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
(北方民族大学)
从复原后的漆棺及漆棺图像来看,棺盖为两面坡式,前高宽,后低窄,残长约135厘米,边缘是由忍冬纹加飞鸟组成,为二方连续纹样,叶片卷曲,叶脉形成波状的曲线,结构流畅,极具韵律感。
棺盖正中上方和两侧的图案已经无法清晰辨识,屋宇内榻上分别绘有一男一女正面端坐像,二人的身旁均立有侍者。其中,左屋左侧的墨字榜题有“东王父”三字,右屋右侧的榜题不慎残损,有可能为“西王母”三字。东王公、西王母,在汉晋的神话传说里已经演化成了一对夫妻,所以笔者认为漆棺画采用绘制墓主夫妇图的方法来表现东王公、西王母这一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漆棺所描绘的人物便是神话故事中东王公、西王母世俗化之后更易理解的呈现式样,其目的是希望“亡者夫妇化作神仙”,而并非墓主夫妇。
在棺盖的正中央,绘有一条象征着天河的金色长河。天河上接天下连地,寓意天上与地下的互通,也代表着墓主死后升天的通道。在屋宇之下,天河的两侧布满了缠枝卷草纹图案,旁边还绘有人面鸟身仙人,这充分体现了党史统治者“生时长生,死后升仙”的神仙思想。东王公、三足乌、仙人及大量奇珍异兽是汉代壁画画像砖石中普遍的题材,在这里与金色的天河配合起来,完美的烘托出祭奠墓主人亡灵的画面。
漆棺棺盖
漆棺前档正中一建筑作单层庑殿式,瓦作蓝色,阑额间为斗三升式和人字形斗拱,楼亭下一中年男子双腿盘曲,两足垂而相向,坐于屋内长方形塌上,身体略微向右倾斜,身后有鱼鳞纹围屏;该男子头戴垂裙皂帽,上身着窄袖圆领长袍,下身着宽腿束口裤,腰束带,脚蹬尖头乌靴;右臂弯曲高举,右手执耳杯,小指翘起,左手握麈尾,头部转向右手所执耳杯,似在目视耳杯。屋宇外左右两边各绘有两名侍从,左侧两侍从形象完整,一人头戴黑高冠,另一人发髻低平,应为女性。画面中四名侍从体态皆偏小,与坐于屋内长方形塌上的中年男子形成鲜明对比,这位屈膝斜坐于长方形塌上的中年男子就是墓主人冯氏,而漆棺前档上部画面再现的正是墓主人冯始公宴饮时的情景。
漆棺前档
漆棺前档墓主宴饮图下部左右各绘有一个人物图像。考古报告认为,两人之间,饰有双线的金色边框,呈长方形而向内凹入,中间部分已毁,很可能是门。门框里所绘图像虽已无法知晓,但有研究者推测所绘图像为佛教天神图,暗示这里是死者灵魂的永久居所,而门两侧所绘天神图像是墓主人灵魂之门的守护者。
漆棺左右侧板的漆画残长约180厘米,每个故事以黄色三角形火焰纹图案相接,皆有榜题,构成了孝子故事连环画。漆棺右侧板的孝子图像保存相对完好,是孝子郭巨和舜图像,孝子舜的图像早在汉代画像砖上就己出现,固原北魏漆棺上的舜图像展现了舜的八个故事情节,是现存北魏舜图像中表现情节最多的。左侧板残损很严重,根据榜题及画面人物组合、动态等,大致推测为孝子蔡顺、丁兰和尹伯奇的图像。
漆棺第一幅舜画面中,舜全身赤裸,两臂张开,大跨两腿,房子的四周有火焰形纹饰,舜旁边站立着一位中年女子,应该是舜的后母。第二幅残毁严重,榜题为“使舜口井灌德(得)金一枚钱赐口石田(填)时”。第三幅画面中舜全身裸露,正从井底往上爬。画面右侧绘有两人,袖手侧身而立,并向井里观望。根据文献记载,画面右侧旁视者正是瞽叟与象,画面再现的应该是舜从井中暗道逃脱,而瞽叟与象以为舜己死,正往井中观望的情景。
第四幅画面中的屋内挂帷幔,帷幔系于两侧,屋下坐一人,榜题“舜父朗萌(盲)去”。第五幅画面榜题为“舜后母负薏(篙)口口市上卖”。第六幅画中有三人,一人身着交领长衫,向左侧身,右侧画两年轻女子,前立者一手持一长颈壶,另一手提一黑色布袋。第七幅画“市上相见”,描绘的二人可能是舜及后母。第八幅画面中两人头戴黑色帽,一人梳高发髻,再现的应该是舜和父母和好时的情景。
漆棺孝子舜之后是孝子郭巨的图像。据考证,孝子郭巨在刘向《孝子传》、敦煌本《孝子传》等中均有记载,目前所知最早的郭巨故事像见于固原北魏漆棺墓木棺上。固原漆棺目前保存郭巨像三幅,第一幅郭巨画面中,画一庑殿式屋宇,屋宇内画有两人,一人跪坐,另外一人远处站立,依据榜题,此二人应该是郭巨与他的老母。第二幅画面中也画有两人,呈站立状,观看手中之物,根据榜题及画面内容,此两人应该是郭巨与他的妻子。第三幅画表现的是郭巨埋儿挖土时挖出一釜金子的情景,榜题“官不德脱(夺)私不德与”。结合这几幅画面来看,表现了孝子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
漆棺左侧板自棺前向后,从左向右开始部分是孝子蔡顺的图像。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图像多选蔡顺“火起伏棺”这一情节来表现。固原漆棺蔡顺画面中残存房屋周围有火焰,结合该幅画榜题部分的“东家失火”、“蔡顺”等文字,可以发现屋内残存的男子头部应为蔡顺,画面再现的正是蔡顺“火起伏棺”这一故事情节。
联珠纹与直棂窗套绘人物图
漆棺蔡顺像之后是孝子丁兰的图像。丁兰是汉晋孝子图像中经常表现的题材,主要以丁兰侍奉木母的情节为主。固原漆棺残存“丁兰行孝”故事三幅,第一幅图画残存一人跪坐,手持物,残存榜题“……供养老母”,画面中人物手中所持的一物应该就是“木母”。第二幅图中绘一人坐茵席,榜题只残存一“死”字;第三幅与第二幅基本相同,但榜题已经无法明确辨认出来。
漆棺丁兰像之后残存的是孝子尹伯奇的图像。漆棺上尹伯奇图像现存三幅,多已残损。第-幅画面中绘有一人肩上立一鸟,骑于马上,依据榜题,画面描绘的是尹伯奇化作飞鸟的传说。依据《固原北魏墓漆棺画》中的记载可知,第二幅也无榜题,画面剩余部分仅可以发现是一方水池,池中有一只小鸟驻足嬉戏。第三幅的字迹已经无法辨认了,通过模糊的一人一鸟和人拉弓的动作,结合相关文献,应该表现的是尹吉甫获悉真相射杀后妻的情景。画者对于这段历史和人物特性有着充分的理解,也间接表现了当时群众的生活方式、娱乐消遣方式。
固原北魏漆棺孝子图,每幅画不论情节繁简,其画幅大小整体划一,人物刻画也很简约,除了能辨别出人物男女性别及年长与年幼外,所有孝子面部特征及衣着的刻画基本一致,均长圆面相,男性上身均着窄袖交领袍衫,下身着束口宽腿裤,足蹬乌靴,头戴黑色垂裙皂帽;女性上身着交领窄袖袍,下穿及地长裙,头戴垂裙黑帽,与男性垂裙帽不同的是有些女性冠顶中央处下凹。类似的人物着装在同时期大同智家堡石椁壁画墓墓主图像图中也有发现,两座族属一致且同时期的墓葬中出现了相同鲜卑着装的人物图像,显示出了鲜卑着装的独特性。
固原漆棺侧板中栏为联珠纹和直棂窗套绘人物。联珠纹主体图像主要有四类,人物、飞禽、怪兽以及忍冬叶。联珠圈纹中的怪兽与棺盖缠枝忍冬纹中的怪兽相似,这些怪兽都长有长尾,身体和四肢很修长,有的似虎豹,有的长有大耳,甚至还长有翅膀。飞禽也很相似,鸟的上喙均像个弯钩,下喙短小。唯一不同之处是联珠圈纹中的飞禽由于受画面空间的限制,身体多弯曲或竖立,而缠枝忍冬纹中的中飞禽身体多平直。值得注意的是,联珠圈纹中的忍冬叶与缠枝忍冬纹中的忍冬叶的构成特点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左右对称出现两片三瓣忍冬叶,左右两叶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形成一正一背互补关系。
漆棺联珠圈纹与缠枝忍冬纹中主体图像的内容是一致的。从上文有关缠枝忍冬纹中飞禽、怪兽的分析可知,它们都是祥瑞动物,其原型可追溯到汉代墓葬。无论是珠圈纹中的人物图像还是飞禽动物都具有宗教色彩,珠圈纹中的忍冬纹当然更不例外,同时这些飞禽怪兽以及伎乐童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而联珠纹的外围组织形式是与高昌、隋唐时期出现的圆环型联珠圈纹相一致,且固原漆棺联珠纹与北魏时期发现的几例联珠纹都出现在平城晚期,这一时期正是波斯与北魏开始交往的时期,这些突然出现在平城晚期的联珠纹应该是受到了波斯联珠圈纹的影响。可以说,固原漆棺联珠纹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呈现出了波斯联珠纹被中国化改造的最初面貌。
固原漆棺侧板下栏为狩猎图,残毁严重,目前仅左侧板残存有四幅狩猎画面。狩猎图画面从左至右依次为:左侧板最左端画面中一狩猎者骑在向前奔驰的马上,正扭头回看身后,马匹图像保存非常完整,前足腾起,后足落地,也在回视,似乎在逃避身后追来的猛兽;第二幅画面有两名狩猎者,保存相对完整,两名狩猎者皆骑于马上,马的后踢扬起,正在山间奔跑,左边狩猎者手持长柄武器侧身回刺,右边猎者拉弓欲射;第三幅图上的狩猎者仅剩握弓的一只手和张开的弓箭,他的前方是一只野兽,四足腾空、后颈负箭;最后一幅图上的狩猎者残存头部和右半身,猎者骑于马上,侧身拉弓,与一只形似猛虎的野兽展开搏斗,猛虎头朝狩猎者,嘴巴大张,身后野猪等猛兽在起伏的山峦间狂奔。狩猎背景为岩石、山等,所有狩猎者皆着窄袖交领鲜卑袍衫,头戴鲜卑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