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幸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2000)
醴陵釉下五彩瓷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闻名天下,首创于清代,是我国湖南醴陵的传统名瓷。我校作为釉下五彩非遗传承基地之一,利用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设计创作、专业理论研修能力,而且通过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增强学生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紧跟新时代要求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国家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都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培养出德育和美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了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力量和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更加关注艺术教育和德育的协同教学,在协同教育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增强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近些年来,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都在不断创新改革,各大院校都在尝试能够让更多学生接受、喜欢感兴趣的德育方法。那么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与院校德育形成合力育人,尤其是我校的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更能让学生在多元的实践教育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效率。醴陵釉下五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能更好地形成恰当的教育环境。利用非遗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理念。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协同互动育人教学模式为我校学生充分营造了良好活泼的课外学习文化氛围,积极创设健康愉悦的生活课堂,在师生潜移默化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艺术动手实践运用能力,教会了学生手工制作釉下五彩,而且它还能直接使每个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神奇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达到潜移默化德育的目的。
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给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德育和美育,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笔者认为中国教育传统的精神核心完全可以用孔子这样的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天命自然之是谓性,率性自然之是谓道,修道自然之是谓教。教育目的是先学怎样做人,这本来就是为了修人道而已。所以教育核心是学会认识外部世界,这本来是在于修得自然之道罢了,但是教育精神的本质核心还在于净化人自己的内在心灵,这本是天地之道罢了。因为教育就在于能够给教育人自己以无限发展的内在可能,这本来就是道家所谓的“得道者得势,得势者可以得道天下,明住于道,则暗住于道,自然思想不会随风摆”,也就是说教育思想是能让教育人能有相对独立自由的思想,不需要随风的摆动。教育心灵是开放自由的心灵,这一点是山水之道中的“海纳百川”。高职院校在践行艺术教育和德育的协同发展实践中,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非遗项目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协同学习辅导过程实践中,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釉下五彩操作技能突破难点,在不断的打磨练习中锻炼毅力和培养工匠精神,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健康的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升了学生自己的为人修养,促进了学生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自我约束感。艺术教育和德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釉下五彩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的审美,其中蕴藏着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理念。因此,可以说釉下五彩工艺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在当今收藏界中,釉下五彩瓷器就变得格外珍贵。釉下五彩瓷有自己非常突出的特征,瓷质坚细、釉面光润、装饰艺术独树一帜,凭借其出神入化的陶瓷制作工艺在收藏界拥有自己的地位。醴陵釉下五彩瓷是绘画、装饰与工艺相得益彰的立体性、综合性艺术,区别于平面绘画作品。陶瓷的艺术创作更要与器型相互协调,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受到工艺和材料的制约,优秀的釉下五彩瓷作品要能体现造型美、材质美、工艺美和装饰美。艺术家们对醴陵釉下五彩持之以恒地研究,不断探索出新的装饰题材和工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走到任意几家瓷厂发现陶瓷器型大体相同,整体不丰富,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器型一直在重复制作,缺乏新意。在陶瓷艺术创新方面,器型上还缺乏新的探索,工艺上还有突破空间。由此,非遗艺术走进高校是绝佳契机,一方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推广,另一方面高校给非遗艺术注入新的活力,给非遗釉下五彩艺术带来新的可能。
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实现了德育的社会功能实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明确指出了践行“责任担当”原则的三大国家核心素养分别是公民社会责任、国家身份认同意识和公民国际理解。结合我校是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基地,我校鼓励和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在釉下五彩艺术教育和学校的德育活动协同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贯穿始终,让艺术教育在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实践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釉下五彩传统技艺,在学习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这句源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初秋》,诗句描摹出了这初秋的自然景象,描写之景色虽均是我们寻常人眼中之所见,却也仍都有着其无限美的韵味深蕴在这其中,诗人们仿佛又静静地在享受大自然中发生的各种无限美妙灵动多姿的万千变化,感受到孕育着这个世界万物生命的那种种无穷的奇妙虚幻。在釉下五彩的实践课堂上,学生们也是这样,无论是在素烧瓷盘上绘制线描稿还是运用釉料着色,均反映出学生在制作中的认真劲和专注度,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正是德育的体现。
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实现了德育的个体功能实践。当前,国家对于“美育”工作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度发展,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按部就班的艺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术的发展,不能带给学生想要的幸福感。如果学生想在艺术课上获得幸福感,不仅仅需要有贴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教材,还要学生自身拥有体验幸福生活感受的能力。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使学生在赏析作品中感受非遗文化,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验釉下五彩艺术传达的情感。从手工制泥坯开始,学生就要分别经历了拉坯、修泥坯、洗泥水、素烧、勾线、汾水、喷白釉等繁杂程序,才能最后完成一件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这些实践活动都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有效地提升和完善。
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实现了德育教育功能的实践。笔者认为,德育的教育功能是德育的最重要的能力。学校进一步推进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创设非遗釉下五彩学生研究会,设置年级学生社团和校级的学生社团,正是利用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的德育功能。在这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发自内心地喜欢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与德育同向同行。釉下五彩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不畏艰难、不轻易放弃的品质,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审美和创新意识。
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模式为高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非遗醴陵釉下五彩艺术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走进高职课堂,为高职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鉴别真、善、美。老师引导示范,学生通过探究一步一步实践,全体师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获得体验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实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发展,二者的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