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晓君
近年来,全国主要出版社集中改制为出版集团,为出版企业的做优、做强、做大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2021年《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市场主体做优做强,支持出版发行企业在坚守主业的基础上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 不断提升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但出版集团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现笔者尝试进行分析总结。
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是为不同的市场领域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几十年来,出版改革与发展使出版业走向集团化和集约化,原来组织规模偏小、结构单一、实力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出版社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扩张、注资等经营方式,拓展经营模式,开发新的产品和拓展新的市场,扩大市场规模,探索新的经济增长领域,壮大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出版集团加速业务转型升级,全面开展多元化经营业务。但是,正如规模经营不等于经营规模,多元化经营也不是一剂一用就灵的良方。
虽然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符合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脉络,但出版集团将主要财力、物力及人员集中投入到多元化经营领域之中,原有的图书出版主业在出版集团的地位和关注度往往会受到影响,对出版主业的投入不足也容易给其他竞争主体乘虚而入、强占市场的机会。因此,出版集团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出版集团的资源、资金、人才储备以及市场运作能力等自身因素,以及针对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切不可贪多贪快,造成对图书出版主业的影响,放弃图书出版主业的创利和发展空间,陷入本末倒置的困境。
出版集团具有良好资金实力的情况下,在坚守出版主业的基础上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业务乃大势所趋。但当资源有限特别是资金有限时,若出版集团一味加快多元化经营,一旦业务出现失误,导致生产经营资金失去保障,难以集中出版核心资源,将会影响出版集团其他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盲目扩大多元化业务,忽视出版集团主业发展,盲目拓展与主业关联性低的多元化经营,不仅容易给出版集团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不少出版集团制定了不同领域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也有一些出版集团出台了“十四五”多元化发展规划。全面进入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有时确实有“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功效,但市场变化莫测,有些项目受到宏观政策调整和制约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财务风险,还会连累图书出版主业的经营效益。
在出版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年度财务报表中的营业收入,有时会片面追求出版集团的规模效益,只顾维持年度财报营业收入增长,对于多元化经营中的企业利润缩水视而不见,仅求出版集团总体利润水平保持平衡或微增,甚至在多元化经营无利润贡献或者是亏损时,采用集团内部补贴支付等形式掩盖,造成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只增加了规模效益,实际上损失了出版集团主业纯利润。
出版集团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会受到其自身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出版集团决策层和管理层大部分是出版行业中的精英人士,从事其他行业的经验往往并不丰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对多元化经营领域不太熟悉,出版集团管理层所做的决策有时难以与多元化经营相匹配,失误的决策可能造成多元化经营难以发展的后果,也可能给原本运行良好的多元化经营带来负面的影响。
多元化经营会使出版集团的业务链增多,管理组织机构增加,各业务分支机构迅速膨大,做好出版集团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出版集团管理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多元化经营能力,往往会采用定势思维,以既有的出版行业领导经验去评估管理多元化经营;出版集团管理层也会因工作负荷过重而导致管理质量下降,使多元化经营进入新领域后无法获得高效管理,陷入发展瓶颈,丧失良性发展机会。
四.多元化经营人才不匹配,运行机制失衡
优秀的多元化经营人才和管理团队是出版集团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多元化经营是现有出版集团新的经营活动,必须吸引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较强学习能力,且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拓展能力强的人才加入。多元化经营人才是否合格决定着出版集团多元化业务的成败。目前,一些出版集团因工作技能要求、工资待遇水平以及工作条件等因素,或者难以匹配与多元化经营相适应的人才,或者多元化经营人才流失,出现了多元化业务经营途中业绩“变脸”的情况。
出版集团普遍是由传统出版社改制而成,适合多元化经营业务的经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制度体系等多元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健全,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多元化良性发展没有完全建立。各多元化经营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大部分依附于出版集团主业,难以形成独立经营运行机制。
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是出版集团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保持出版集团主业发展的同时,在全力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扩张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和防止以上多元化经营误区的出现,应采取谨慎态度,规避和降低多元化业务的风险,科学合理地开展多元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