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锋(江苏:无锡市甘露实验小学)
科学课程实施的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科学知识的获取、探究能力的提升,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学思践悟的长周期过程,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在“双减”的大背景下,科学教师要立足改革,致力于创新,积极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所蕴含的各种教育资源,把科学学习从课堂引向课外,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获得知识、启迪心智、增长才干,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拓展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不断创设科学学习平台,优化内容与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进一步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以全面提升其学力水平。
学校科技节可以丰富校园生活,它是学生参与实践、施展才华、张扬个性、放飞梦想的最好舞台。我校科技节一般设置以下四大类活动项目。一是前期热身类,包括科普图书借阅、科普影视观看、科普手抄报和科学幻想画展示等内容,掀起全校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热潮。二是知识竞赛类,包括科学知识卷面笔试和现场竞答比赛,从中选拔优秀苗子作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三是现场操作类,设置与教材配套的各类动手制作比赛,例如:根据三年级下册“身边的材料”单元内容组织“纸绳”提重比赛;根据四年级上册“常见的力”单元内容组织“纸船”承重比赛;根据五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内容组织“保温盒”制作比赛;根据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内容组织“胡萝卜牙签搭高”比赛;等等,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四是科技体验类,主要安排科技大篷车进校园,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科学性的项目中体验科学的魅力。
日常教学中总会发现部分学生特别喜欢科学课,甚至可以说在科学学习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如何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成立科技社团是较好的做法。我校科技社团活动放在课后延时服务后半段,一方面,解析历届“金钥匙”科技竞赛试题,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科学知识,为今后参加省、市级科技知识竞赛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一是研究校园内生物,搜集不同植物的叶片用于观察并制作标本;寻找常见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使学生对周围的生命形式有了更深入了解,同时对于各种小生命也有了更多关注和关爱。二是环保手工制作,利用塑料瓶、易拉罐、吸管等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品或装饰物等,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三是实验仪器操作,指导学生制作洋葱和树叶表皮等切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指导学生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等。以此帮助学生熟悉仪器设备的性能及基本的规范操作程序。四是趣味性小实验,指导学生做糖结晶、防火气球、硬币悬浮等趣味性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皆学问。五是科学创意小发明,指导学生把生活中感觉用起来不方便的东西进行改良或改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命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四大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中涉及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内容,这方面的研究周期比较长,很难在课堂上完成。条件不足的学校可在教室内设置生物角,将种子发芽、绿豆芽生长、生态瓶等实验装置陈列于此,或者进行一些小养殖和小种植,让学生长期观察和研究。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开辟科学园地,我校经过仔细研究和规划,开辟了两块园地分别用于开展种植和养殖活动。养殖园地主要饲养常见的家禽,由科学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学生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懂得善待动物并与之和睦相处。种植园地分割成若干小单元,高年级和低年级班级结对认领,邀请家长志愿者进行指导,种植常见的农作物、蔬菜、水果等,让学生懂得种植需要经过翻土、浇水、施肥、选种、播种、管理、采摘等环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种植养殖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体会了劳动的艰辛,感受了收获的喜悦,家长对此也非常支持和认可。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带动学生探索与获取科学知识,会从时间上、空间上补充学校课堂教学很难触及的部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对学生接受科学教育普遍不够关注,我们要利用一切时机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号召家长利用假期时间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学习,家校共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居家阅读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所以要创设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科普阅读,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储备,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科普阅读内容。我们推荐家长购买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目,低年级学生喜欢比较直观的图说类科普书籍,建议阅读《一粒种子的旅行》《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漫画万物由来》《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科学馆》等漫画类书籍;中高年级学生可挑选讲述类、人文类、模仿类科普书籍,例如《小学生科学素质读本》《走进自然》《世界100 伟大发现发明》《游戏中的科学》《科学家讲故事100 个》《52个点燃创意的实验》《让孩子着迷的77×2 个科学游戏》等。其次,要拓宽科学阅读的形式。如果对学生加以有效引导,互联网是开展课外科普阅读的神器。我校从去年开始尝试“互联网+科普”阅读新模式,要求科学教师加入各班QQ 家长群,定期把教材延伸阅读资料、科普视频、科普知识网站链接、国家科技项目重大突破等内容推送给每个学生,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科学学科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后的拓展活动都比较烦琐,仅靠学生自己去完成,显然不现实。例如:《树叶变黄了》《土壤的成分》《种子发芽了》《植物开花了》要收集各种树叶、土壤、种子和花;《看月亮》《数星星》《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肥沃的土壤》要实地开展观察;《栽小葱》《养蚂蚁》《植物结果了》要进行种植养殖。这些活动都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而确保实验素材顺利收集和研究活动取得成效。我经常关注任教班级一个学生家长的QQ 空间,该家长积极帮助孩子做好科学课堂各项准备工作,平时还经常带着孩子去野外观察小动物、做小制作、进行小种植……在家长的长期引导下,该学生对科学学习和实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必将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科普教育场馆面向社会开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技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我们要积极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期时间带孩子到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海洋世界、动物园、植物园等场所走一走、看一看,在充实学生生活的同时开阔他们的科学视野。无锡市拥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30 余个,无锡市科普馆、无锡图书馆、无锡博物馆、无锡动物园、海洋与动物科普馆、钱穆和钱伟长故居等场所都是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熏陶的好场所。
社会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积极投身社会这个大课堂,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和升华,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利用好社区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参观、考察、访问等形式,深入开展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我校组织学生考察梨园、葡萄园和青鱼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了解种养技术和农业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参观高新技术企业,懂得科技在工业领域的重要作用;访问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站和垃圾发电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进入部队了解现代化武器装备及高科技条件下的作战方式,感受国防科技魅力。我校地处无锡著名的“青鱼之乡”鹅湖镇,每年冬天正值青鱼大规模上市之际,我们都会组织学生深入养殖基地开展寻访活动。宽阔的湖面上大网张开,师傅们牵引、捕捞、分拣、装筐、称重等,这种鱼跃人欢的场面让学生激动不已。大家走进基地展厅,了解养殖规模、产量和产值等情况,听村书记介绍青鱼生长过程、繁殖周期、养殖技术以及利用自媒体和电商等平台进行销售的新模式。寻访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汲取了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充分认识到科技在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更加坚定从小学好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开展社会调查体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例如,环境方面,水污染、白色污染和空气污染等;健康方面,近视、饮食结构、使用电子产品等;节约方面,节水、节电、节约用纸等。我们曾发起过关于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查,不少学生选择白色污染问题开展调查,调查过程一般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调查的动因。又看到快递包裹、一次性餐具、食品包装袋等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从而担忧引发环境污染的原因;二是调查塑料制品的使用。通过实地考察和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开展调查,发现人类使用塑料制品的数量异常庞大并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三是调查塑料制品的危害。通过交流和调阅资料,了解到塑料制品会污染空气、土壤、水源,危害海洋生物,容易引发火灾,消耗大量石油资源等,同时会影响环境的美观。四是调查塑料制品泛滥的原因。主要有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塑料制品容易制造且需求大、国家暂未采取有效的限塑措施、垃圾分类没有形成规模等因素;五是解决措施。采取加强宣传、开发可降解替代产品、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提高塑料制品原材料的税收比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等方法减少塑料制品使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同时极大地增强了环保意识。
大自然是知识的宝藏,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灿烂星空、山川河流、泥土沙石等都是天然的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让学生通过远足、踏青、实地考察等方式亲近自然,从而丰富学习生活,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水稻是农村常见的农作物,但是不少学生对其生长过程知之甚少。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对水稻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观察,并对发芽、幼苗、分枝、拔节、抽穗、扬花、灌浆、结实等各个阶段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改变了学生身在农村不知农的局面,也让学生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科学学习向课外拓展是科学课程向纵深推进的一个趋势,作为科学教师,要始终秉持开放的教学理念,有效利用各类科学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与实践,让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同频共振,使之相得益彰,从而把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