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祯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124
甘肃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甘肃境内历代长城总长度3654千米,占全国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二。其中战国秦长城409千米,汉长城1507千米,明长城1738千米,明长城长度居全国之首。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嘉峪关时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让文物和历史说话、坚定文化自信,科学规划,利用嘉峪关长城遗址和文化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嘉峪关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嘉峪关市处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关键枢纽,这里有着气势雄伟的“天下第一雄关”,“长城之源”的天下第一墩,旅游资源丰富。嘉峪关文物景区由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三大景区构成,古老关隘与戈壁风景构成一幅壮阔的塞外风光画面。嘉峪关南倚祁连山,北倚黑山,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由燧、墩、堡、城共同构建的牢固军事防御体系。其雄伟建筑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是明代长城沿线保存完好、规模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2018年,为进一步提高嘉峪关市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先后实施了文物保护维修及文物保护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为进一步拓展“嘉峪关文化遗址”旅游奠定了基础。2010—2019年,嘉峪关市文物景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稳步增长,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专项交通和专项服务设施,主要指景区景点的专项服务设施,如信息平台建设、景区智慧化服务系统建设。因此,景区可在信息宣传、数字化门票、景区讲解系统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提升。在设施服务板块如停车场、垃圾桶、休息点、必需品补给商业等方面有待改进和完善。嘉峪关关城至天下第一墩南7公里,至悬臂长城景区9.8公里,天下第一墩至悬臂长城景区13公里。由于三个景区之间呈三角形,各景点间距离较远,因此大多数游客选择包车,也可以非自驾包车,但停留次数有一定的限制。大多数游客认为非自驾包车时间损耗多,不利于合理安排时间,营销方式较为传统。关城,天下第一墩以及悬臂长城三个景点之间的联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游客在游览完景点后需要从指定的出口离开,期间需经过较长路段的商业文化街,这样的路线设计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不够灵活,未考虑到游客在遗迹景观游览结束后的身体感知程度和情绪状态,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可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以及专项层次。基础层次主要以观光产品为主,嘉峪关关城的景区资源属性中以观光产品为主,例如进入园区后,黑山石雕群和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展示了长城和嘉峪关的历史文化、文物风光等内容,二者均主要以历史文化教育和视觉感官游览为主,但是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缺乏历史故事的氛围感,通过增强故事的代入感来进一步提升历史故事与游客之间的共情共鸣。同样,九眼泉碧波荡漾是欣赏风景的好地方,以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为主,景区内的大多资源虽然能够满足以观光产品为主的功能属性,但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沉浸式体验度有待提高,融入感较弱。提高层次主要以娱乐和购物产品为主,嘉峪关关城景区中的购物区出现同质化现象,文创吸引力有待提高。专项层次包括:研学旅游、会议旅游、科考类旅游、文化交流类旅游、探险类旅游等内容。嘉峪关关城可以借助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旅游种类,开展科考类旅游,通过嘉峪关关城在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上的重要性开展文化交流类旅游,要尽可能突破局限性,提高并丰富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进一步创新旅游体验方式,满足多元化消费市场需求。
关城主要分为内城、外城,有三个主要的大城楼,都是具有历史特色的景观建筑,以提供历史文化了解和旅游欣赏为主。但是部分城墙的现代修补痕迹显著,古迹感体现不明显,只有外形的大致相似,虽然景点内有骑马、骑骆驼、沙地跑车等娱乐项目,但大多都为普通的体验项目,缺乏创新和特色,涉及具有技术性操作性能的运动比较小众,对游客的年龄等情况有所限制,不具有相对的游客普适性,参与体验的游客数量有限。
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主要以嘉峪关关城为主体,以“明墙”“暗壁”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开放型景区。以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为景点逐步带动景区规模的形成,是一个长城文化的集合地。
嘉峪关关城在地理位置和产品开发上与周边景区相比并没有体现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旅游开发较为单一,缺乏区域旅游之间的相互的联系,资源整合利用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带动性和资源的串联性,以单一的长城文化旅游景观游览为主,使得景区所面临的游客市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嘉峪关长城旅游大多为一日游,因此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较短,使得消费资源不足以支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也不利于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
从2011年开始,政府投入资金加强嘉峪关长城的修复力度,期间进行了数次对于长城工作的修复,但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嘉峪关关城的部分建筑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情况。为了增加景区的氛围感,大多数基本为仿古建筑,景色单一,缺乏特色,景区性价比有待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不强,相对影响着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嘉峪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温差较大。冬季1月最冷,夏季7月最热,因此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最佳旅游时间。当然,嘉峪关关城景区在除去5月至10月的黄金游览月外,剩余月份的游览人数并不稳定,淡旺季的游客数量差距明显。由于嘉峪关关城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冬季风大严寒,夏季气温高。年龄在五十至六十岁左右的旅游者或带孩子一同出行的游客会因为地域的温度、气候等影响因素放弃攀登游览长城的出行选择,景区“热度”受季节影响变化显著。因此景区应设置具有“硬特质”的“注意力项目”来稳定或延伸景区的话题热度,合理扭转“季节性冷落”的景区状况。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比较落后的设施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换,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传播旅游信息,让游客切身感受“量身定做”的智慧旅游,提升信息化旅游服务效率。利用电子智能设备提供可问答的双向互动解说系统,为游客提供稳定且更具个性化的讲解服务。景区内部做好相应的游客引导服务和咨询服务的同时,在距离较远的景点之间设置具有场景特色的补给站,满足游客中途休息及补给需求,为游客带来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体验。可在距离较远的景点之间增设区间车或自驾骑行设备,减轻游客的步行负担,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的选择方式。合理规划景点中商业街的布局模式,进一步完善景区内部服务流程和规范,增加景区可进入性。
嘉峪关长城景区的景点内容以历史文化呈现和视觉游览为主,游客来到嘉峪关长城大多通过历史遗迹感慨“万里长城关隘险,不见冯胜凯旋来”,无法亲近体验当年“披铠甲,征万里”的壮观景象。亦可以通过增设旅游项目,开发新的旅游模块来吸引游客目光,将研学旅游与历史文化感知相结合,有效利用嘉峪关长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遗产旅游与研学旅游”双重游的思路开发新的旅游体验项目,拓宽景点面向的群体,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线上线下共同游的旅游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光影形式重现边关的军事场景,在城墙上演历史故事场景灯光秀,讲述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建造长城关隘的浩大历史场面,吸引更多历史爱好者和军事爱好者前来体验。游客白天可以登城墙、学历史,到了晚上还可以看有关从军故事的皮影戏,体会古长城“夜色”之美。这种“研学+体验+旅游”的多重融合模式更有助于将嘉峪关长城文化景区打造成一座集学习、交易、旅游休闲等于一身的多功能综合性景区,使其成为一张“文化遗产”名片,进一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良性的资源融合和产业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团队,景区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留住文物开发保护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构建多方利益主体共建共享机制,吸引投资企业资源及注意力,加大对文化遗产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和引导,通过与线上媒体平台或APP的合作,整合嘉峪关关城景区周边的旅游资源,形成以嘉峪关长城景区为主,周边小型资源景区为辅的辐射性带动景区。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同时与专业化团队进行市场运营,从食、住、行、游、购、娱这六大板块提升景区联动效能,加强与酒泉等周边城市的联合营销,积极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就节日庆典活动的联合举办、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共享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合作开发,实现文化遗产旅游的长远发展。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杰作,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脆弱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是历史文化遗迹的基本属性。对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开发利用要能够在关注经济效应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要能够坚持今天保护和修复的遗产又可成为明天新的旅游资源,确保资源的良性循环。应借助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详细的考察调研方式及计划制定等措施,在维持遗址原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遗址的原真性,尽可能传达较为完整的历史信息。
景区淡旺季收入差异是众多旅游景区共同面临的问题。破除普遍意义下循规蹈矩的经营方式就要借助创意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多元的延伸和融合,辅以多样化的营销方式。长城作为我国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带动作用,对个体身份的认知,国家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地方特色的渲染均起到一定的联结作用,在大众认同度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浸染效果。一定数量的线性文化遗产在当代旅游发展格局下,成为对内增强国家认同、对外形成国际认同的重要方式。
长城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线性文化遗产所具有的IP属性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可以通过将长城与IP运营模式相结合,通过发布、开发等活动实现价值延伸。除此之外,创意的规模运营对于长城遗迹的发展和宣传也能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以“消费者”为中心,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过加深旅客在文创过程中的参与度增值创意价值,以不同的创意旅游开发模式弥补景区淡旺季差异。重视整合营销实施过程中景区宣传营销对策的针对性和独特性,在提升景区知名度的同时,展现长城线性文化遗产被新时代赋予的生动价值和使命担当。
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代表国家文化形象、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随着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遗产旅游更进一步融入大众视野,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动力。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十分具有发展潜力,嘉峪关长城应利用“不动产”的文化遗产属性,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保护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让“文化遗产”旅游真正地动起来成为一张“活名片”,在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带动甘肃地区经济发展,让“文化遗产旅游”在西部大地上茁壮成长,进一步开拓西部“文旅价值升华+民族符号传播”的新局面,使得文化遗产旅游成为助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