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11-01 06:14杨昌儒祖力亚提司马义郝亚明虎有泽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杨昌儒 祖力亚提·司马义 郝亚明 虎有泽 牟 蕾 吕 超 张 琳

(1.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2.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3.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127;4.烟台大学,山东·烟台 2640055;5.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

杨昌儒: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百年奋斗的历程史,是一部百年淬炼的过程史,是一部百年成就的工程史。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青春与生命谱写的华章;党的百年淬炼过程,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热血与鲜血凝成的丰碑;党的百年成就工程,是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用智慧与伟大书写的答卷。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再一次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张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党性宗旨的宏大凝聚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博大映射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赓续的强大感染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在地域空间上体现为国家的统一、安全与社会稳定;在文化共相上则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现其强大的影响力;在人民之间关系上体现为各民族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美美与共”图景。这一切图景的实践与实现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才能完成,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习近平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就在实质上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行”的时代之问。当然,伟大的理论需要有伟大的政党去执行,才能显示出理论的巨大威力,而伟大的政党需要有伟大理论的指引,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则正好体现了先进理论指导先进政党的哲学话语场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百年重大成就和经验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前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宗旨彰显其实质。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体多元”的政治与文化共相价值实践指向,必然需要一个强大和伟大的政党作为实践者和引领者,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强大张力特征正好符合了这一角色定位。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征,无疑能够吸引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上来。因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宗旨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诉求和实践价值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宗旨契合了各族人民物质文明实践的需要。人民作为政治概念意义的存在,其内在的价值选择在于上层建筑(国家)能够给予最基本的生存、发展、安全等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执政主体,而中国作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阶级属性、政党属性,以及“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完全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发展与安全的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宗旨耦合了各民族人民精神文明实践的需要。精神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本价值需要。没有精神依托的个人或人群,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无异于没有生命的枯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凝成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各民族精神文明实践价值的楷模,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赓续与演绎。因此,各族人民的精神文明实践需要切合中华文明实践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就是“多元价值”与“一体价值”的同一。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了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源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的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所主张的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非攻”思想;以管仲为代表的“礼家”所崇尚的“礼治”;以商鞅、慎到、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所主张的“严苛律法”等囊括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各个历史时代提供了文化实践的基础与发展的向度,为中国各民族精神的塑造与演绎根植了魂魄。当代中国所施行的德治、法治、礼治等治国理念都可以在中国历史典籍中找到其精神文化谱系,因此可以说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基因锻造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品质与优异样貌。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实质上蕴含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主流价值取向,同时更是中华精神文化基因的延续与升华。因为先秦时期以来各诸子百家所凝成的思想主张与理论总结正好契合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价值归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奉行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自然就刻上了中国历史经验的印记。所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赓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和谐社会”思想、“依法治国”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协和万邦”思想,都可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主张与文化体系里找到其本来。诸如“以人为本”“协和万邦”思想赓续了儒家“仁”“义”的文化精髓,“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思想赓续了道家“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精髓,“依法治国”思想赓续了法家“严苛律法”的文化精髓,等等。当下,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因为只有中华文化真正走向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具有真实的内涵。因此,中国共产党文化赓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和根植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些宝贵经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胜利等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而且必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瞻性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组织保证。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性、真理性、纯洁性与战斗力是取得胜利的核心力量。“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取信于民的有效实践理念,只有取信于民,走群众路线,才能为党的事业奠定人心根基。“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焕发青春与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伟大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关键。“坚持独立自主”是主权国家的核心要义和必然追求,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根本基石,只有实现主权的独立与自主,才能实现国家安全与稳定。“坚持中国道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唯一正确的路径,凝聚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华文化精髓张力的展现,有利于协和万邦,化解滞阻成功的障碍。“坚持开拓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有利于解放思想,从而不断汲取成功的养分。“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勇毅前行的体现,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只有在伟大斗争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给各族人民带来福祉。“坚持统一战线”是汇聚起走向胜利的磅礴力量的有效路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战略和策略。“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因为只有自我革命才能形成有序的动力源泉,彰显优势力量,最终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宝贵的镜鉴张力。

总之,“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伟大的时代呼唤。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祖力亚提·司马义: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看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创新是其坚持理论创新的鲜明体现。

一、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党之所以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完成一项项艰巨任务,根本原因正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来正确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变化发展要求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由一个胜利不断走向另一个胜利,让中华民族不断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让全体中华儿女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这些都生动地说明坚持理论创新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步步走向更高层次更加辉煌的重要经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结合国情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保障了自治地区群众的自治权,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推进我国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结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是习近平提出的重大原创性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国家理论,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实际,是吸收国际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重大原创性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围绕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民族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以往我国民族理论的继承吸收,更是在不断完善丰富的过程中的重要创新和发展。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理论领域坚持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

坚持理论创新是百年来我们党奋斗历程的重要成功经验,坚持民族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不断推进我国民族工作取得成功、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又不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是结合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不同时期的国情,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理论方面亦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充分考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方位,以及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既充分总结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和成功经验,也清醒认识到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坚持理论创新、回答时代之问,应对我国民族工作领域面临的新挑战、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以新时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时而生、顺势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这是区别于以往我国民族理论的重大突出特点和理论创新之处,进而逐步提出和丰富完善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建设的一次重大飞跃,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从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从民族工作的短板弱项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针对性,从民族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紧迫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学习型政党、革命政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是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必然要求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民族工作的要求和重点任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解决的民族问题也不同。面对不同历史阶段民族工作的实际和不同的问题,就需要有适合这一阶段的民族理论作为指导。这些必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正是适应了我们中华民族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趋势,适应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趋势。

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时期,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今天,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当中来把握,放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坐标当中来谋划,这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儿女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凝聚力量。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一个新时期、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既不是阶级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的问题,而应该是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把分散的多民族打造成一个整体的国家民族建设”,服务于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推进中华民族向强起来的道路上更加迈进,就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强化“五个认同”,只有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强化“五个认同”,尤其是在民族工作领域加强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增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归属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增强,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站起来和富起来,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在此背景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提出和丰富完善及发展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提出的重要背景就是中华民族要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变得更加强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正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必然要求。

回顾百年奋斗历程,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稳步前进的重要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重要历史经验。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理论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经验的重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际和新要求,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坚持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民族工作的实践,以其为主线和“纲”,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郝亚明:“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体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重新审视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共同决定的。本次会议主题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提出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论述,到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关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工作成功经验的“九个坚持”论述,再到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十二个必须”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基本原则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强调与阐述。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这些执政理念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牢牢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的政党品格。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党中央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此来推动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战略目标。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系列举措,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理论创新与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论述,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其突出的理论创新性与现实指导性,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与纲领,成为民族工作的聚焦点。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论述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的“四个必然要求”,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内涵的“四个与共”,论述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四个关系”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等论断也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民族工作上的成就与经验总结为:“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指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既不重蹈苏联模式的覆辙,也不踏上西方模式的歧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立足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立场,吸纳中国历朝历代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历史智慧,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民族工作上的最重大成就,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民族工作上最重要的历史经验。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两个大局来谋划民族工作,就是坚持胸怀天下的表现。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所带来的动荡与挑战,作出了一系列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工作部署,打破敌对势力利用边疆民族问题遏制中国崛起的企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被确立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正是因为其兼具“解决内部问题、迎接外部挑战”的双重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应对“两个大局”时代背景的基础性工程。“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从两个共同体的关联性角度而言,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敢于斗争。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关键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另一方面,打击三股势力的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遏制打压变本加厉,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应形势的需要,会议提出,“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对内“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对外“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做好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群体等的工作”。在涉及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问题上,我们与国内外敌对势力之间没有丝毫的妥协空间,只有坚持斗争敢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统一战线。建立统一战线,以团结最广泛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执政兴国的历史经验之一。民族工作历来就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统一战线工作方法也一直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归口中央统战部领导,这为将民族工作放在统战工作大局下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做好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群体等的工作”等表述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统一战线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民族关系和谐列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目标,提出“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在民族工作中坚持自我革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勇于直面问题、坚持自我革命的理念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中得到了非常具体的体现。首先,会议最主要的成果被命名为“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既要不断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也要持续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思路。其次,会议提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所谓坚持正确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谓调整过时的,就是要把不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的,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工作方式、实践导向、评价标准等改进到正确的轨道中来。“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思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我革命的思想作风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虎有泽: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立足于统一全党思想、奋力开创未来。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全会从13个方面概括新时代发展成就,其中,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在社会治理上,“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完善依法治理体系、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并将其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

一、完善依法治理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地方各级部门制定的与民族事务相关的法规和行政规定等,这些法规和规章有力促进了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进程。“多年来,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在维护民族关系、解决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少数民族基本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目前,关于民族事务治理依据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等,以及《民法典》等实体法中相关的法律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及时修订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以及国家民委《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日趋复杂化,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许多以民族、宗教问题为背景的社会事件也时有发生。要适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制定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与少数民族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进一步坚持以宪法为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法律体系建设工作,从而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因此,我国立法机关应当改善立法措施,以增强民族法律法规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我国的民族法律法规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强化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民族事务服务体系,通过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相结合,平等保护和优惠照顾相结合,行政措施和司法救助相结合,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二、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健全、创新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要继续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推进执法职权分解、办事流程、执法程序公开工作,调研行政执法主体资格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促进落实执法责任。

推动执法体制改革。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真正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进一步推动有条件的民族地区积极开展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探索综合执法,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加强行政委托行为研究,推进行政委托制度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规范工作流程,加快行政听证程序的立法进程,进一步推进执法文书规范化工作。为应对社会转型期民族非常规性社会纠纷对民族法律法规执法严峻考验的现状,完善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协调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

创新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机制。面对当前民族事务因政府决策问题引发各种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治理难的问题,要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的各级部门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机制,探索、创新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增强法律顾问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

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除了在机构改革中对相应执法人员的编制适当留有余地之外,对在职执法人员的在岗培训和进修也应进一步加强。对执法人员尤其是司法人员的教育水平设定标准,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引导广大在职人员有危机感、紧迫感,自觉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

保障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经费。民族事务执法机构建设经费紧张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切不可等闲视之。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为肩负着实施国家法治的执法机关办案经费予以硬性的数字化保障。特别要考虑到民族地区大部分地方条件艰苦,办案成本较高,经费标准不应低于全国执法机关人均经费的水平。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同样对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营造依法治理氛围

加强普法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一般而言,懂法是信法、守法、用法的前提。因而法治教育宣传重在知识普及和意识引导。如果将法治教育宣传和民族文化氛围相融合,则更有利于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也更利于深入人心,进而转变成行动自觉。

完善法律援助机制。法律援助是从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在遇事时能找到法,能够靠法解决问题。法律援助旨在“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民族事务治理法律援助极为匮乏,特别是既懂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又懂汉语和法律的人才更是稀少,因而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以期能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法律公共服务体系,以便做到重点优化民生领域的法律服务。而民族事务治理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采取“留得住、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一方面,最大限度地留住当地法学毕业生,最大限度地引导其进入法律服务岗位。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对口支援”计划优势和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吸引发达地区的法律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源的省外大学生。

健全纠纷化解机制。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过程,最容易加快社会公众的法治信仰和法律思维的形成,树立宪法法律权威的过程。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一定要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特别是合理的民族习惯诉求。而沟通协商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特别是民间调解和“私了”不能突破法治的底线,不能挑战正义。与此同时,突出法律对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之实体和程序的控制,规范甚至消解民间调解和“私了”,进而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民族事务纠纷机制健全必须以疏导和预防为主,更要注意区分法律问题和民族问题,注意区分法律纠纷和非常规纠纷,力求避免矛盾升级和纠纷变异。

胸怀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应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从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加快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能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推动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和尊崇法治,最终构建民族事务治理新格局,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牟 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三重逻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回顾了党百年奋斗波澜壮阔的历史,系统总结了四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三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凝练概括出“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百年党史彰显出特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一、历史逻辑:开辟中国特色的两条接续成功之路,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近代以来,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不能自拔,曾经屹立于世界巅峰的古老中国,国土被瓜分、财富被掠夺、尊严被践踏。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农民革命、变法维新、资产阶级革命等各种救国方案争相发力,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高举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旗帜,投身反帝反封的革命洪流中,在血与火的战斗考验中,在失败与成功反复交织的革命洗礼中,我们党不断走向成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国情特点,深刻认识到“城市中心论”在中国根本行不通,进而从实际出发,成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开辟历史新纪元的新中国,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探索中前行,通过三大改造,逐步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又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逐步建设为一个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此,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全中国也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永远彪炳史册的优异答卷。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主要由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接续而成,其间深深蕴涵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等“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而其中的“中国特色”充分折射出这两条道路的特殊性,这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殊性,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基础和历史必然,是贯穿百年党史的历史逻辑,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理论逻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切实彰显“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又是指引着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理论,还是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便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思想火炬,在革命性锻造中逐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我们党内曾存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出现了“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甚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本本主义”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进行了持续且坚决的斗争。毛泽东等人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国内发展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用马克思主义去回应时代课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创新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在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富有指导性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经济建设等十三个方面都取得了创新突破和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实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指导中国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标志性理论成果,这是贯穿百年党史的理论逻辑,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三、实践逻辑:取得举世瞩目的四个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晦暗阴沉、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带领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改天换地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并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面对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发愤图强,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逐步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第二次革命”。党带领人民奋勇向前、锐意进取,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从容应对了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业绩,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攻坚克难、战疫战贫、化危机、应变局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并发生历史性变革,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以一往无前的伟大实践书写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光辉篇章,这是贯穿百年党史的实践逻辑,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只要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就一定能以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去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切也完全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吕 超: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鲜明主题,党的百年历史中进行的一切奋斗始终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艰苦奋斗、付出了巨大牺牲,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一论断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准确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一、党的百年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经历了战火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惨重劫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在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道路上疾疾奔走、苦苦求索,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悲壮斗争。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历经数十载艰苦抗争,中华民族却始终无法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唤醒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意识,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党便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重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样明确地给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自求解放的道路与共同奋斗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政治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把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状态中从亡国灭种危险中解放出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

二、党的百年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不断衰落的历史进程彻底扭转,由此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压迫,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各民族团结互助,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不断巩固。这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带领各族人民,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克服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为中华民族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奠定了物质基础;党积极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开展国防工业和人民军队建设,勇于同侵略势力开展斗争并取得伟大胜利;推动外交事业不断发展,为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终于以独立自主的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历史舞台。

三、党的百年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带领中华民族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党深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伟大号召。深入推动各领域体制改革,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党积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华民族面貌焕然一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又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四、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建设经验,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定的思想引领。党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领各族人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期盼描绘的“小康”生活图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变成了现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党坚持引领和加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和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激发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更为磅礴的精神力量。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和前进方向,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了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执政兴国的能力,光辉的奋斗历程和辉煌的发展成就,彰显了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全国各族人民从中华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历史现实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提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方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开启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宏伟新征程。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和近代以来180多年追寻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扭转了中华民族急转直下的历史命运,真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来看,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奋斗历史。

张 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党的民族工作之“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2021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思政课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加需要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担负起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使命,坚定和铸牢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使思政课成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和主要依托。

一、要从“三个高度”和“四个必然要求”上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之“纲”。深刻理解这一原创性的重大论断,不仅指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更将其提升到民族工作之“纲”的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化的民族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提出了虚假共同体、真正共同体概念,在《共产党宣言》里指明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即人类追求的真正共同体。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是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三个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思政课教学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历史方位高度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内在要求,是引导学生有效抵御各种极端主义、分裂思想渗透颠覆的时代要求,是引导学生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要求,从而更好地坚守教育初心,牢记报国使命,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思政课教学要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统一56个民族的思想和意志,消除民族隔阂,防范化解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旨在实现、维护、发展各民族根本利益,推动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历史与事实也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着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中华民族才有希望、生命和力量。

二、要从“四个与共”和“四个共同”上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呈现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样态,展现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实体性和系统性特征,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与基本内容,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对道路与方向的把握、历史与现实的照应、教育与制度的重点要求。费孝通曾提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历经上下5000年的积淀与磨砺,从分裂到纷争,从兵戎相见到团结统一,各民族在中华大地共同开拓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代设西域都护府、昭君出塞及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元代凉州会盟、明清改土归流、清乾隆建庙宇接班禅等,均反映了各民族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政权所作的重大贡献。各民族之间频繁互动,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离不开谁的“四个与共”的有机整体。“四个与共”是命运与共、生死相依的意识,是命运相连、同抵外辱的行动,是同呼吸和共命运的历史实践,是民族自在走向民族自觉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和共同历史的命运纽带,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念支撑,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最好发展机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中华民族亟需凝聚共识,集聚力量,强化“四个与共”的理念,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作出了“四个共同”高度概括,即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各族人民在这片宽广舞台上相互接触、频繁往来,是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共同体。首先,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不仅指共同开拓的疆域范围、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还体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和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具体历史。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肯定了各民族对疆域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对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具有一定意义。其次,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不仅指明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且表明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见证和参与了历史的书写过程。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是56个民族的整体性历史,这将有助于克服“汉族中心论”“华夏民族主干融合论”以及“中国民族史仅仅是少数民族历史”的狭隘论调,有助于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从而增进各民族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再次,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指各个民族的文化尽管显现多元化样态,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相互影响、共同创造和普遍认同的民族文化,且文化在不断变迁和整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整合,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把握“一”和“多”,要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最后,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是指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伟大精神作为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精神力量,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核心,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凝聚。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其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要从“四个维度”和“一体化教育体系”上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四个维度”是指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精准衔接、教育对象需求满足、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和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上下功夫。

从思政课教学执行主体看,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建设一定规模的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行为上积极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使命。在知识储备上,要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悉心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增加视野宽度和知识厚度。要按照思政课教师“六要”要求,关注学生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特点,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思政课教学,满足学生学习期待。

要健全领导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要有办公环境和硬件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形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的“三全育人”新格局。从领导层面要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进”工作,在顶层设计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育环境、教学方式、条件保障、组织运行等制度化和规范化,并逐步实现融入课程化和学科化。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统筹和协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落实和制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课时安排、内容设计、组织实施等,为教师上好课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指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融入4+1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的教学当中,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化、课程规范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并逐步做到制度化和学科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大中小学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共同体理念和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共同体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共同体的情感,引导学生具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做人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