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影响

2022-11-01 03:19张睿王瑛
河北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作家时代农村

张睿 王瑛

(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突出,作家们以乡土文化为背景勾勒出来的人物形象、时代背景及乡土气息,反映出作者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的空间结构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被压缩,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也逐渐被挤压。因此,我国的乡土文学有了一定的转变,人们也开始担忧这种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一、乡村振兴背景

2017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强调,“三农”问题是民生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和国家一直重视“三农”的发展,这也成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并且摆在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思想,经历了各种丰富和完善,慢慢形成、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有关“三农”方面的工作还是存在着许多需要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其次,农业的产业化体系不够健全,其经营管理方式也没能够彻底完善,产业运营机制不够丰富;然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收入增长与支出并不匹配,农村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现象等问题突出。

1949年以后,毛主席指导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邓小平同志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创新,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泽民同志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始终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同志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三农”问题,并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为新形势下我党和政府“三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

二、乡村振兴前后乡土文学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成为当前主要趋势,乡村的空间结构不断被压缩,其文化空间也在逐渐减小。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题转变

现代经济结构体系逐步建立,乡村“城镇化”明显,中国乡村走出贫困的泥沼,奔向振兴的大道。这一崭新时代主题,让乡村叙述拥有了一个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许多作家专注于当代乡村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并将其与全球化时代人类问题进行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变革。但值得思考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多以批判、揭露为主。但近年来,乡土文学作品多为读者描绘的是一种乌托邦的景象,作品中基本没有批判和矛盾。即使存在各种矛盾,在文章的结尾也一定会解决好各种问题,近年来的乡土文学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比如,小说《活水》以美好的婚礼收尾;《迎风山上的告别》的结尾是孩子们也找到自己的出路;《两河口》的结局则是进行拆迁,并且村子最后获得一直期盼的荣誉称号。

(二)内容转变

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在小说中引入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性问题,乡土文学的表现空间逐渐扩大。以往,乡土文学的叙事更多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社会空间。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学的内容获得了拓展。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写作风格,反而更多地提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人们思想的转变、行为的转变。乡土文学逐渐“现代化”。

三、乡村振兴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被建成,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大城市生活,农村也在乡村振兴的改变下逐渐减少,一切都越来越“现代化”。再加上乡土文学主题、内容的各种转变,于是人们开始担忧,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我国的“乡味”会越来越少,人们也开始怀疑这种转变会影响到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

基于这种担忧,笔者通过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对于我国乡土文学的确存在影响:

(一)优点

1.提升作家综合素质

目前,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着一个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变化。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历史脉络中,与贫困的斗争和美丽的乡村建设成为文学艺术创作和艺术沟通的重要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这无疑是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他们培养更高水平的审美成就和艺术创造,同时也需要其拥有高水平的政治感受和文化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家的能力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高。毫无疑问,这在文学创作中对作家是非常有益的。

2.提供更多素材

随着乡村的不断振兴,中国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方式不断改变,人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也在变化。于是,作家们就拥有了更多的写作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现代化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拥有的艺术创作素材是前所未有的丰富。

3.“乡味”拥有新身份

新身份是指乡村振兴下,文学作品中的“乡味”没有消失,而是与时俱进,以一种新的身份出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学的受众群体变得更加广泛,年轻一代也会成为受众的一部分。虽然大多数年轻人对农村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但他们也会对农村的故事感兴趣。我们都知道文学来源于更高的事实。如果作者能够进行适当的处理,说明文学中农村的共性,不断挖掘他们的故事,便可以让作品变得更有意义更加接地气。例如,将农村特征与国家热点事件相结合,然后描述事情的发展;或者从技术角度分析农村动态,描述现代农村劳动力中的农村变化,农村住房建设等,延续乡村审美观念,将时代元素融入乡土文学中。

文学的创作不可能墨守成规,也要学会跟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不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担忧和阻力,而是新时代社会中各位作家创作的动力。

4.知识分子增多,文学创作丰富

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往生活和居住在乡村的人民,几乎没有机会能够受到教育。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所拥有的受教育条件是非常糟糕的。但是现在,他们的学习条件以及生活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更有能力表达生活的感受。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熟悉农村生活的,关注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创作者都在不断丰富乡土文学的创作。

5.新农村宣传

进入新时代,乡土文学的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在书写现实、展示时代使命的同时,也开始专注于乡村振兴与艺术的建构。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有了新走向,新趋势。“新农村”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此类作品有很多,如极具代表性的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经山海》,就塑造了以吴小蒿为代表的一群新时代乡村干部形象。通过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拥有的强烈现实情怀,整部小说向我们表现了中国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壮举的顺利完成。作者专注于当下社会发展,拓展乡土文学表现空间,描绘人类性视角下的乡土生活,向我们宣传了新农村的样貌。

6.展现多面性

乡土文学的创作需要作家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顺应时代发展,客观地判断乡村人事、提炼乡村主题,回溯乡村传统。乡村振兴背景下,作家们更是需要在其作品中表达富有哲学层面的信息,能够引发读者思考;也需要有文化层面的广度,使得文学的创作更加深刻。展现多面性成为了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新时代乡村的特性,也能够体会到现代新农村与历史上的乡村所具有的差异性,更能够感受到时代的新变和转型。

7.塑造有代表性的文学形象

文学的叙事,离不开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一个独特的人物,能够表现出作家对于现实的独特思考,能够展现作家对时代的认识,能够向我们反映社会的发展。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历史发展中,闰土、孙少平、梁生宝等角色的塑造,都能够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人物独特的意象。如今,城镇化进程仍在进行中。在这个新型视角下,作家们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塑造出有代表性的优秀乡土典型形象。例如,新时代乡镇干部形象的塑造。他们一方面身为国家的干部,需要以身作则,坚定自己的原则;另一方面,作为天天接触各色人物的基层人员来说,许多情况下他们都是直接与百姓打交道的。他们内心丰富,却又充满复杂性,他们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二)不足

1.作者农村经历不足

文学创作中,作者的经历能够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创作。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到处都被智能化、现代化。甚至是原来充满乡村气息的农村,也有许多人开始建起了别墅,浓郁的乡村气息在逐渐减少。此外,人们真正生活在农村的时间逐渐减少,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农村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时间有限,这也导致了他们农村生活经历不足。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受到相应影响,如此一来就很难以真正地体会到乡村生活,从而影响到作品主题的判断,进而也会影响到乡土文学的发展。

2.“乡土味”不浓厚

普通话推广对于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随着普通话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地方言受到很大的冲击。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各地不断“城镇化”,方言的发展也逐渐减慢。在以往的乡土文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作家会以方言为主要语言描写,比如沈从文、周恺等。但是现在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乡土文学作品中有关方言的描写。其次,随着乡村振兴的各种发展,我国许多地方特色活动逐渐减少,如鞭炮、烟花,杂耍等极具地方色彩的活动。有关这类特色活动的描写,我们也难以在近代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看到。“乡土味”似乎在不断减少。

3.人物形象标准化、统一化;情节固定化

近年来,“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福泽亿万人口的浩大工程正在火热推进,有关这类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的人物形象面孔几乎都被概念化,标准化,作品的情节类似,似乎只有发生地点在不同村庄是其中的唯一区别。这些故事大多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领导干部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以前,乡土文学的内容多以批判揭露为主;但近年来,乡土文学作品大多数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景象,最后的结局几乎全部都是一个好的结局。不论过程如何困难,到最后一定会解决好这些问题,充满“理想化”。近年来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很少有深度反思的作品。更为严重的是,这类主题甚至发展都“雷同”的文本还在不断涌现,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三)小结

乡村振兴对于中国乡土文学的确存在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笔者认为这种影响是利大于弊的,是顺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的。我们不可否认,乡村振兴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乡土文学的创作变得困难,但是其产生的一些不足都是我国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无法避免会出现的问题。如果在认识到各种问题之后,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我们便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这些不足。

四、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推动策略

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依旧在进行中,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发展。笔者以为,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以及民众的不断支持下,未来的乡村振兴会越来越符合我国的国情,会解决越来越多的乡土问题。与此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乡土文学也会因此不断扩大,涉及到的各种题材也会不断增多。

为了避免乡村越来越“现代化”而导致乡土味可能失去本来的特性,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保留原乡村的历史文化,修缮农村传统建筑场所,保留乡土特色,切忌打着让农村人民生活更好的名号,将一直以来保存已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全部割舍。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不断完善,不断适应乡土文学的各种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再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不断宣传农村,注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塑造与传播新型农民形象,展现美好的乡村景色,民风民俗以及农耕文化,使得乡土文学的创作也越来越有意义。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给中国乡土文学带来的各种转变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避免会出现的问题。毫无疑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在此基础下,我们就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理解可能带来的各种转变。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发扬好的方面,改正和完善不好的方面。这样,我国乡土文学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佳作。

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乃其精魂;乡村振兴,需要为乡土塑像。优秀的乡土文学,定能唤起人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人们也能通过这些作品更加了解中国的乡村文化。

猜你喜欢
作家时代农村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