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下的文化传承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

2022-11-01 06:16王文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秦腔脸谱剪纸

王文斌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 张家川 74150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新时代下,博物馆承担起了更为神圣的使命,那就是文化传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越来越宽松的政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会议和不同的场合就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做了近百次的指示。博物馆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现实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2010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物博发〔2010〕8号),该文件更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第659号),将社会教育提升至博物馆开展业务工作的首要位置,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下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博物馆的发展理念及文化传承的需要。

为了适应博物馆发展的需求,博物馆成立了相应的社会教育部门,专职负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担负起了博物馆文化传承方面的主要功能。曾几何时,博物馆还是“高冷”的代名词,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让更多的人越来越了解博物馆、越来越认可博物馆,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走进百姓的生活当中,生动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创新在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为了做好社会教育活动中的文化传承,各博物馆创新活动方式,拓宽活动思维,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优势,通过活动转型,提升自身的内在能力,坚持把文化传承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不动摇。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从刚开始的探索、实践,到后来的成熟,在社会教育活动方面通过十来年的探索,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应有的成绩。在社会教育活动的策划方面突破以往的固有模式,从历史教育的宣传,到地方文化的宣传,再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现就以笔者主持策划的几项社会教育活动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巧手绘长卷,童心颂祖国。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引导青少年读懂党的历史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红色基因蕴藏于人心、作用于精神,是一种最持久、最深沉的内在力量。将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当中,为国家为人民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用生动活泼的绘画艺术表达他们的感受和体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巧手绘长卷,童心颂祖国”活动,并积极联系县希望幼儿园师生参与。通过百米长卷绘画,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愿,祝福祖国母亲繁荣昌盛,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贺礼。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专注力和自信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

在开展活动之前,我们做了详细的策划,如参与的人数、现场指导、后勤保障、安全劝导、宣传报道以及活动的步骤等等,都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我们以文物为切入点,突出本次活动的趣味性,要引导孩子们,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之所以将趣味性放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的第一位,是因为教育一旦离开趣味性的支持便无法顺利进行。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紧贴文物主题,尤其是在参观革命文物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应的革命故事,加深孩子们对部分历史故事的记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参观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孩子们敞开心扉,画出自己所想,将自己的感悟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最大的成功就是利用红色展览,抓住特殊的时间节点,选定特定的人群(学前班孩子),通过PPT教学、现场参观讲解以及绘画动手环节等一气呵成,加深了参与者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了让活动办得更有特色,增加氛围,加深孩子们的记忆,在讲解环节我们特意增添了相应的互动环节,社教老师提问,孩子们回答正确有奖品,孩子们也可以提问题。这样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好奇的孩子们不断的提问,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这使我们的活动增色不少。通过和社教老师的不断交流,活跃了讲解的氛围,打破了长期以来以讲为主的模式,增加了活动的灵活性、趣味性。

案例二:“剪出新意,纸为传承”剪纸线上社教活动。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春节剪纸贴窗花的习俗,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来“剪出”对新年的祝福,同时剪纸艺术灵活多用,也可以通过剪纸来表现博物馆馆藏文物以及民俗、风土人情等,旨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孩子们在传统节日不仅能学习到知识还能增强动手能力。

自2006年张家川马家塬战国戎人墓地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的具有剪纸效果的文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车舆上面的金箔虎、大角羊,车轴金箔饰件,车轮镂空铜花饰。这些具有剪纸效果文物的出土,将中国的剪纸产生的时间提前到了战国时期。通过对出土文物观察,这样剪纸效果的金箔饰片出土数量大,工艺成熟。

我们举办了“剪出新意,纸为传承”剪纸线上社教活动。在动手创作之前,社教老师通过在线PPT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产生、发展方面的知识,让参与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对剪纸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着重讲解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马车的相关装饰,以及馆藏铜镜在剪纸艺术方面的应用、明清时代的剪纸艺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剪纸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广泛运用。

在活动环节中,社教老师用视频直播的方式示范剪纸的基本技法,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也跟着社教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地剪出了相应的图案,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孩子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在社教老师的示范后,孩子和家长们开始创作,在社教老师的指导下,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和家长创作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具有剪纸效果的动物、车轮装饰和中国传统的窗花等。此次活动通过老师的讲解、观摩、示范和参与者的动手创作,比较系统的完成了一场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一场社会教育活动,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始终,通过对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实物的讲解,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贯穿始终,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达到了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了解学习地方文化的双重目的。

案例三:“传承国粹,体验非遗”脸谱绘制线上社教活动。

秦腔是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过了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成形,并辐射到西北地区的一种地方特色十分明显的剧种,是西北民间的一种唱腔。自周代以来,关陇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因此而得名,可以说是相当古老的一种地方剧种。

秦腔脸谱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应当是自秦腔产生之后,在参与早期的驱邪、祭祀等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可能是早期面具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在秦腔演变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据调查,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西北地区的秦腔脸谱也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在脸谱塑造结构上也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等。在陕西各路秦腔中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秦腔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秦腔脸谱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秦腔脸谱整体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爆”。

西北地区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也充分地吸收了秦腔的元素。“社火”是盛行于中国广大农业地区的一项大型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它兼有驱邪、娱乐等多种综合性的文化意义。黄河流域是社火的重要流行区域,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多在春节、庙会、祭祀等隆重的节日和场合。西北秦腔脸谱的发展成熟,为西北社火脸谱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秦腔的脸谱直接影响到了社火脸谱。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脸谱文化,通过绘制脸谱,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教育青少年要热爱家乡、保护文物、传承地方民俗。为此我们设计了“传承国粹,体验非遗”脸谱绘制线上社会教育活动,这也是我们春节期间的社会教育系列活动之一。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此次活动也采用线上讲解、线下制作的模式,参与人员的主体是青少年,年龄在7~15岁,在活动开始发放相应的资料和工具,没有领到的可以自筹活动必需品。通过线上老师的讲解,首先介绍秦腔的产生及其发展,从秦腔脸谱的形成、结构、绘画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解。

其次介绍了社火的相关历史和发展过程,对社会脸谱和秦腔脸谱的关系进行了讲解,并通过视频示范,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绘画任务的参与者奖励小礼品,提升了活动的氛围和积极性。从活动开始到结束,我们始终把脸谱的历史发展过程与整个活动相结合,有意无形的贯穿到整个活动当中。

要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中更好地传承文化,在活动中贯穿文化传承的相关意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在近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相关社教活动的举办,对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中的文化传承,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必须对活动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部署,让活动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例如,笔者主持策划的这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设置有奖竞猜等,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让活动的参与者在舒适的环境当中,在愉悦的心情下,通过视觉、听觉和动手参与到活动当中,让活动参与者有体验感和获得感,加深知识的印象。再比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社会教育系列活动之一的纸浆画的制作课程,是参与性非常强的一项活动,此项活动不分年龄,不分人群、场地的大小等,是在多种场合都可以参与的一项社会教育活动。我们把此项活动推向全县的中小学,配合“四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要把握好时间节点。活动的主题和策划,与相应的传统节日、节气等关联在一起,有意识的安排,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活动的参与者无形的接受和传播。例如我们在活动的设计方面,在春节设计剪纸、绘画脸谱、写春联活动等,借助节日的气氛增加了活动的氛围。再如我们在元宵节举办的花灯制作、猜灯谜活动,端午包粽子等活动,都是与中国传统的节日结合在一起。把握住时间节点,是一项活动成功举办的关键所在。如果在春节过后再组织写春联、端午之后组织包粽子的活动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三是举办相应的专题展览,与社会教育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举办相关专题性展览,结合展览举办相应的社会教育活动,这样可以采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加了博物馆的人气,又增强了活动的知识性。例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联合天水市各县区博物馆、天水市金石拓片研究会举办历代名碑、题刻拓片专题联展,在活动举办期间,非常成功地组织开展了三次拓片制作的专题社会教育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极大地宣传了博物馆,增加了博物馆的人气,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传统的传拓工艺通过这样的形式展示于参与者,活动既有知识性又有参与性。

四是将博物馆的流动展览、“四进”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打破以往固有的模式,把博物馆的展览送进农村、送入基层。让文化普惠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落下基层,不落下农村,让农村的群众能够受到和城镇居民相同的文化教育的权利。在“四进”的过程中我们配合相应的流动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扩大文化传承的受众面,加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五是将社会教育活动和当地的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加深对民族、民俗文化的认识。例如,在春节期间我们组织开展写春联、手工制作宫灯、猜灯谜等活动,我们在春节期间举办的绘画脸谱的活动(在春节期间,当地的各种庙会都有社火展演活动,在社火展演时都是在脸上绘画相应的脸谱,专业着装并在手里持有相应的道具),都是与当地的习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再如我们在端午节组织的制作香包(当地在端午有制作香包的习俗)和包粽子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相应的载体,强化活动参与者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六是积极宣传社会教育活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加活动和文化传承的受众面。博物馆任何一项活动的举办,如果没有成功的宣传,我们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文化传承的目的就要大打折扣。我们首先是在微信平台申请公众账号,起初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宣传影响力很难提升。之后我们积极探索,开通快手、抖音平台,不定时的宣传报道。同时与地方主流媒体合作,与张家川融媒、天水在线、天水晚报、张家川在线等合作扩大我们的宣传面,拓宽宣传渠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我们的努力,部分活动在张家川政府网站及张家川发布也及时报道。在我们的努力探索之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我们去再认真的思考和探索。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方面的探索我们不能止步。我们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运用新思维,策划符合新时代的活动,为文化传承提供新的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秦腔脸谱剪纸
画脸谱
大嘴蛙学剪纸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手工剪纸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剪纸
剪纸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
社交网络巨头“脸谱网”:我们如何浪费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