,未调整其他因素;模型2: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与家庭年支出;模型3: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高血压。
采用交互作用相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RERI为0.808(-0.006,1.623),AP为27.40%(0.92%,53.87%),S为1.71(0.87,3.36)。
本研究针对30~79岁居民进行糖尿病患病率调查,样本量较大,并首次将吸烟、有害饮酒、身体活动、膳食等整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健康生活方式)反映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家族史进行交互作用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重庆市30~79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与无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健康者相比,有糖尿病家族史但生活方式健康、有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2.18倍与2.91倍;交互作用相加模型分析结果提示,二者存在正向交互作用,在两个危险因素共同存在的情况下,27.40%是由交互作用引起的;重庆市30~79岁居民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占7.78%,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占84.13%。由此可见,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重点应针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居民应纳入重点干预对象,将糖尿病防控的关口前移。
本研究发现,重庆市30~79岁居民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9.35%,高于2018年重庆市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糖尿病标化患病率(9.25%)[5],但低于2016-2018年重庆市35~75岁居民糖尿病标化患病率(14.35%)[17]。上述重庆市糖尿病患病率差异主要是因为调查人群年龄结构不同,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18],本次调查中70~79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3.75%。糖尿病家族史不仅可以用于分析遗传易感性,还可以用于研究家族中某种疾病的行为或环境中的危险因子[19]。有糖尿病家族史但生活方式健康的居民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健康者的2.18倍,与既往研究结果相近[7,19];在二者共同存在时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糖尿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健康者的2.91倍,S为1.71,证实二者存在正向交互作用。因此,预防糖尿病发生应将糖尿病家族史作为首选指标,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居民更应早期干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这部分人群早期纳入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和随访[20],从而降低发病风险。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是不可以改变的,但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往往有相同的饮食、起居习惯等。吸烟、有害饮酒、身体活动不足的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更高,因此,应重点针对吸烟、有害饮酒、身体活动不足等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发病风险。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家族史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患病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提示应尽早对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进行干预,改变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发病风险。虽然本研究是大样本量研究,但也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性:(1)本研究采用西南自然人群队列基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是一次横断面调查,不能得出因果关系,今后可以用随访的数据来分析其因果关系,更好地解释糖尿病家族史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交互作用;(2)本研究是首次采用综合指标健康生活方式来分析,未考虑各因素的权重。未来可以分析各个因素的权重,研究健康生活方式指数作为评估健康生活方式的指标,在随后的队列研究中评估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