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民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原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形成了许多新的特征,把握这些时代特征,是德育创新的前提。基于此,新时代学校德育所追求的,依然是鲜明的时代性、尽可能强的针对性和尽可能高的实效性。
首先,新时代的学校德育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并进行了系列重要论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要体现学校德育的时代性,关键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尤其是对青少年教育中关于德育的论述。只有完整、深刻、全面理解这些论述,才能彰显新时代学校德育鲜明的时代性。
其次,新时代的学校德育要体现尽可能强的针对性。新时代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和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客观需求。我们要读懂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读懂孩子,读懂家长,读懂老师。其中,读懂孩子最为重要。有时候,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孩子们不感兴趣;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又不是我们倡导或者希望他能关注的,这就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成为突出特点,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发展诉求越加多元和强烈。如果我们的德育不关注这一部分人的特点和需求,结果一定是不公平的。在不同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青少年,自然会有不一样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分类指导、分层次指导,力求给予每个孩子最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懂孩子非常重要。
再次,新时代的学校德育要有尽可能高的实效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创新了许多模式与方法,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些传统德育原则,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的经验,而需拓展德育内容和渠道、创新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资讯发达,信息传播快捷,这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对平等的诉求更强烈。为此,无论父母还是教师,都需更加注意平等对待学生,以尊重的态度与他们讨论问题、开展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把道理讲得入耳入心,让学生信服和遵从,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实效。与此同时,学校德育不能只局限在学校里,要让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把德育放在一个更开放、更鲜活、更生动的场景里展开,融入社会大课堂,这也是我们德育创新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