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学科本质,凸显学科素养
——山东省2022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统计评析

2022-11-03 08:14李宝静于志锋王乐春纪娜娜
地理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学科

李宝静,于志锋,王乐春,纪娜娜

(1.临沭第一中学,山东 临沂 276700;2.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要加强改革协同,推动教学、评价、考试、招生各环节有机衔接;高考命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1]本文以山东省2022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以下简称“山东卷”)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对试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明晰了试题的特征,以期为今后的高考备考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试题统计

1.题型和分值结构

2022年山东卷地理试题注重教考衔接,试题风格平实简约,稳中创新有亮点,凸显地理学科特色。与2021年相比,今年试题在保持题型结构、题量、难度控制和命题风格等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呈现一定的新变化。一是题组结构和分值结构出现微调,选择题题组由7组变为6组,非选择题设问由11问减至10问(表1);二是非选择题中出现了新题型——计算题和论述题,且其中有2问赋分增加至10分。试题“小变化大稳定”,给考生以熟悉感,体现继承与创新的命题要求。

表1 2022年与2021年山东卷对比统计

2.内容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等级性考试要以选择性必修内容要求为准。高中地理课程模块由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组成,图1示意2022年山东卷各模块分值占比,表2示意2022年山东卷各题测评任务、关联模块及其与“四层四翼”的对应关系。

表2 各题测评任务、关联模块及其与“四层四翼”的对应关系

图1 2022年山东卷各模块分值占比

从试题内容来看,2022年山东卷仍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更侧重对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的抽样检测。试题重点关注选择性必修的内容,分值约占75%,并且着重关联新教材新增内容。其中相关的选择题有3组,非选择题有2道。从考查要求看,今年试题在增强基础性的同时也注重了创新性。考查内容的变化呼应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求,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

3.图像统计

试题多以图像切入,仅有两组试题以纯文本信息呈现。涉及地理图像类型丰富,信息承载量大,其类型及数量统计如图2所示。

图2 2022年山东卷图像类型及数量统计

4.情境统计

情境是考查内容的载体。2022年山东卷试题基于真实问题精心创设情境,巧妙融合学科内容。试题情境信息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2022年山东卷试题情境统计

据表3可知,2022年山东卷试题情境创设多聚焦生产实践和学习探索,其分值比约为44∶56。情境素材多来源于专业期刊、高校专业论文或外文期刊,情境和任务多按照学术研究的路径呈现,彰显科学认知过程,能有效测评学生思维品质。如第10~12题对我国东南沿海服装产业转移、第18题对古雅斯河水系演化过程的考查等。

二、试题特征分析

2022年山东卷求实求稳、稳中求进、进中求新。试题立足主干知识,借助图像,深挖学科本质,加强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整体性思维的考查;突出地理过程,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发挥高考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试题情境素材新颖,考查角度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探究,设问角度灵活,赋予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的空间。

1.深化内涵,引领回归基础

必备知识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等,是核心素养的根基之一。对必备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性要求。2022年山东卷无偏难怪题,突出主干知识,如大气运动、整体性与差异性、产业转移、生产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内容的考查。试题不同题型内部、不同题型之间梯度明显,入手容易,入口较宽,让基础薄弱学生有成就感;但部分试题渗透学科思想,设问灵巧,强调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性掌握,利于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基于学科思想和方法贯通必备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对必备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这种试题有助于实现精简内容、深化理解、促进迁移的“双减”目标,[2]传递出高中地理教学减量、提质、增效的信号,引导深度学习。

例1(.2022年山东卷第8~9题)图3(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3(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8~9题。

图3

8.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9.图3(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试题评析】本组试题基于尺度思想,强调地理原理、地理特征的理解,考查非地带性和土壤剖面的判读,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类似试题在2021年山东卷(5~6题)出现过。尺度思想是通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观念,是地理学科基本思想之一。试题通过“图像+文字”呈现方式,意图让学生构建起“小型山间盆地”这一小尺度区域特征,侧重考查微地貌控制下的土壤特征和水分状况及其对地表植被特征的影响。试题设问立意独特,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

2.依托图像,凸显学科特色

山东卷注重运用多样化的图形呈现地理信息,以图入题,共设计了14幅图像,包含区域分布图、模式图、剖面图、景观图等多种类型,图像主题特点鲜明,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凸显学科特色。试题要求考生依据所学地理有关原理和规律进行信息解读,能通过读图、运用地理图像、数据把握地理特征和地理联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区域分布图在山东卷地理图表中占比最大,图中隐含的信息量丰富,综合性强,对解决问题的引领作用大,对学生有效提取信息能力的要求高。例如,第13~15题亚得里亚海区域图(图4),考查学生对海水性质、海水运动以及岛屿类型的理解,呈现地理位置、河流分布、岛屿形状及其排列方式、海岸线形态等信息,启发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解答,突出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绘图题也是山东卷特色题型之一,如第16(1)题给出等压线示意图(图5),要求考生画出M点风向。

图4 亚得里亚海区域

图5 等压线示意图

3.突出过程,甄别素养水平

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不同地理要素在特定时空尺度下耦合的结果,包括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2022年山东卷突出对地理过程的考查,如第3~4题、第13~15题、第17题和第18题等。这些试题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3]思想,以“格局—过程—机理—效应”为逻辑线索,侧重原因分析和反演推理,考查学生运用学科逻辑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对地理过程的考查,有助于强化考生对地理现象的本质认知和深度理解,测评考生的学科思维特质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层次,是地理学科服务选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2.(2022年山东卷第18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6)。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7)。

图6

图7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3分)

(2)说明图6中水系的演化过程。(8分)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4分)

【试题评析】本题组围绕古雅斯河水系演化考查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突出对自然地理过程的考查,同时又揭示了区域内部的地理联系和地理特征。图中河流的位置及其空间排列形态可视为“格局”,“过程”则涉及内外力作用、河道的变迁等。试题体现“过程塑造格局”,其分析的一般路径为: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对比地理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其初始状态的区别,并从中建立其与外在环境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4]考生要根据图文信息,对区域自然环境形成基本认知: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湖等,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对区域认知的隐性考查。三个设问分别指向古河道形成原因、水系演化过程、河流水文特征,这些地理问题的背后,凸显对考生综合思维考查的根本目的。第(1)问和第(3)问考查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是对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角度的考查;第(2)问说明水系演化过程,由果推因,是在第(1)问基础上对综合思维的进阶考查,在要素综合中动态分析水系演化与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在反演“过去”的过程中,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对考生综合思维进行测评。

例3.(2022年山东卷第1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图8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图8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分)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试题评析】本题组以珠三角某地不同历史时期围垦景观的变化为情境载体,融合不同课程模块内容,引导考生关注生产过程中地理事象的变化,侧重对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图中地形、水文、植被等地理要素的位置、形态、数量、空间排列等可视为“格局”,“过程”涉及农业生产活动,试题设计体现“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3个设问分别指向“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相互协调”。问题链与试题情境融合,将因地制宜思想、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内化于问题解决过程。第(1)问和第(2)问侧重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对考生综合思维进行测评,需要考生对图形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调用地理原理(如区位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第(3)问是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体现人地和谐的阐释,贯穿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在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人文地理过程知识所占比重较大,但内容分散,知识多而杂。若考查内容过于宽泛且结构松散,将会导致考点信息量大且深度不足,无法达成减负目的。[2]因此,往年高考非选择题对人文地理过程的考查较少,本题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将生动鲜活的事例融入试题,给考生搭建学习、实践与思考的大舞台,不失为一次创新。

综上,两组过程类试题案例鲜活,贴近现实,创设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能够彰显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素养的描画和测量提供抓手,利于学生将核心素养融入个体生命的思维特质的培养,实现发展自我、融入社会。

4.创新设问,唤醒科学精神

2022年山东卷非选择题延续以往“小切口、深推进”风格,设问方式多样化,但又进行大胆创新,设置了计算题和论述题,侧重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提升地理实践力。这是2022年山东卷最大的创新点和亮点。试题打破以往设问惯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的套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辩证性,防止考生思维固化、僵化,激发创新意识。下面以第19题为例进行说明。

例4.(2022年山东卷第19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图略)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2分)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10分)(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试题评析】本组试题呈现两种泥炭地开发利用模式图,提供相应数据,考查考生科学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辩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在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中应具备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信息转化、动手操作、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第(1)问侧重对考生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地理计算在非选择题中出现尚属首次,这既丰富了考查形式,又落实了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第(2)问突破高考命题框架,依据新课程理念,采用论述题这一全新形式,允许并鼓励考生发表多元观点,赋予考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回答问题的自由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强。考生乍见此类设问可能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但根据题干认真审题,可梳理出解答思路(图9)。试题着力地理观察,体现科学研究中定量和定性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释放山东卷将持续推动高考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信号。

图9 解答思路

5.依托情境,聚焦时代发展

试题情境素材多源于社会热点、生活实践、学术论文,紧跟新形式,精选反映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发展成果等典型案例设计情境,从学科视角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通过试题考查内容的导向作用,促使基础教育在教与学的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高考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

(1)厚植家国情怀,涵育时代精神

讲好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弘扬时代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例如,第1~2题,以沈阳—大连双核结构区域发展格局为命题素材,反映东北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引导考生理解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第5~7题,以嘉峪关市产业发展为命题素材,呈现嘉峪关市在高质量转型发展道路上的新突破,讴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培育民族自豪感。丰富的试题情境素材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于选拔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的建设人才。

(2)开拓国际视野,培育全球意识

试题涵盖主要大洲,力求展现不同区域环境特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全球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于心。例如,第10~12题,考查近年来我国沿海服装企业产业链面临的压力及解决办法,加深考生对我国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促进国际产业分工的理解与认知。

(3)立足绿色理念,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

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要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实现“绿色转型,安全发展”。山东卷注重选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素材为命题载体,在考查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彰显我国在低碳行动和绿色发展方面的责任担当和大国风范,引导考生加强国家安全意识。例如,第19题以碳排放为命题载体,展示了我国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远景目标,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三、商榷之处

选择题整体难度梯度不大,区分度不高。如第3题,考生只需根据图例带入相应地理事物的分布即可进行作答,考查目标过于简化,降低了试题考查的效度。

从情境选取来看,今年试题多创设中小尺度情境,且以生产实践情境和地理学术情境为主,生活实践情境考查少,说明试题对考生个体关注度不高。可能因为今年高考前正处于疫情特殊时期,为最大限度规避考生成长环境,试题降低了生活经验对考查内容的影响,以增强试题的公平性,体现对考生特殊时期的人文关怀。

对教材新增内容关注偏多,如涉及海洋和海岸带的试题分值比重偏大,也许是命题为了体现过渡性,且考虑今年是新教材使用后的第一次高考。

四、备考启示

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是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拓展的根本所在,也是高考命题内容和素材的源泉,因此理应是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从2022年山东卷来看,高考命题既没有盲目拓展,也没有忽视新课程模块、新增内容和探究性学习过程。因此,夯实基础仍是高中地理教学及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回归教材,强化知识梳理和方法应用相结合;同时,还应关注多个版本教材内容,如基本原理和规律、教材案例、活动和配图等,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的同时,要基于地理学科思想进行知识重组,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只有回归教材、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才能在备考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高效率。例如,对地理演变过程知识的教学,因其涉及地理事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教师要以“格局与过程耦合”这一地理思想为统领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展开、纵向对比、想象推理等方法分析演变过程。在实际教学时,一是要遵循演变的先后顺序进行分析;二是要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地理要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等格局的变化,找准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点,调用所学地理原理,分析、推理其过程和成因机制;三是要依据地理事象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用科学简洁的地理语言完整表述每个过程。

2.情境教学,拓展思维

情境教学是连接教学与实践、学科知识与真实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教学流程与学科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如图10所示。实施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从“做题”转向“做人做事”的素养。[5]实施情境教学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选材应源于真实。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或专业期刊、大学教材等积累情境素材资源,为学生搭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平台。二是优化情境材料,创设逐步递进的地理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进阶。情境内容表述要科学规范,同时还要注意加强素材和问题之间的关联,发挥素材引导功能。三是设置多样化的情境任务,如绘图和地理小论文等,提升学生认知转换能力、论述辩证能力,落实学生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培育高阶思维。

图10 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教学设计模式

3.精练优讲,强化能力

训练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也是高考备考的必要手段之一。优选精练,减少机械刷题,可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选题一要注重选择具有区分性、渗透探究性的习题,如体现“特征与差异”“联系与空间相互作用”“过程与变化”类试题。这类试题既能拓宽学生认知深度,又能助力学科关键能力提升。二要精选具有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通过开放性的设问(结论开放、条件开放或任务开放等),能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水平。

平时训练不同于高考,不仅要讲究解题方法和技巧,能够“做对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做题查漏补缺,以检测学生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纠偏学习过程中的片面认知或僵化思维,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讲评应讲实、讲细、讲透,力求“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提升学科思维能力。

4.图形训练,提高效率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等大多要通过图表来反映,因此,图表是地理高考试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全国卷,山东卷更加重视地理图表的考查。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亦或成为试题创新的载体,因此,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并能够根据要求绘制图形。每一类图表都隐藏着相对固定的判读方法、步骤及原理,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方法和原理,对提高解题效率、提升地理成绩大有裨益。所以,加强对学生的读图、析图、绘图训练,并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建构与地理概念、原理、过程等相适配的学科思维方法,应当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之一。

5.规范答题,提升质量

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但仔细研究也会看到一些题型、素材、设问角度等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应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及其答案,从审题技巧和应答策略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答题质量和针对性。具体来说,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把握设问中心词,明确设问关键词、限定词,提取图文信息,避免主观臆断。二是要引导学生规范答题。尤其是在组织非选择题答案时,应依据限定词运用专业术语作答,同时还要注意表达的逻辑性和准确性;答案的呈现也要尽量序号化、简洁化。另外,对原因类问题的解答,答案表述应注重条理性、完整性;对影响类或论述类问题的解答,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表述;对作图题的解答一定要按题目的相关要求规范作图等。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