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助推陕西园区经济协同集群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11-02 03:07白又竹黄海云
商业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组团开发区片区

白又竹,黄海云,贺 雨,刘 毅

(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截至2021年底,我国分六批共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为“自贸区”),构建起“东中西协调、南北兼顾、江海陆边联动”的新格局,这对于引领我国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试验区试行推广到全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孵化器,使我国在科技、金融和制造业等方面不断对标国际标准,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同样,以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吸引外资、扩大开放、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陕西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三批自贸区,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区,其绝大部分位于西安市,并且分布在高新区、经开区、西咸新区和国际港务区等四大国家级园区内部。由于历史发展沿革等原因,各园区之间未能构建起协同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对西安乃至全省的产业布局、要素流动等造成一定障碍,对陕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实现追赶超越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自贸区加强政府对全省园区经济的管理,推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破除园区间要素流动的体制壁垒,促进要素资源在各园区之间有序流动,实现各园区一体协同发展亟需进一步研究。

一、文献综述

刘秉镰从产业协同开发角度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落差,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体系,难以形成良性产业互动。在此基础上,刘秉镰等指出自贸区设立可使京津冀边界效应下降速度加快,有利于降低区域要素流动阻力,提高区域协同开放水平。陈宏和程健认为,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建设都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性。但是,目前各个自贸区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物流体系不完善。龙云安等研究了自贸区特殊制度背景下,以科技创新支撑自贸区与长江上游地区协同发展问题,结果表明,“自贸协同”是我国自贸试验区与区域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创新则为协同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综上,现有文献对自贸区与区域协同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理论和实证研究,已取得较丰富成果,但上述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地区及沿海港口地区设立的自贸区,以西部内陆自贸区为核心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陕西自贸区为例,深入剖析自贸区带动陕西园区经济协同集群发展的内在机理及路径选择。明确这一问题,对于深刻认识陕西自贸区建设前期发展成果以及未来进一步复制、推广,有效发挥自贸区驱动与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陕西自贸区与各园区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关于园区协同创新发展,党兴华等提出科技园区协同创新的极点化与组团化。极点化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以单个科技园区为中心、多元化创新主体为支持,立足周边地域优势,形成一个基于本地化优势的创新网络,成为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组团化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具有相同性质、类型的科技园区节点组成的关系丰富的合作创新网络。该模式发挥高水平园区对低水平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战略协调为基础、产业拉动为重点、资源流动为支撑,进而缩小园区差距,实现区域范围内园区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目前以上两种创新模式在我国都已出现,陕西园区总体上仍处于组团化协同创新模式阶段(见图1)。

图1 陕西省园区经济组团化协同创新模式图

陕西自贸区主体部分位于西安的中心片区,呈脉络状绵延分布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西咸新区之内,从地理上将四个国家级开发区连接了起来。正是这种地理上的连接,使得自贸区成为沟通协调各开发区得天独厚的纽带,为更好发挥自贸区功能,实现各开发区协同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西安高新区、自创区与自贸区高新功能片区组合形成高新组团;由西安经开区与自贸区经开功能片区组成经开组团;由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加上两个自贸区功能片区组成港务区组团分别,其下又自然划分为两个亚组团,以上三个组团共同构成了陕西自贸区西安片区,隶属于自贸区西安管理委员会(市商务局、市自贸办)。此外,由西咸新区各新城与四个自贸区功能片区组成西咸组团(其下又划分为四个亚组团)。该组团不属于西安片区,但却与高新、经开两组团一起被划分在自贸区中心片区,港务区片区被排除在外。上述所有组团,如果加上杨凌组团,就覆盖了陕西自贸区的全部,而如果加上国家级航天经开区和国家级航空经开区,就涵盖了西安地区所有的国家级开发区。在此基础上,西安市以外的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包括在内就构成了陕西园区经济的主体。从图中也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西安地区开发区已经基本实现组团化协同创新发展,而省内其他地区开发区还基本上处于极点化创新模式,各组团以及各极点之间缺乏紧密的协同合作。

未来,陕西省园区经济发展必然走向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阶段(见图2)。在该模式下,陕西省内的开发区将构成一张整体开发区生态网络,每一个开发区都是该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开发区之间的广泛合作关系形成了网络中的边,即不同开发区相互连接的通道。开发区之间通过多条通道实现资源要素的流动和有效配置,围绕产业链形成的产业承接、技术转移、资本溢出、人员流动、信息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区域内开发区的深度融合和全方位协作,形成开发区协同发展集群,引领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图2 陕西省园区经济一体化协同集群发展模式图

三、自贸区带动陕西园区经济协同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统一领导

将碎片化散落在不同开发区内的自贸区功能片区整合起来,置于省自贸办及自贸区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之下,让自贸区发挥为全省园区经济提供制度创新供给产品和实现各种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平台作用,实现省政府对全省园区经济的统一领导。

(二)统一政策

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优势,以建设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通过打造制度创新的高地,为内陆地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进行大量实践与探索,在完成国家赋予的试点任务、形成创新案例的过程中,形成面向全省统一的政策体系,通过复制推广,形成统一的政策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全省各类开发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发展的营商环境。

(三)统一布局

按照全省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以自贸区为纽带,按照产业链生态的要求,通过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不断调整和优化全省各类产业园的产业布局,以产业园集群化发展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陕西产业园在全国的竞争优势。

(四)统一协调

一方面,通过省自贸办和统一的陕西自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和协调所有功能片区各方面工作,另一方面完善和坚持陕西省开发区联席会议制度,由省自贸办负责组织,统一协调全省开发区项目招商、引资投资、产业布局、开发区协同创新等各项事务,发挥自贸区在陕西开发区生态链中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机制,是自贸区真正成为陕西开发区协同集群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对策建议

本文以陕西自贸区为研究对象,剖析自贸区带动陕西园区经济协同集群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具体路径,综合考虑影响自贸试验区助推陕西园区经济协同集群发展的问题障碍。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省市对自贸区管理的统一领导。要提高对陕西自贸区的定位,确保自贸区在管理层次上要高于各功能园区,建议借鉴浦东、滨海新区的经验,由省委常委或常务副省长亲自挂帅管理自贸区。同时,将目前散落在各功能园区成碎片化的自贸区管理职能,统一上收到自贸区管理机构手中,确保其有职有权有威严。

第二,以自贸区为核心建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平台。作为承载重大项目、协调投资布局的主要途径,切实加强对大项目、好项目的谋划和引进力度。西咸新区、经开区和高新区等园区平台应明确定位,形成推进机制,围绕全省产业布局,根据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强相互协调,避免内部竞争。

第三,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实现各功能园区产业结构的调节和调整,实现协调统一的、顺畅的功能园区生态链。高新区应当定位于产业链高端,承接自创区科技创新的成果,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和成长的沃土。经开区以产业培育和成长为核心打造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一方面接受高新区由于土地、政策等限制难以获得发展空间的已经产业化的制造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高端制造业,承接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西咸新区在探索产城融合的过程中,通过下设五个新城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为承接、完善和优化自创区、高新区和经开区有关产业集聚、产业链布局和产业共建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按照功能园区生态链的角度来探索建设自贸区政策和法规体系,围绕自贸区的主要任务开展制度创新并先行先试,重点探索投资体制改革,创新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机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推动金融制度创新,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其他功能园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有效制度供给和优化建议。

猜你喜欢
组团开发区片区
如东经济开发区及其产业规划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十二星座在团队中都是什么担当
创新又贴心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兵器组团“打雪仗”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