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贝柔
(海南大学)
莫里斯·拉威尔于1875年出生,是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印象主义音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美术,德彪西的音乐风格与美术中的印象主义以及诗歌、戏剧中的象征主义的特征有一定的联系。印象主义追求通过音乐表达作曲家们用视觉、听觉甚至是幻觉所捕捉到的感觉和印象画面。
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过渡到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流派,拉威尔在创作初期受德彪西在音乐上的革新的影响,以致于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印象主义的思想,但他的作品在拥有标新立异的音乐思潮和自由的乐思的同时,又与民间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保留了古典主义音乐的框架。其代表作有《为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水中嬉戏》《西班牙狂想曲》儿童组曲《鹅妈妈》《镜子组曲》等,拉威尔的音乐特征清新、新颖、雅致、灵巧,虽然在他的创作中广泛使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以及中古调式,但调式仍以大小调体系为主,和声上摆脱了功能和声体系,削弱了和声色彩效果。拉威尔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曲家,为后世过渡到现代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
《夜间飞蛾》选自拉威尔于1905年所创作的《镜子组曲》。《镜子组曲》是拉威尔献给一群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家所组成的协会,题名为《镜》。整套组曲由五首乐曲组成,这个标题就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一个最好的解读,它像镜子一样折射出印象主义作曲家所感受到的事物,深刻体现了拉威尔对视觉、听觉上所感受到的事物的叙述性和描绘性。
五首乐曲依次为《夜间飞蛾》《哀鸟》《海上孤舟》《丑角的晨歌》以及《钟之谷》,其中以《丑角的晨歌》最为著名,1918年,拉威尔还为此曲改编成了管弦乐版本,流传至今。每首乐曲所展现出的色彩印象都与标题十分贴切,第一首《夜间飞蛾》色彩朦胧的意境,大量运用半音音阶,以及左右手不同节奏节拍变化的对位,使得此曲虽在谱面不如《丑角的晨歌》难度大,但是在音乐的处理上是整套组曲中最难把握的,此曲是拉威尔献给一位法国日报的记者,因记者在社会上颠沛流离的动荡经历,就如飞蛾一般,故作此曲献给他。第二首《哀鸟》描绘在森林中的鸟鸣,鸟鸣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最后又只剩一只鸟鸣声渐行渐远。第三首《海上孤舟》的主要音型就是琶音,拉威尔通过大量变化的琶音来描绘波动的海浪,而右手的旋律则是那帆海上摇摆的小舟,琶音的变化表达了海面的平静和汹涌起伏,全曲最终归于平静,海上的孤舟继续轻轻摇晃。第四首《丑角的晨歌》,是组曲中技术难点最多的一曲,鲜明的西班牙民族舞曲风格贯穿全曲,开头的节奏生动描绘丑角的舞步,乐曲中段的抒情则是表达了小丑内心的悲叹,而后又回到开头活泼的节奏中,重现丑角在舞台上的滑稽光辉形象。第五首《钟之谷》,是拉威尔听到钟声有感而作,山谷钟声传来,既嘹亮又悠长,既遥远又清晰,钟声交替,最后声音散去。
此作品包含的五首乐曲各有难度和技术难点,尤其是第四首《丑角的晨歌》,属于拉威尔所创作的炫技曲目,以双刮奏和左右手快速交替弹奏、以及高频的轮指为此曲特点,常作为各大比赛或音乐会曲目出现。
作为《镜子组曲》第一首作品,《夜间飞蛾》无论是在调式上还是和声的运用上都充满了印象主义色彩,描绘了一幅夜晚飞蛾扑腾纷飞的朦胧意境画面。全曲大量使用半音进行,节拍变化多,以及频繁使用左右手不同节奏型的对位手法,使得这部作品对于画面的描绘丰富饱满。
乐曲开头以四三拍开始,右手是四个十六的节奏型,而左手则是三连音节奏型,这种音型的对位在全曲中大量出现,也是全曲主题的主要音型。在演奏前两个小节时,需保持右手每个音的时值都弹均匀,而主题音在左手每一拍三连音的音头上,并且要做渐强处理。至第三个小节时,旋律线交替到了右手,在谱面上标注出了重音记号,这一小节的旋律听起来的整体效果应是切分节奏的感觉。而到了第四、五小节,需要做到不管是左手还是右手的演奏,上下两条的旋律线条都应清晰呈现,并在第五小节后半段做渐弱,以衔接第六小节的进行。第六小节中每拍的音符划分应为7+8+8,其中第一拍所描绘的是飞蛾曲线飞行的轨迹,随后的音符以及第八小节所演绎的可理解为飞蛾翅膀抖落的粉末,因此第八小节应轻巧弹奏,最后的跳音需以弱力度干净轻盈地收尾,踏板的运用也应干净处理。第九、十小节可想象飞蛾在黑夜中轻盈摇摆,随着光亮地闪烁,消失在黑夜里,此处对于跳音的处理以及力度的把控需干净利落,收尾处可踩左踏板来达到极弱力度的处理。
主题再次出现后,节拍出现了变化,由四三拍变换成八三拍,此小节作为一个过渡,又变换为八五拍。在八五拍处,应将后两拍的音型当作三连音节奏型来演奏,注意别和后面的小节的节奏混乱。在两个小节的八五拍之后,节拍再次出现了变化,为八六拍和四三拍的并列节拍。此处根据谱面所标记的重音记号可分析出,第一个小节为八六拍,之后的小节为四三拍,重音点不同,因此要将八六拍和四三拍的区别弹出来。
接着节拍变化为四二拍,持续了两个小节,右手的高音旋律突出,为保持右手的旋律线条连贯,可更改指法,用左手去弹奏右手的个别旋律音,以保持整体旋律线条的连贯性,随后是一小节八三拍的过渡。在过渡之后,旋律与之前相似,在演奏过程中可做相同的处理,但是到了标记音乐术语“poco rubato”(速度上有一点变化)处,节拍变化为八六拍,注意此处左右手所标记的重音记号并不全在同一拍上,根据所标记的重音记号来对位演奏,可将整体节奏视作与乐曲开头一样的四对三的节奏型来演奏,并整体做渐强,将音乐推至最高点,以很强的力度来弹奏自由延长的震音。在震音之后是一连串下行的音符,起到装饰作用,是音乐情绪推至高潮后归于平静的过渡,也是为主题的变化而做准备。在这连串音符的演奏时,可从后半段再开始进行渐弱,并且最终以极弱的力度演奏,因是装饰作用,所以在演奏过程中不需有重音的突出,要做到连贯下行,收尾简洁干脆。
以快速下行的装饰音符结束后,经过短暂的休止,节拍变化为四五拍,主题发生了变化,所描绘的场面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飞蛾在黑夜中扑朔迷离地纷飞,找不着方向,而是发现了火光,营造飞蛾扑火的画面。
音乐进行到全曲的中段,速度有了变化,速度音乐术语的标记由“轻巧活泼地”转变为“不太慢的”。由六个低音铺垫着旋律的出现,在此处演奏时要注意给出拍点,因为速度发生了转换,并且还要控制低音的力度和音色,可贴键演奏,并做力度上由中强至弱的递减,当力度达到弱的时候,旋律出现。在谱面上可看出,旋律中的小乐句多,标记的力度记号也密集,所以在演奏时要将每句小乐句的力度倾向性做出来,一些小乐句是跨小节连线,注意不要因跨小节而将乐句的连贯性中断。到了拍子变换为四三拍处,旋律伴随着渐弱呈模进式递减,底下的低音轻且弱,右手的旋律线不要被左手的低音切断。四三拍的这一句乐句,最后有一个八分休止符,这个休止符要空出来,踏板收干净,然后是一个小节的渐慢。拍子变换为四五拍,音乐画面已是飞蛾向火光扑去,自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场面。旋律要歌唱性,突出小指的高音,所有的装饰音符都应轻快的弹奏,不占时值。每一串装饰音后有一个自由延长的八分休止符,在这个休止符处的踏板不要一下子松开,要缓慢收踏板,才不会显得突兀。拍子变化成四三拍,注意分清三个声部的层次感,旋律在高音声部,在演奏时不要被中音声部和低音声部切断,在这一句乐句的最后两小节,演奏力度为极弱,可踩左踏板演奏,并且在此处回到乐曲最开始的原速。
与前段主题相似的乐句以最开始的速度演奏进行,从极弱的力度开始,音符全在低音区进行,如车尔尼的练习曲般干净跑动,但到了力度标记很弱处,音乐情绪有了转换,旋律线不再是在右手的高音声部,而是在中音声部进行,旋律富有歌唱性,如巴洛克时期教堂中的圣咏般庄严宁静,平稳的叙述着。这两种音乐风格如此交替模进进行了四组后,终于开始相融,此时突出左手的中音声部有重音记号的部分,且音乐具有倾向性,在渐强以后达到强的力度,右手旋律开始重复进行。在右手的旋律重复进行了四个小节的同时,也有渐弱处理,力度从强到极弱后,在第五个小节,左手的声部再次出现,此处标记音乐术语为“en dehors”,译为“突出”,即突出左手所弹奏的旋律声部的最高音。这条旋律线进行时要注意,左右手交替弹奏旋律声部,因此要让旋律线条连贯,不被左右手的交替演奏所干扰,演奏时因注意指法的标记和变换。
在力度弱处,旋律线又回到右手的高音声部,主题夹在中声部进行,注意当左手演奏到中音区时不要模糊了右手的旋律线条,应有音色的区分和力度的控制。接着就是七连音和两组六十四分音符的演奏,下一小节休止一拍,然后又是六十四分音符的演奏以及一个高八度的双音跳音,再是八分音符的跳音和休止交替,并且伴随着渐弱,最后到极弱力度,以一个长达两拍的休止收尾。此处旋律的走向和连线的形态都可以当作是夜里飞蛾的轨迹,跌跌撞撞,越飞越远,最后消失在黑夜中。
乐曲在中段休止结束后,又再次回到主题,与开头一模一样的旋律进行,可用相同的手法去对音乐进行处理。但到了由四二拍转换为八五拍处,音乐开始为进入尾声做铺垫,八五拍处的装饰音应轻巧敏捷弹奏,同时要做渐强,引出右手主旋律,在开头的两小节,力度还是以渐强又渐弱来制造夜里飞蛾随着火光忽明忽暗而扑朔迷离的身影,直至第三个小节,小节上方标记音乐术语“poco rubato”,译为“速度变化”,即此时的速度可稍自由变化,伴随着渐强力度将音乐情绪推上高潮,左右手的重拍记号错位标记,可当作三对二的节奏音型来演奏,渐强至很强的力度,达到乐句的最高音,是一个自由延长的二分音符震音。这一句渐强的乐句即描绘了飞蛾离火光越来越近,最后终于奋不顾身扑向火光,烈焰熊熊烧起的场面。而后自有延长的震音开始渐弱,以很弱的力度所引出的音符,如飞蛾翅膀上的抖下的粉末在空中纷飞,最后都消失在宁静的夜晚里,如一切都未发生过一样。此处的演奏几乎都是三对二的节奏音型(见谱例1),要注意演奏时所表达的意境关系,因此不能突出重音,每个音符都应均匀弹奏,只做乐句中大的线条倾向性,最后短暂的休止,以极弱的力度弹奏最后一拍,引出乐曲的尾声。
谱例1
在尾声部分,乐曲速度又发生了变化,以很慢的速度演奏,并且十分富有感情,旋律线在右手高音声部和左手同时进行,突出高声部,一句乐句贯穿了五个小节,如黑夜中一句为飞蛾的遭遇而发出的长叹息。
随后音乐又回到了原速,在一个四分音符演奏后,就是紧凑的十六分音符的演奏,左右手交替进行,而在紧密的和弦音符中,旋律夹在左手演奏的最高音和右手演奏的最低音进行,不能因为音符的密集而模糊了旋律音。此处的演奏还要注意控制和弦与双音在弹奏时的音量保持一致,并且在左右手不停交替演奏的同时保持乐句的连贯度。最后一小节,在休止半拍后,将剩下的音符轻巧迅速地弹奏完,不需停顿,最后干净地收在最后的跳音上,飞蛾的身影也消失不见。
拉威尔所创作的镜子组曲是一套充满色彩变化的作品,而其中《夜间飞蛾》便是彰显了这一特点,在和声上的运用和频繁变换的节拍,都赋予了作品丰富的画面感,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对于和声织体上的探索和创新,加大了这首作品的演奏难度,在这部作品中,需要演奏中具备精湛且扎实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将这部作品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音乐精巧绝妙的构思表达和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