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伟
宿迁市中心血站
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为了更好地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事业单位应当基于政策指引实现改革创新。由传统计划经济思维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思维,创新内部管理模式,强化固定资产管理重视意识,明确管理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实现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为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事业单位承担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质量,能够保障事业单位维持稳定运营,促进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及效率额度全面提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履行自身职责,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2.确保固定资产使用的合法合规
合法合规原则是现阶段事业单位推进固定资产管理需遵循的基础原则,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需遵循政策法规指引,并结合当前实际运营需求,实现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优化,细化责任体系,明确管理办法及监督考核机制,对员工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从源头上杜绝不正之风的滋生与蔓延,保障固定资产使用的合法合规。
3.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管理进程中,应当落实固定资产定期清点盘查工作,确保账实相符,为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奠定建设的基础。针对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相关信息数据应当实现定期的更新维护,推动资产管理由传统模式下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准确,为管理层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支撑,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事业单位当前资产现状,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为有效降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流失风险,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管理进程中,应当从思想层面树立正确认知,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对于维持事业单位稳定运营的积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依托于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为员工提供必要指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健全的管理制度支撑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事业单位内部合理设置相关工作岗位,以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提升资产利用率为主要目的,有效解决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比重大与管理效率低下两者之间的矛盾。
事业单位应当深刻认知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自身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化管控,实现固定资产全流程监督管控。同时,依托于信息化管理系统,保障数据统计、整理、分析工作的充分落实,确保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利用,实现资产利用率的全面提升,延长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价值,优化事业单位当前固定资产配置水平。
部分事业单位依旧沿用传统管理思维,管理理念较为粗放,将自身关注重点放在业务水平提升之上,对于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相关岗位设置合理性不足,一人兼任多岗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障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变动相对频繁,交接工作落实不到位,易存在固定资产流失而不自知的状况。早期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能力不足,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落实通常需要借助人工对固定资产出入台账进行登记,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存在较为严重的账实不符、权属不明等现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偏低,资产效率并未充分发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事业单位运营成本,甚至难以保障固定资产安全。
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进程中,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清查力度不强等问题。资产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执行过程中,涉及固定资产标识粘贴时,并未对每一项固定资产进行明确,或存在粘贴不正确的现象,给清点盘查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基于事业单位现行固定资产管理要求,需对现存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清点盘查,保障实物与账簿相一致。但在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受事业单位现有固定资产年限长、数量多、使用人员部门交叉等因素影响,资产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现状,清点盘查工作的落实依旧停留在管账、管卡的基础之上,对于实物管理重视程度尚待提升。涉及岗位调整、人员变更时,相关交接工作落实不到位,后续资产管理人员无法全面掌握事业单位当前固定资产现状,无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提升。
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应当采取更为科学灵活的核算方式,保障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当明确,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资产折旧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需充分考量此项因素。部分事业单位核算方法选择科学性不足,并未充分考量固定资产使用频率及耗损程度影响,仅将购置或使用年限作为唯一评估标准,影响固定资产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部分事业单位受管理理念陈旧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管理质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当前发展需求。部分固定资产购置年限久远,使用年限较长,因此基本处于报废状态,还有部分固定资产受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已然遗失,导致现阶段固定资产清点盘查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大困难。此外,涉及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工作,其流程相对而言较为复杂,要求员工从资产使用状况及技术标准等多方面进行准确评估。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部分员工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报废工作资产残值评估工作开展需求。此类问题的存在,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存在大量闲置固定资产,并未及时履行报废手续,导致固定资产残值回收率逐渐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给事业单位内部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事业单位也迎来了全面的管理挑战,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成为事业单位重点发展目标。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遵循政策指引,均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实现自身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并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进行充分应用,保障固定资产管理账、卡、物一致。然而当前部分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员工仅能简单地将资产基本信息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中,并未充分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
事业单位首先应从思维层面树立正确认知,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对于维持事业单位健康运营的积极作用。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固定值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实际落实状况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管理机制,导致工作落实流程规范性不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程度不足,无法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结合政策规定推动事业单位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落实。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需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及固定资产实际使用部门需实现协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然而现阶段,各职能部门经营目标不一致,因此呈现出各自为政状态,信息流通程度不足,无法实现部门协作、信息共享。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并非发挥实际效果,难以推动事业单位强化自身固定资产管理质量。
部分事业单位员工,受偏颇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影响,缺乏应有的风险防控意识,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监督管控机制完善程度不足,无法对员工行为实现有效的监督管控,涉及固定资产流转时,相关手续完善程度尚待提升,易产生固定资产权属不明的状况,导致固定资产流失而不自知现象时有发生。在签订合同时,部分合同条款模棱两可,对于合同签订双方的约束力度不足,难以保障事业单位固定值资产安全。
是事业单位员工对于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影响,因此固定资产使用效能并未充分发挥。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配置合理性不足,资产利用率难以实现提升,固定资产价值并未充分发挥,无法助力事业单位实现稳定健康的发展。
实现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对于维持事业单位良性运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进程中,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当树立正确认知,强化自身文化建设,在事业单位内部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引导员工强化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思想层面上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强化全员责任意识,帮助员工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并非财务部门专属,应当实现各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员工在使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时,也应当对其负责,爱惜固定资产并进行妥善保管,充分延长使用寿命。进一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确保员工工作落实流程的规范性,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质量。此外,为保障各项制度的充分落实,事业单位可基于自身管理需求,实现奖惩制度的优化,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切实提升员工工作热情,推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清点盘查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的重点环节,对于保障固定资产安全,提升使用效果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此进程中,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当充分落实日常管理工作,针对数量、使用情况等进行定期且详细地盘查,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相符。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遵循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委派专人定期对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点与盘查。在固定资产入库时,奖励固定资产卡片,在卡片上对固定资产相关信息进行明确,保障其真实性,同时确保卡片编码的唯一性与连续性。当编码发生改变不连续时,能够及时明确问题产生的位置。对于事业单位所有在账资产以及报废未处置资产,均应粘贴准确的标识,可采用二维码或条形码的形式,便于后期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核对,减轻员工工作负担,帮助员工及时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现状。资产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落实过程中,应当对固定资产实物与账簿进行准确的查对,确保账实相符,倘若产生差异应当及时进行核对,确保账目能够准确清晰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真实状况。针对盘点过程中出现的盘亏、盘盈等问题,应当进行准确的梳理后及时上报至管理层,明确问题存在的原因,充分落实整改工作。
事业单位应当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指引,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优化改进,确保事业单位管理层,借助核算结果能够准确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现状,充分了解其损耗、折旧状况。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执行过程中,应当深入解读当前政策法规,遵循要求推进固定资产档案建立工作的全面落实,汇编成册,为核算工作的充分落实提供便利。在此进程中,资产管理人员也可基于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核算工作的落实,以固定资产明细表为依托,接受各界的监督,保障工作流程的规范性。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案的制定,也应充分顺应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有效规避工作落实过程中的漏洞,保障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报废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应当基于资产不流失前提之下开展工作,实现报废处理流程的优化改进,实现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有效降低处置成本。对于部分使用价值低、处置价值、使用年限长的报废资产应当实现及时的处置,避免残值回收率下降。涉及固定资产报废、丢失、变卖等,应当及时履行报批手续,避免在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固定值资产流失不自知状况。对于部分价值较高的重大固定资产处理,应当通过上级领导审批。在报废资产处理工作开展前,对其基本价值应当进行充分的评估,必要时事业单位可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选择合作的第三方机构时,事业单位应当落实调研分析工作,对机构资质、专业能力等进行准确评估,确保报废固定资产能够以公允价格处理。进一步明确处理环节相关负责人,确保处理工作落实各个环节有迹可循,从源头上规避不法行为的产生。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充分应用,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带来了新的机遇。事业单位应当基于自身管理需求,引进现代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其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对资产变更、维修、折旧等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保障各项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同时,为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搭建良好的渠道,实现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保障数据更新效率,为清点盘查工作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线上审批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员工工作效率,规避地域、时间的限制,有效缩短资产处理审批时间,大力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助力事业单位实现健康运营。
事业单位应当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对待,提升重视程度,从思维理念层面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强化,在事业单位内部自上而下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组织架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核算方式的优化改进,提升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助力事业单位实现内部管理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