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诗俄译中意象的解读

2022-11-01 04:33刘颖慧
今古文创 2022年38期
关键词:原诗巴斯诺夫

◎刘颖慧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诗歌是艺术的女王,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中,诗歌犹如一座靓丽的宝库,经过不断沉淀和积累,其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语言魅力。意象在诗歌中充当着情感的衬托物的作用,以意象表达诗意,进而传递诗情。汉诗俄译中的意象转换不是简单的字对字、词对词的机械转换,而是译者参与原文、投入原文,并充分明确地表达诗歌情感的能动创作过程。

一、意象的解读

意象是中西诗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意象被认为是与知觉、思维等认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即人们在感知、认识外界事物时伴随着一种心理意象的产生。西方最早将意象列为艺术审美范畴的是康德,他认为诗人要把看不见的一些理性观念的东西翻译成为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在具象化中使它们达到理性的最高度。事实上,正是在诗的艺术中,审美意象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研读一篇诗歌,首先要弄清楚诗歌的字面表达含义,其次要读明白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而意象作为诗歌表达感情的载体,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以我之意,将思想感情融入于客观之象中,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通过意象来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我国最早阐释“意”与“象”是在《周易·系辞》中,“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他的意思就是古代圣人运用表物的“象”,和语言文字来表

达人的思想情感。“象”就是物象、外观、形状,可以理解为一个具体的事物。“意”就是意思、思想态度、情感寄托。

先秦思想家认为“象”是表意,“意”是表思维,意象通过言语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庄子·外物》中有“得意忘言”,以“象“为基础物,赋予其深意,用“言”去表达“言”是明象的工具。“象”为“意”而存。由此可见,“象”“意”“言”三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二、汉诗中意象的俄译分析

在翻译历史上有很多俄国译者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国诗歌深受俄国读者喜爱。比如俄罗斯翻译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巴斯曼诺夫(М.И.Басманов,1918—2006)曾经翻译了李清照的著作《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丈夫死后所作,为了悼念亡夫,以此作追忆自己的一生。全诗借助“梅花”这个意象来表达词人的情感。“梅花”是不惧严寒的、傲然独立的。这首词上片中写道:小时候下雪,常常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这是早年赏梅、玩梅的欢乐。后来虽然梅花还在,还是那么美丽,但是却没有心思赏玩,揉搓着梅枝,泪水却已经沾满了衣襟。这是词人中年时的落寞和幽怨。在下片中,词人表达的是,现如今,梅花盛开,但却已经身在海角天涯,而头发已经稀疏、两鬓也已经斑白。晚风吹过,应该很难见到梅花的多姿绚烂了。“风势”这一意象代表着自然的“风势”,同时它借指“政势”和“国势”。这里是借助“梅花”这一意象来表达词人晚年的沦落、痛苦和苦闷,也表示着词人晚年忧国忧民的心绪,“梅花散落”喻指不利的国家形势。整首词从梅花盛开的陶醉,赏梅落寞而流泪,梅花散落无心赏梅这一串联的情节将自己的一生之想寄托在梅花这一意象中,实为巧妙。

下面再来看巴斯曼诺夫的译作(节选):

Падал снег.А в саду мэйхуа,Как всегда,в ту пору цвела.

Помню,веточку алых цветов,Захмелев,я в прическу вплела.

Но осыпались эти цветы,И моих не украсят волос...

Вечереет.И ветер подул.И за окнами стало темно.

Бесполезно искать мэйхуа–Не увидишь ее все равно.

巴斯曼诺夫的译文对原文本进行了删改,增加了很多种情形。把这首词的译本进行回译,是这样表达的:“雪落了,在花园里,梅花一如既往地盛开。还记得曾经把一鲜红色的花枝编在了头发里。但是这些花掉了,头发没有了装饰。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弄湿了衣服。而现在,在异国他乡,一人过年,孤苦伶仃。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鬓发变白!入夜,晚风徐来,外面已经黑了。找梅花也是徒劳的,反正也是见不到她的。”

在他笔下中,“梅花”这一意象直接音译为“мэйхуа”,开篇“Как всегда,в ту пору цвела”,营造了花开满园的景色特征。利用“梅花”这一意象,写道“я в прическу вплела”“украсят волос”“слезы бегут”“Стала мокрой одежда от слез”,拓展了“梅花编发”“装饰头发”“泪流不止”“泪沾衣襟”的情节,形象地阐释出由喜到悲的过程。而到后来的“в чужедальнем краю Новый год я встречаю одна”则表达出了无比的孤单之感。“Побелить мне виски седина”,生活的磨难给予词人鬓发斑白,这和原作是相符的。在环境描写方面写道:“Вечереет.И ветер подул.И за окнами стало темно”,用“入夜”“晚风”“天黑”这一组意象群渲染气氛,“风势”这一意象巴斯曼诺夫用“ветер подул”来表达,梅花落尽,飘零散落在地,就像词人自己一般晚年颠沛流离。一夜风霜后哪里还看得到梅花呢?使得前后的“欢乐”与“哀愁”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可以说巴斯曼诺夫进行的不是等值的翻译,但是却把词人李清照的喜悲、哀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梅花”这一意象始终贯穿全词,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不失为一篇佳作。

下面再来看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词人李清照重阳节把酒赏菊所作。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与自己生活的孤寂之情。词以“薄雾”“浓云”两个意象开篇,交代外部天气不佳的环境,烘托出凄凉、哀愁的气氛。“半夜凉初透”中的“凉”其实是一语双关,不仅指床凉、夜晚寒凉,更是指此时词人内心的凄苦。词的下片写到词人一边饮酒,一边赏菊,一边思念丈夫。晚风来袭,卷帘而入,环境描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也影响了词人的心境。人生如菊,“人比黄花瘦”也衬托出黄昏时分词人独自饮酒的凄若和寂寥。

下面再来看巴斯曼诺夫的译作(节选):

Прозрачной дымкой,тучею кудлатой.

Уходит долгий,

Непогожий день...

А ветер западный,

Рвет шторы полотно...

Ты желтой хризантемы увяданье,

Увидеть мог бы,заглянув в окно.

这首词在巴斯曼诺夫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画面。译者将词中的“薄雾”“дымкой”;“浓云”“тучею”;“玉枕”“подушки холодок”;“西风”“ветер западный”;“黄 花”“желтой хризантемы увяданье”等 意 象 串 联成一个画面,这些意象都是带有悲伤、寂寞、孤单的情感色彩,因而很容易让读者感受到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心境。而后,诗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了“будет одиночеству наградой”;“Таится запах сорванных когда-то Цветов,которых нет уже давно”等情景画面,因而才会有“Какой измерить мерою страданье”这样的感叹。这份苦又是什么?在词人的眼里是彼此分离,思念度日,逐渐消瘦。而巴斯曼诺夫将“人比黄花瘦”这一意象译成“желтой хризантемы увяданье”,这可以很好地理解到“黄花瘦”,但是却没有很好地理解到“人比黄花瘦”的心里基调。如果能在“人”和“黄花”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对比会更加突出词人的心理情感。因此在意象的翻译中,不仅要清晰地表达原文,也要做到把原文的意义传达给读者。

下面再来看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诗人早年在扬州旅舍所作,由望月而思乡,借“月”这一意象表达情感。这首诗说的是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好像在地上泛起了霜。明月是亮丽且光明的,同时又是寒森且清冷的。对于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哀愁情绪在夜晚泛起波澜,诗人沉浸在寂寥的月夜中。而“霜”不仅体现出月夜的寒冷,更表达出诗人此时客舍他乡无依无靠的孤寂。“举头”和“低头”两个动作形成了动态的对比,更和前文“月光”和“霜”相映衬。诗人完完全全地沉陷于“思”之中,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更是思念逝去的年华。全诗以“月”这一意象贯穿全文,语言朴素,意境深远,真挚感人。

这首诗的俄译本中,将“床前明月光”译为“В изголовии ложа.Сияет,светлеет луна”。译者将倾泻的月光用动词“сияет”和“светлеет”表示,“сиять”表示发光、照耀;“светлеть”表示点亮、变亮。而在译本一中用的动词是“лечь”“сиять”和“светлеть”,更加让人们感受到月光的明亮、皎洁和耀眼。在另一俄译本中,这句 话 被 译 为“У самой моей постели.Легла от луны дорожка”。译者将月光比作一条小路,“Легла от луны дорожка”,这里是译者的想象,这条小路仿佛把自己和亲人连接起来,把此地和故乡连接起来,缩短了人与月的距离,这是对“月光”的联想,这个比喻也十分恰当。后两句中的意象翻译文学色彩并不浓烈。“Посмотрел на луну я,Лицо к небесам обратив”这两句只是简单地写出“望见了月亮”这一动作,没有充分地把诗人思乡及思亲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汉诗中意象的翻译方法

要把诗歌所展现的意境完美地传达给读者,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也要讲究翻译策略。因为他们指引着文化意象的诠释。汉诗中意象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和省略法。

直译法就是直译原作中的意象,将原作中的意象准确地表达出来。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有这样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词人要描写的是风的凛冽、狂暴,以至于把花都摧毁。但是词人却反面着笔,描写风过花留下了几许残香和一片凋落,用这种方法反衬风之大,以此烘托自己内心的苦楚和沉痛。巴斯曼诺夫的译本是:“Стих ветер наконец-то.И вокруг.В пыли цветы душистые лежат”。他把词人要表达的心绪用“В пыли цветы душистые лежат ”译出,使读者清晰明了地感受当时的环境,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使读者能够由物及人,感受词人的情感。

意译法是用合适的词语替代或者转译原诗中的意象。比如李白的《桃花潭》中有这样一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是诗人李白借助桃花潭水的深不见底来表达自己与汪伦的友情比这潭水还要深厚。“桃花潭水”这一意象可以直译为“Иозера Персиковых Цветов”,但是“深千尺”在这里要做一个处理。“尺”是中国的计量单位,要让外国人看得懂这句话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采取归化翻译,进行转义。桃花潭深不见底,犹如“无底深渊”,因此译成“Бездонной пучины глубь”,这有利于读者感知原诗所表达的情感。

直译加注法是根据诗的意境增加对原诗中文化意象的修饰语或解释性成分,使原语文化意象丰富化、明晰化。比如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寂寞深闺,愁肠一寸愁千缕”译为:“Всюду в доме моем тишина,И душа паутиною грусти/Крепко-крепко оплетена.”这并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而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而添加的,符合全文的主旨。

省略法是在译文中不译原诗的文化意象,直接忽略。这和文化差异有关,比如李白的诗句“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中,“高楼”指代的是足不出户,居于深宅之中的戍客的妻子。而在俄语语言文化中“高楼”却没有这样的意思。翻译者将此句翻译成“А в женских покоях как раз в эту ночь/Бессонница вздохи и грусть”,“高楼”译为“женские покои”(旧时代女性的内室),这保留了原语文化意象的寓意,也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意涵。

四、结语

通过物象明晓“诗情”。诗歌是反映现实生活和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进行汉诗俄译的时候要遵循意象的翻译方法,从意象出发,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译者要尊重原诗,更要尊重译文读者。

注释:

①赵毅衡:《新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②③Ли Цин-чжа:Строфы из граненой яшмы/Пер.с кит.,вступ.ст.и примеч.М.Басманова.М.:Худож.лит.,1974.

猜你喜欢
原诗巴斯诺夫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幽默与漫画
幽默与漫画
只有一次机会
幽默·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