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丽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当前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创新性、系统性地提出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科学工作方法。其中,习近平高度重视精准思维, 并就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学术界对于此已有关注,尤其是近两年该问题研究逐渐增多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整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聚焦精准思维的基本内涵及理论特质,其中精准思维的基本内涵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所以得到的关注较多;另一方面,精准思维的实践运用成为研究重点。 部分学者聚焦精准思维落实路径,探讨精准思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挑战、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尽管学术界对相关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但研究深度与广度仍有可提升之处。精准思维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工作方法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鉴于此,本文创新之处即立足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的重要论述, 对精准思维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在多个领域的工作部署中强调“精准”,形成了精准思维的科学工作方法, 这一思维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第一,在理论基础层面,精准思维十分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高度契合,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体现;第二,在实践基础层面,精准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 又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接受实践检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征程中科学地指导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密码;第三,在理论贡献层面,精准思维是习近平个人在长期工作和实践中的理论思考与经验总结, 是其一以贯之的科学工作方法, 体现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非凡智慧。
一是在理论基础层面, 精准思维十分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高度契合。 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关于精准思维直接的话语表述, 但透过精准思维的科学内涵可以看出, 这一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高度契合,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及其规律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和改造世界。 习近平强调的精准思维之“精”就要求我们必须扑下身子,调查研究,全面而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方法加以分析,从而科学高效地解决发展中的疑难杂症。 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理论层面是高度一致,都指出了干事创业要求真务实。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这也就要求我们重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把握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精准思维之“准”,就在于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把握事物主流及发展大势,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习近平一方面强调要精准扶贫、一地一方,这就突出了重点,另一方面强调“一个也不能少”,这就突出了全面,坚持重点与全面的统一,以点带面,统领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并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我们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解决新发展阶段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 直面社会问题,提出精准思维。精准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都注重强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对准焦距,找准穴位。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精准思维得以生成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是在实践基础层面, 精准思维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征程中科学地指导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密码。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精准思维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征程中不断实践探索而形成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实践探索为精准思维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同志可谓是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 1930 年5 月,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写下《反对本本主义》,开篇即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个论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的正确工作方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1956 年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在听取汇报和调阅资料的基础上,于1956 年4 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邓小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聚焦世情、国情、党情的具体发展问题,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直接推动了精准思维的形成、发展及完善。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精准的工作方法破解社会难题,回应民生关切。 2017 年12 月15 日,习近平在中央宣传部呈报的《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寻乌扶贫调研报告》 上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这体现出精准思维深深根植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之中,并指导实践、用于实践。
三是在理论贡献层面, 精准思维是习近平个人在长期工作和实践中的理论思考与经验总结,是其一以贯之的科学工作方法, 体现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非凡智慧。 梳理精准思维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 该方法论来自于习近平个人长期的工作思考和实践积累。 在陕西延川县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习近平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他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农民,了解了农村,也十分注重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在县城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并根据当地发展现状提出了“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理念,使得正定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勃勃生机。在福建宁德执政期间,习近平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的主题写下 《摆脱贫困》一书,为“精准扶贫”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浙江工作时, 习近平围绕浙江发展实际写下232篇短论,汇编成《之江新语》,开篇就强调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习近平指出,“‘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 ‘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及“精准”二字,该词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高频词之一。 对于脱贫攻坚, 习近平强调“精准发力”;对于深化改革,习近平要求“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提出“精准治污”……可以看出,精准思维是习近平个人一以贯之的科学工作方法, 见证了他从地方到中央的改革实践, 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体系中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的论述寓意深远, 内涵丰富,既要求全面细致地把握客观实际,聚焦问题症结,靶向发力,也要求做到知行合一,是科学而务实的工作方法。
对于“精准思维”科学内涵的阐释,第一要从其内涵, 即这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和特性来阐释。 理解“精准思维”的内涵首先要从“精准”和“思维”两个词条入手。一是“精准”,“精准”一词又可分为“精”与“准”二字。所谓“精”,简单而言即为“细”,与“粗”相对应,可理解为周密、细密,可指精雕细镂之功夫。 而“准”字有多个意思阐释,在“精准”一词中可理解为“准确”。“准”字本义为指向明确, 引申义为按既定方针办事。 值得注意的是,“准”字还可解释为“箭靶,靶子的中心”,这与习近平在诸多场合中强调的 “靶向发力” 一词高度一致。通过对“精”“准”二字的解读,可以看出“精准”意味着细致而准确, 一方面强调的是在工作中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到“精”,改变过去工作中过“粗”过“虚”的问题症结;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靶向发力,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同时能科学高效地解决问题。二是“思维”,“思维” 一词可以理解为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过程, 也即人对于事物表象或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思维”所展现出的是对于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探索过程, 是对事物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 综上分析,所谓“精准思维”,其内涵即一方面在全面地了解客观实际的情况下,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聚焦问题痛点与症结,靶向发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以保证政策措施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精准思维”是一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它强调的是一种精致细致的思维方式, 一种科学务实的工作方法,既要“把准脉”,又要“开好方”,它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工作细致严谨,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是思维与实践的统一,是知与行的有机结合。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治理需转变理念。只有把权利赋予居民,居民才能有信心更好的自治;只有实现“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有机结合,社区的治理才能长治久安;只有抓住多方元素,才能更好的服务好社区、治理好社区。
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的重要论述,强调了“把准脉”“开好方”,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独特智慧,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科学方法,阐明了精准思维科学性、辩证性、精准性、务实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
对于“精准思维”科学内涵的阐释,第二要从其外延,即这一概念所适用的范围来阐释。发端于扶贫工作的“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之一。 通过梳理习近平大量公开讲话可以发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他共有300 余次提及“精准”二字,未提及“精准”一词但明确表达出精准思维内涵的讲话更是呈现出高频态势,体现出习近平对于精准思维的重视,也体现出精准思维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一是“精准”一词出现频率高,并衍生出众多关联语系,如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精细化管理、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施策、精确制导、精准发力、精准务实等。二是精准思维实践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习近平针对扶贫工作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在经济建设领域强调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矛盾挑战,做到精准对焦、精准务实。在社会治理领域,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更高要求,并持续推动政策精准化、措施精细化的发展战略。 在党的建设领域,针对于干部管理,提出精确制导、精准发力,加强分类指导,科学精准施策等。以上领域的实践运用, 丰富了精准思维的科学内涵, 也使这一新的思维方式成为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与必然选择。
一是科学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及工作方法,精准思维具有科学性的理论特质。首先,精准思维的一个特征是强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精准制定政策、推动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核心的观点,遵循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就要求干事创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一方法论体现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经过大量的事实调查与系统分析, 从而谨慎地得出结论,制定方案。此特征也是精准思维在“把准脉”环节的核心步骤,表明了精准思维在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具有客观性、 科学性的特质。其次,精准思维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进行自我校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的论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践,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并不断接受实践标准的检验,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校正,以更好地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因而精准思维经由反复检验,拥有自我校正、自我发展的属性,具有可靠性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以精准思维认识当下、规划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向前。
含矿地质体主要有蚀变角闪岩、硅质大理岩、硅质角砾岩和花岗岩。矿体往往成群出现,数量较多,均沿革命沟断裂及NW向的次级断裂展布,形态较为复杂,走向290°~310°,倾向SW,倾角约60°,在平面上,次级构造上的矿体与主构造的矿体有小的交角,绝大部分为盲矿体[22]。典型矿床有革命沟矿床(7201)(图6),以及102、5181和尖山沟等矿化点。
二是辩证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关于精准思维的论述处处体现出这一方法论丰富的辩证特质。 首先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的认识和实践就是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而问题正式矛盾的表现形式。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的说明中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 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也就是要求在具体工作中秉持精准思维, 直面社会矛盾,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而细致的把握发展现状,准确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在问题的表象中找到症结之所在,对症下药。运用精准思维首先就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准确认识问题,抓住了问题本质就抓住了具体内容,要做到精准发现问题,精准分析问题,从而精准解决问题。 其次是要精准聚焦,进一步区分事物的“质”“量”“度”。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区别了事物之间的根本属性差别;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质的数量界限。精准思维得以成立,正是在于保持了质、量、度三者的统一性。 精准思维既把握当下,又放眼未来,既关注量的规模,又注重质的精准, 它体现出的是客观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实际,高屋建瓴地对治国理政做出了一系列科学性、 系统性的重要论述,“精准思维” 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工作方法,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蕴。
能源互联网不是能源系统的简单互联,也不仅仅是能源系统的信息化,能源互联网是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改造传统能源行业,实现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能源与信息高度融合的新型能源体系。目的是大幅度提升能源系统效率、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支撑绿色发展理念,如智慧城市、生态园区、绿色乡村、智能家居等[34]。
四是务实性。 务实性是精准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方法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习近平向来重视实事求是, 并将精准思维贯穿于实事求是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求是”“务实”的工作方法干工作、谋发展。 运用精准思维的目的在于提升实效,最终有效解决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这些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也表明了精准思维的运用使得疫情防控整体思路更为清晰、 决策部署更为具体、 政策指导更为有效,操作环节更为细致,充分体现出精准思维务实高效的基本特征。 精准思维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事”掌握的更“实”,工作做得也更“实”,作为一种务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精准思维的务实性特征不仅与实事求是思想一脉相承,更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
三是精准性。 精准性是精准思维最直接的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治理工作,现实中出现了不少“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乱象,不仅难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更反映出部分领导干部靶向意识不强的工作作风。近年来,习近平针对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反复强调 “精准思维”的重要性,尤其是涉及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容,习近平多次提到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这就体现出精准思维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坚持靶向发力,解决突出问题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直达问题深处,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勇于直面顽瘴痼疾,迎着问题上,打蛇打七寸,扭住关键,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以精准思维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痛点及难点。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 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精准思维蕴含了丰富的认识论及唯物辩证法思想, 突出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辩证关系原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工作方法, 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以精准思维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 有效解决了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矛盾关系。 精准思维强调以辩证唯物论为理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客观条件,以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效防范化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 紧紧围绕发展部署治国理政的各类工作, 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多胎之一葡萄胎是一种罕见且高危的妊娠,其诊断较为困难,应行详细系统的超声检查及病理分析。因很难准确的统计其母儿并发症和PGTD的具体发生率,处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意愿、自身条件及胎儿存活的可能性,其具体临床诊治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在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此认识世界、构建世界、改造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的实践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新趋势, 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把握阶段发展特征, 根据客观实际确定科学务实的工作方法, 而精准思维的提出及实践应用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方法指南, 其实践应用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精准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既立足于实践发展,又坚持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 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绽放出新的时代之光。 培养和提高精准思维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矛盾的必然要求。
一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层面, 习近平反复强调和运用精准思维,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帮扶”“精准识别”“精准推进” 等科学方法,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精准扶贫” 政策聚焦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方法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二是在创新社会治理层面,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处处强调“精准”方法,既强调精准施策,要求在精准落实上下足功夫, 还强调人员管控更加精准,智能防控更加精准。精准思维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创新了社会治理方式, 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有效方法和策略保障, 有效应对了疫情造成的重大风险挑战。 三是在党的建设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党员工作作风问题上, 习近平十分注重精准思维的运用, 他反复强调必须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上,精准发力,靶向治疗,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习近平强调“扭住关键、精准发力”, 将精准思维运用于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坚持以精准思维为抓手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迈进,保证了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动态平衡。精准思维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方法遵循, 是中国共产党确立战略目标和总体方略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补充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后,开始进入分组项目开发阶段。导师先根据选题,布置学生进行文献检索。让学生充分了解项目的研究背景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文献检索要求学生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整理要点,提交相关文档。这样一来,学生增加了阅读量,同时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为后面阶段撰写论文和专利打下基础。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当前,我国已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目前我们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不会一帆风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 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以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习近平强调,“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 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风险挑战是社会发展运行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只要应对得当,就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精准思维, 高度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难点、痛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 一是运用精准思维下好先手棋。 精准思维作为一种务实高效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意味着目光准、判断准、决策准、实施准,无论是脱贫攻坚战,还是当前疫情防控,精准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拒绝“花架子”“虚招子”,以务实、准确、精细的策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灵活运用精准思维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国内经济运行态势、社会发展矛盾等进行精准研判,事先制定风险预判管理, 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挑战。二是运用精准思维打好主动战。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 要以精准思维为指导, 按照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差异,将各种风险挑战和突发事件分类施策, 尽可能全面地拿出行之有效的防范对策, 全面细致了解实际情况, 发现矛盾,扭住关键,逐一击破,最大可能规避风险。
培养和提高精准思维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矛盾的必然要求, 只有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精准思维,才能有针对性地化解风险挑战,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辉煌。
利用Unity3D开发引擎及高通AR插件制作出一个三维可视化的人体模型,并发布到Android系统的手机上进行运行测试。基于高通SDK的良好封装和Unity3D引擎强大的功能支持,最终生成可执行的APK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认识不断深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社会治理领域存在治理方式“过粗”、基层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 习近平强调,“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 ”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就要把握精细化治理,改变过去单一粗放的社会治理模式,以精准、精致、精细的理念和思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进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4 月13 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精准化”“精细化”的要求是习近平精准思维应用于社会治理层面的深刻体现, 为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在社会治理层面贯彻精准思维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思路,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四次提到精准思维语系,分别是“精准脱贫”“精准思路”“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这充分体现出精准思维作为一种科学工作方法对于党和国家的建设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们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目前正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大步迈进,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及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不断强化精准思维,力争在谋划时把握时势变幻,做到统揽大局,在具体工作中细致精当,把工作做细做深,以精准思维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