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丽,孙 露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西安 710300)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改变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价值观,降低大学生的就业离职率,从而稳定就业市场,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困境,缓解就业焦虑。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决策过程,个体差异和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这个决策过程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自我认知(个人技能、个人爱好)和职业认知(晋升机会);二是目标认知(成为一名经理);三是制定达成目标的策略。
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大多是以问卷形式进行调研的。刘小英(2014)通过有关问卷,测量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和职业兴趣倾向,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属于多血质/黏液质的气质类型,他们可以从事有交际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3]。曹斌和杨秉瀚(2021)通过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很多民办本科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3]。史慧颖等(2021)通过有关问卷,测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结果发现,忽视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本研究主要从个人、学校、家庭三个维度出发,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现状进行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期望从中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偏差或困扰,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帮助大学生纠正认识和解决困扰。
实验对象是S市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和已毕业大学生(待业),其中男生129人,女生139人,平均年龄20.73±1.67岁。本次共发放27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68份,问卷回收率为99.3%。
基于对已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梳理,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在线问卷调查形式,对S市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和已毕业大学生(待业)展开调研。问卷由3个部分、18道题组成:第一部分为“自我认知”,用于评估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情况,共8道题目。第二部分为“学校认知”,用于评估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设立的认识情况,共6道题目。第三部分为“家庭认知”,用于评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家庭影响程度的认识情况,共4道题目。
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评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3代表“不确定”,5代表“非常符合”。经测验,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06。
表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问卷Tab.1 Survey questionnaire of vocational career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1.2.1 对“自我认知”指标的统计分析
自我认知。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4.9%的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性格特点;79.1%的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67.5%的学生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由此可见,大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延缓时期,虽然还不能明确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但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内容。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必然会感到迷茫、困惑,但也正因为这个环节,才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未来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目标认知。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73.1%的学生不能明确说出自己选择所学专业的理由;52.2%的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主要内容;66.8%的学生仍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81%的学生不清楚未来职业工作内容。由此可得,虽然部分学生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但却没有进一步了解具体的工作事项,缺乏规划未来的意识。
目标策略。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6.8%的学生对未来3~5年没有明确的规划,由此可知,大学生规划意识不足,规划能力欠缺,这会让大学生不知道“为何学”“从何学”“学什么”,从而荒废时间。
图1 自我认知指标的统计分析图Fig.1 Statistics analysis of self cognition index
1.2.2 对“学校认知”指标的统计分析
课程认知。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91.8%的学生所在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74.3%的学生认为当前高校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51.1%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的就业市场脱轨。由此可知,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该课程的内容与大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实际的就业市场并不契合,因此该课程内容可能会制约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图2 学校认知指标的统计分析图Fig.2 Statistics analysis of school cognition index
保障认知。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9.1%的学生所在高校没有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这一部门。44.4%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在高校是否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由此可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待加强。
1.2.3 对“家庭认知”指标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2.8%的学生不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59%的家长对学生所选专业有所干预;67.2%的学生认为父母从事的职业会影响自己未来的择业方向。由此可知,父母所从事的职业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职业选择。目前,大学生仍处于自我同一性延缓时期,父母在一定范围内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干预,但是过多的干预并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甚至会让他们过于依赖父母而无法独立做出决策。
1.2.4 对题目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如表2所示,学生对自身性格特点、优缺点、兴趣爱好的认识与对专业及职业的选择均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生对自身性格特点、优缺点和兴趣爱好的认识越清楚就越明确自己想要选择的专业类别(性格特点:r=0.245;优缺点:r=0.488;兴趣爱好:r=0.590)及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方向(性格特点:r=0.301;优缺点:r=0.643;兴趣爱好:r=0.702)。
图3 家庭认知指标的统计分析图Fig.3 Statistics analysis of family cognition index
表2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Tab.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ll indexes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对于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所学专业的内容(r=0.497),同时也有助于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r=0.525)。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己没有影响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则非常了解(r=-0.134),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有清晰的规划(r=-0.127)。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S市各高校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认识现状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可得,高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认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大学生对自身的性格特点等特质没有清晰的认知,难以明确就业目标。二是大学生主动了解就业指导部门的意识淡薄。三是大学生因父母干预,缺乏独立人格,规划意识不足。为了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大学生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学校设立的就业指导部门。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要根据学生需求、就业市场现状设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了解就业前景。三是大学生父母应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主做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