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践中“介入者”概念运用探析

2022-10-31 08:01:58张哲
传媒 2022年18期
关键词:延津观察者概念

文/张哲

新闻体裁的因袭和固化,新闻叙事的单一和线性,使传统新闻写作僵化、硬化,缺少基于生活和事实本身的流动和丰富。借鉴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叙事中引入“介入者”这一概念,可以丰富新闻叙事的主体,拓展新闻叙事的空间,形成叙事张力。

“介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插进其中进行干预”。所谓“介入者”,即指“插进其中进行干预者”。在新闻写作特别是在通讯类等叙事文体写作中,如果拘泥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线性叙述,叙事空间密闭,缺少主体空间外其他因素的干预介入,就可能会使叙事陷入单线条的干瘪无趣,而“介入者”作为新质对新闻事件的适当介入,可以使新闻事件和外部世界发生时间、空间、情感上的联系,拓展新闻事件的时间、空间,在由此及彼、由彼及此间形成一种叙述张力和情感张力,使新闻呈现出一种生动、流动、丰富、真切的特质。因此“介入者”概念在新闻实践及新闻理论研究中应有自己的位置。

一、“介入者”概念在文本创作中的表现特征

“介入者”概念是一种写作自觉,有比较成熟的文本结构,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形式。

文学创作中的“介入者”概念运用早于新闻实践运用,这种形式通常表现为“主客答对”的形式,即“客”提出问题,与“客”对应的一方回答问题,其本质是“设疑以自通”,在问题的提出与答对中表达写作者意图。这种形式在先秦时期屈原的作品中即有体现,《楚辞·渔父》记载了屈原和渔夫的著名问答,文中的“渔父”,极大可能就是作者之所虚设。在屈原之后,宋玉的《对楚王问》、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枚乘的《七发》、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蔡邕的《释诲》、欧阳修的《秋声赋》等应运而生,蔚为大观、渐成传统,作品的特点是在答对中抒发心性、语言疏朗、议论酣畅。

在此类文学作品中,“我”通常是作为“观察者”嵌入作品的叙事体系,在一种全能的视角下,完成对作品的叙事构架,形成一种叙事的真切感、代入感,打破客观叙事本身的陌生和疏离。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我”作为一个乡间歌谣的搜集者,是小说主人公福贵一生故事的聆听者、观察者,而在余华的另一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幼年的“我”也只是别人成长故事的“观察者”。在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我”从来也都是作为一个默然的“观察者”。

在这类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我”还是小说中的其他介入者式的人物设定,都来自小说本体叙事之外,通过“介入者”参与式的介入和接入,使本体叙事有了外部视角,并因此更具活力,能与外部世界勾连互通,起到从外部世界看一隅、从一隅看外部世界的作用。刘庆邦的小说《遍地白花》里的“女画家”,是乡村生活的“介入者”,通过“女画家”独特的视角和参与,展示了乡村生活的淳朴和梦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有一个“介入者”意大利传教士老詹,正是老詹的出现激活了关于延津县的相关因素和因子。正如刘震云所说:“有老詹和没有老詹,《一句顶一万句》的格局是不一样的,呈现的延津也是不一样的。我的意思是,如果只写延津,延津就是延津。‘介入者’的介入,便使延津和世界发生了联系,使延津知道了世界,也使世界知道了延津,也使延津知道了延津。”

二、“介入者”概念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分析

与文学创作不同,以真实性为生命的新闻,在“介入者”概念的使用中必须遵守事实真实性、人物真实性、场景真实性的要求,“虚拟者介入”的形式不被允许。同时,在新闻事实的发生过程中,记者即使作为“介入者”出现,也不能人为地干预、设计、决定、改变事实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新闻写作实践中“介入者”概念的使用和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使用有着很大不同,更多地是作为“观察者介入”,以强烈的代入感增进新闻作品的贴近性,使新闻作品流动、灵动并丰富起来。

在我国,尽管现代形态的新闻出现较晚,但“介入者”以事件参与人的形式写作新闻却较早出现。彭子冈撰写的《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即是以接机人兼新闻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事件参与中多角度、多场合观察了解,写出了共产党领袖的不凡气度。周立波撰写的《会场的一角》,记述了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过程。作者作为参会人员,描写了参会人物的精神面貌,不断地看,详细地写,带着简单而不平凡的心情去面对眼前的一切。刘麟撰写的《我的三天山村教师经历》,通过自己“当”了三天山村教师,写出了湖南山区学生“上课的艰辛”和“渴求现代科技知识的急迫心情”。张严平撰写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通过跟随王顺友跑邮路,深度体验了基层邮递员的奉献和价值。

作为观察者的“介入者”,在新闻作品中的出现较多。在早期新闻作品中,黄远生的《囍日日记》即通过观察者的角度,写出了袁世凯及一帮军阀政客的丑行。黄钢的《开麦拉之前的汪精卫》通过近距离观察,写出了汪精卫叛国投敌前的种种表演,揭露其在“优雅”和“热情”的外衣中所包藏的丑恶灵魂。杨刚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真切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盛大的开国大典。穆青的《河南农村见闻》、范敬宜的《两家子公社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南振中的《沂蒙山书简》等,通过记者见闻的形式,观察和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所谓“‘介入者’概念作为制度安排”,是指通过新闻理念、制度安排、工作要求和新闻专栏等的转变与实现,推动新闻采写者深度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观察者和记录者,使介入式新闻成为新闻版面上的“常客”。近年来,按照中央宣传部的要求,各级各类媒体相继开展了“走、转、改”、增强“四力”等活动,连年开展“新春走基层”等活动,《光明日报》等开展了“我在现场”等专栏。“我”在新闻中出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增进了新闻从业者对基层和实际的了解,推出了一大批带着露珠和热气的新闻作品。《新乡日报》安排记者深入太行山区和黄河滩区,住在村民家中,与群众同睡一条炕、同吃一锅饭,采写了大量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比如,在《桩基四百根 抢工迎新春》一文中,记者走进现场、融入现场,写出了灾后重建现场的火热;《一粒种子的自述》则通过记者的深入走访与多维观察,写出了小麦育种人心中的“国之大者”。

三、新闻写作运用“介入者”概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新闻实践中适度使用“介入者”概念,能够破除新闻叙事的沉闷呆板和线性单一,增强新闻的贴近性、可读性,“介入者”概念的使用应该成为新闻写作的规律性认识和自觉实践。同时,还应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探索“介入者”概念新的运用场景。在运用这一写作要求时,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介入者”概念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哲学土壤,来源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世界是发展的、联系的”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介入者”对新闻事件的介入,是人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理应成为新闻写作的重要形态、重要方式和重要内容。同时,“介入者”概念的使用,是对文学创作的充分借鉴,是新闻写作的自我丰富。要形成适度使用“介入者”概念的写作自觉,努力从规律性上把握,并在更深层次上探讨。

新闻有自己的规定性,事件有自己的发展逻辑,“介入者”对新闻事件的介入,不能随心所欲地人为影响或左右事件的发展,使事件成为被导演的事件、新闻成为被导演的新闻,这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同时,基于新闻的特点,要注意“介入者”情感上的“零度介入”,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评判强加于人物,他们必须有基于自身行为的自在逻辑。对新闻中人物行事为人的最终评判,应该是读者通过阅读得出的,它可以是多重的复杂的甚至各不相同的。

长期以来,以消息、通讯、评论为主打的新闻形态,因其写作形式的单一线性使很多新闻读起来索然寡味。通过“介入者”的介入,可以使新闻改变相对封闭的状态,从而既能从新闻看世界,又能从世界看新闻,走向更广阔的写作空间。特别是要在新媒体日渐成为媒体叙事主角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开发“介入者”概念使用的场景、方式、方法,推动“介入者”由“人”不断向“技术”等层面拓展,用“介入者”不断丰富的概念推动新闻形态的不断丰富,使新闻越来越活、影响越来越深,发挥好新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建设性作用。

猜你喜欢
延津观察者概念
观察者
扬子江(2024年3期)2024-05-10 06:59:24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澎湃力量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冷静而又理性的观察者——德国华人作家刘瑛访谈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河南省延津县近59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山西农经(2018年7期)2018-05-14 12:19:35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延津县花生高产气象条件分析及生产建议
科技风(2017年24期)2017-05-30 16:52:08
浅析延津110kV胡堤智能变电站技术方案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