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视剧构建青少年政治认同的策略

2022-10-31 08:12:48禹小芳
传媒 2022年17期
关键词:对立面受众青少年

文/禹小芳

主旋律电视剧特指能够鲜明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电视剧类型,一般通过对革命历史、伟人传记、重大时事等对象进行形象化演绎来引导观众认同其中传达出来的政治理念,带有明显的教化意义。主旋律电视剧是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传播的理想载体,强大的制作团队、严谨的审批流程保证了剧作意识形态编码和解码的正确性与合法性,但仍有一些主旋律电视剧构建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当代青少年观众对叙述空洞、说教意味浓厚的主旋律电视剧,容易产生抗拒心理,甚至会在观看过程中不自觉地采用对抗式解码方式,导致解码结果与追求建立积极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目标背道而驰。本研究认为主旋律电视剧要想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在创作中应该以受众为导向,叙事策略关照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同时,视听语言要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形说服。

一、叙事策略关照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个体对政治体系中的人物、事件、政策、理论、价值观念等政治知识的认识。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政治认知尤其重要,是政治认同的基础。主旋律电视剧要克服空洞、言之有物,就需要在叙事上把握青少年政治认知的特征,有策略、有针对性地呈现政治知识,以搭建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心理基础。

1.情节完整流畅,逻辑严密。青少年观众对政治、历史知识有着强烈的认知需求,因为多元的信息来源和复杂的信息形式导致他们的知识碎片化、片面化,他们亟需以符合逻辑的方式整合头脑中零碎、片面的信息。但不少主旋律电视剧却热衷于追求热闹刺激的视觉场面,甚至不惜牺牲逻辑性和连贯性,导致剧情浮夸,人物动机牵强,不能引起青少年受众的认同。因此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应该回应青少年受众对合理性和逻辑性的需求,保证情节完整流畅,逻辑严密。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叙事非常符合青少年观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期待,大量有理有据、逻辑严密的演讲和辩论剧情成功带动网友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回忆和再认知。《觉醒年代》以陈独秀等人探索救国之路为主线,呈现了从袁世凯称帝破坏民主到“南陈北李”筹建中国共产党之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情节设计完整流畅,因果逻辑严密。叙事也非常符合青少年观众的认知需求和特点,甚至被赞“要是历史课这么上,还愁历史不及格么”。饱满的故事情节激活了青少年观众有关革命历史的知识记忆,严密的叙事逻辑让被激活的碎片化记忆在“觉醒”这一主题下被重新认识。伴随酣畅淋漓的观看过程,新的知识经验入脑入心,进而加深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知。

2.叙事主题突出,不断强化。青少年观众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失去焦点。在媒介形式多元化和媒介内容娱乐化的传播环境中,大量猎奇、庸俗,能带来瞬时刺激的内容不断抢夺青少年受众的注意力。主旋律电视剧创作要紧扣政治主题,并反复强化主题,帮助受众集中注意力,以建立连贯的政治认知。

《山海情》将25年的脱贫攻坚史浓缩为短短的23集,并分为六个主题章节,从1991年的“吊庄”、1996年的“移民”、1998年的“双孢菇”,到2001年的“梦的翅膀”、2004年的“迁村”,再到2016年的“美丽家园”。该剧以章节标题的形式突出不同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不断强化受众对扶贫工作的认识。

《觉醒年代》围绕“如何救中国”这一主题,把其作为整个剧情的内在动力,推动所有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反复关照这一主题,使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核心剧情上,并随着剧情的推进分别展示了为什么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为什么要提倡白话文、为什么改革不能救中国、为什么一定要革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能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为什么要建立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最终深刻理解“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3.内容易读性强,不失深度。青少年观众喜欢简约易读却又不失深度的内容。他们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处于一种低认知卷入的状态,复杂的信息会增加认知难度,阻碍认知过程。同时,他们又是一批成熟的观众,对可读性要求比较高,他们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学阅读能力、电视剧欣赏经验,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习惯在观看过程中将电视剧视为内容再生产的资料,自发成为意义的生产者,并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完成网络社交,实现自我的彰显。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一定要兼顾易读性和可读性,降低政治知识的认知难度,同时留出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觉醒年代》的叙事很好地兼顾了易读性和可读性。在易读性方面,清晰明了地交代故事的时间和地点,帮助受众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动机,降低认知难度。该剧的时间范围是1915年到1921年,着重渲染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党三个认知度最高的时间节点,让观众准确把握故事总的氛围和时代色彩。在空间上主要选择国人政治感情最为深厚的北京;人物活动场所化繁为简,主要集中在故事发展必不可少的三个标志性地点,北京大学、北京长辛店、《新青年》编辑部。三个场所区别明显,定位清晰,使得观众能够在观看过程中快速定位空间位置,跟进情节发展。在可读性方面,创新环境表现手法,留出更多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把环境从故事发展和人物活动的从属中解放出来,让历史成为主角,剧中情节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在为当时中国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做注解,这与观众熟悉的以人物为主的叙事方式不一样,从历史的高度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解释,加深认知深度。同时,运用象征手法激发讨论,剧中反复出现的骆驼、蚂蚁、鸽子、螳螂、猴子等动物形象,以及箭杆胡同里的泥泞小路都成功引发了青少年网友的关注、解读和讨论。

二、视听修辞实现隐形说服

肯尼斯·伯克提出的新修辞观符合当下的媒介环境和青少年的媒介接触习惯,他认为修辞就是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合作以实现认同的过程,即通过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无意识认同三种策略实现隐形说服。以规劝进行说服的经典修辞观在新信息传播环境下,已明显不适用于青少年受众,而且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和对抗心理。

1.诉诸共通的情感和文化构建同情认同。同情认同策略是指修辞实践诉诸人与人之间相同或相近的情感、价值观念、审美体验等,以引发情感共鸣的方式实现双方认同。

主旋律电视剧可以通过刻画亲情、乡情、友情来构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留法学生在异国他乡困难重重也从未忘记寻求真理、拯救国家的初心,他们表现出清澈、热烈的爱国情怀被网友盛赞具有“涤荡灵魂”力量。《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陈氏兄弟去法国勤工俭学,伴随着配乐从低沉转为激昂,电视画面以蒙太奇手法将当下告别的场景与几年后两兄弟脚带镣铐却坚定从容、满脸血污却面带微笑的牺牲场景拼贴剪辑在一起,极具感染力,呈现一种悲壮、昂扬、坚毅、饱含希望的力量,感人肺腑。很多青少年观众被这种力量所震撼,对陈氏两兄弟的追求、信仰产生了极大的认同,并以此反观自我,确认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追求,甚至自发去安徽省合肥市的延乔路和上海的龙华烈士陵园献花致敬。

主旋律电视剧要对融入中国人血脉中的价值观进行精准概括并呼应当下,唤起青少年受众的共鸣感。《山海情》中马喊水深情讲述了涌泉村马姓和李姓之间的交情:“……逢年过节,马家拜的是两个祖宗,一个是骨血亲宗的马家,一个是恩重如山的李家”。短短一段台词,以李家人的“仁义”和马家人的“知恩图报”唤起青少年观众的对中国精神的情感共鸣。《觉醒年代》中辜鸿铭在论述“中国人的精神”时讲到:“……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大量网友纷纷表示:“他讲的是对的,今天也适用”“他的认知超越了那个时代,今天我们才能理解”“这是文化自信”。关于中国人精神中“温良”特质的概括更是获得了无数网友的认同。在对中国人这种精神特质进行命名和解释之前,深受中华文化熏陶滋养的中国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但却难以言表,当“温良”这个恰如其分的概括一出现,便引发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具有了激励、鼓舞、凝聚的力量。2021年7月河南郑州水灾期间,#中国人身上的温良#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用“温良”来赞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中国人精神,这一话题给身处灾区和心系灾区的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主旋律电视剧可以通过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美学精神来实现情感认同。《觉醒年代》的视觉语言处处彰显着青少年观众一看就懂的中国文化和审美。被网友津津乐道的名场面“蔡元培三请陈独秀”借用了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和“程门立雪”,漫天雪花中,当蔡元培第三次走上台阶,一眼望见陈独秀门堂大开,做出迎客的态势,便会心一笑。这种托物言志、意境深远的美学与中国观众一直以来的审美体验是一致的,自然而然便可获得认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显文化自信是通过文艺作品引导政治认同的常用修辞策略。

2.树立多层对立面构建对立认同。对立认同是通过树立一个共同的对立面而达成内部成员团结从而实现认同。主旋律电视剧可以基于特定的认同需要,设置包括人、物和生存环境在内的多重对立面,在多个层次实现观众精神力量的凝聚。

《山海情》一开始就为故事中的角色和故事外的观众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对立面。丘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戈壁荒滩不仅是剧中西海固人民需要克服和战胜的敌人,也是引起青少年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情感共鸣的关键。生动形象的视听语言能够让当下的青少年观众真切感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海固恶劣落后的生存条件,对马得福、陈金山、凌一农等坚守扶贫岗位,一心为民的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领悟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意义和成就。

《觉醒年代》通过构建两重对立面实现青少年观众的对立认同。第一重对立面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社会环境。大量具有冲击力的视听觉语言不厌其烦地渲染黑暗、杂乱、危险、饥饿、困窘、落后、愚昧的生存氛围,为所有观众制造了一个需要共同克服的危机。这个危机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所有中国人都要团结起来与这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即使生活在当下,也要谨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当自强。第二重对立面存在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重点突出了两组对立关系:新旧思想的对立和新旧人物阵营的对立。在这两组对立关系的博弈中,通过辩论、演讲等形式呈现了对立双方的论点,让观众在对立交锋中深入了解科学和民主的先进性,从而选择与新文化站在一起,与旧文化对立,实现了说服效果从认知到认同的质变。第二重对立面也贯穿了整部电视剧,但是在不同情节中,针对不同的认同需求,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主旋律电视剧中的每一个对立面的构建都让青少年观众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政治信仰。

3.诉诸集体身份和身份属性构建无意识认同。无意识认同又被称为“误同”,受众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者为其设置的立场,采纳传播者的意见。主旋律电视剧可以通过高频使用表达集体身份的词汇和凸显角色身份属性这两种方式来达成无意识认同。

例如,“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们中国人,就应该像畜生一样等死吗!就应该像畜生一样任人宰割吗!”等与剧情高度契合,自然流畅的人物对白中,大量、高频率使用“我们”、“中国人”等集体主义词汇让屏幕前的青少年观众在无意识中对剧中人物的身份、价值观和信仰产生认同。

在《山海情》《觉醒年代》《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恰同学少年》等口碑较好的主旋律电视剧都细致入微地刻画和强调了关键角色的学生身份和青年身份,这两种身份属性与当下青少年观众有很高的重合度,青少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进行角色代入,随着人物对白和人物行动真切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在无意识中完成对他们的政治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认同。

三、结语

在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当下,人们原有的价值认同不断被挑战,不少青少年出现身份焦虑和政治认同危机,因此构建和巩固青少年群体的政治认同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主旋律电视剧的崛起,《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作品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了广泛接受,并起到了良好的政治认同构建效果。纵观这些广受好评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它们以逻辑严谨、主题突出、易读性与可读性相统一的优质内容搭建了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心理基础;改变了以往规劝意味浓厚的修辞方式,通过诉诸共通的情感和文化构建同情认同、树立多层对立面构建对立认同、诉诸集体身份和身份属性构建无意识认同的视听修辞策略实现了隐形说服和打破了青少年群体对主旋律电视剧作品的刻板印象。

猜你喜欢
对立面受众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恐惧的对立面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2
“相爱想杀”和“粉转黑”英文怎么说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马蒂斯隐藏在作品里的话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