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娇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安徽滁州 23909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建设、改革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包括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文物等物质文化,也包括革命理论、革命精神等精神文化。安徽一直被誉为“红色故土”“改革之乡”,既有“坚守信念、胸怀大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有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小岗村,也有《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样的民歌。可以说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主题明确、区位优势明显,它以各种形式留存在江淮大地上,展现了安徽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积累的文化资源,也承载着安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厚重历史。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毛泽东同志说过:“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在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无法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容易陷入以讹传讹、张冠李戴的认知错误,甚至是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旋涡中。安徽红色文化准确、生动、直观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江淮大地上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最好的历史证明,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和思想价值。将安徽红色文化普及教育贯穿高校育人全过程,其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就是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育人的主流价值观导向,教育一代代青年人不忘来时的路,铭记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在新的奋斗征程上,走好前进的路。
安徽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存留的革命遗址、资料、物品等实物以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实践、民族精神、道德品格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营养剂。省内高校得天独厚地拥有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自然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一方面红色文化可以为高校科学文化研究以及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和素材,研究者可以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挖和拓展;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可以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课堂革命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在课堂上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育教学效果。
在政策支持下,很多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场馆对大学生免费开放,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为安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育人素材和实践场所,让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受众和受益者。深入挖掘和利用好安徽红色文化,尤其是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更容易增强学生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建立起他们与安徽乡土的情感纽带,尤其对于许多安徽籍的学生,更容易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为他们走向社会,投身安徽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阶段,安徽众多高校已意识到了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同时开展了许多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学习宣传活动,但仍然存在问题与不足。为了解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在省内高校中发挥育人价值与应用路径的现实状况,笔者对就读于安徽省内不同高校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本地高校进行了实地走访。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安徽红色文化在省内高校中的育人价值与应用路径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500名大学生中对“红色文化”概念“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共有249人;对“安徽红色文化”概念“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共有241人,均没有达到人数的一半,并分别有26人和27人明确表示“不了解”,虽然只达到总人数的5%,但也反映出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或精神内涵认识不够清晰或者不够明确。调查结果显示,约90%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的内容指革命人物和革命精神,这说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反映出安徽省内高校在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或者说概念解读工作方面不够细致、深入。笔者经过实地走访本地三所高校,了解到高校中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教育仍然以张贴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课程内容连带、开展相关红色文化活动等形式为主,且存在着相互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统筹性不强、不成体系的问题;存在着对红色文化和安徽红色文化概念解读不够的情况,更过于重视形式上的传播,并未达到让学生入脑入心的效果,这就导致了众多学生对其概念及精神内涵的不明确。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学校极为重视的工作内容,但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被重视或者被列为重要内容,将直接影响到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64.2%的学生认为本校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另有约1/3的学生认为本校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一般,甚至是不浓厚,由此可知目前省内高校在校园红色文化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让部分学生感受到了校园红色文化的氛围,但也暴露出有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存在不足或者缺位。内容上针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宣传不多,这就造成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学生中认知度、重视度、利用率不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参加的红色文化活动最多的是“唱红歌”和“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传统活动形式,部分学生参与是为了完成院系规定的活动任务,兴趣不高,效果自然不佳。而“对于学校经常组织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如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组织开展学习革命精神活动等)持何种态度?”问题上,有346名学生表示非常支持,117名学生表示比较支持,有167名学生参加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以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红色文化遗存十分感兴趣,对于学校组织相关红色实践教育支持度高。相对于概念不清晰、氛围不够浓、效果不明显的传统活动来看,学生更喜欢生动新颖、体验感强的活动方式。这也为发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作用找到了很好的路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63名学生认为安徽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中“有价值”。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是肯定其价值作用的,其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到理想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寻找路径,提升安徽红色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和育人体系中的普及与利用率,以达到预期效果。
红色文化发挥育人作用,要想让大学生了解它并对其感兴趣,就要考虑到他们的喜好和实际情况,高校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营造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一是利用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其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众多途径中,通过新媒体途径了解的有403人,远远超过了其他传播方式。在网络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扩大影响力屡试不爽,如有的运用VR虚拟技术或以H5短视频等方式将一些纪念馆在网上模拟呈现,有的在网上设专栏开展鲜花留言、文明祭扫英烈活动;有的将本地的各种红色文化拍成纪录片、视频;有的以短视频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如火到国外的李子柒,这些也都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方式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在红色文化的容量、传播速度与方式上都有较大优势。二是用好高校各种宣传阵地。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宣传阵地,经过有计划的统筹安排,通过传统的橱窗、宣传栏、广播站、板报进行线下宣传,利用校园网、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阵地搭建红色文化线上专栏,将红色文化尤其是本地红色文化作为其重要内容,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发挥党团校育人作用和党员团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00名大学生中有324名为党员或团员,而其中有282名曾在高校、党校或团校学习中了解过安徽红色文化。可以看出党团校是我们传承红色文化的一处重要阵地,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将安徽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融入党团校培训内容中,将本地的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党团校实践的首选场地,使得党团员成为红色文化的体验者、学习者,使得党团员更加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决心。同时党团员们又是红色文化最好的宣传者和代言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身边的学生。四是利用学生社团的影响力。高校社团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发起的民间组织,用于丰富课余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有259名学生曾经通过社团活动了解过安徽红色文化,对于“本校是否有红色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问题上,有202名学生表示“不清楚”或“没有”。从这两组数据可见已有部分高校发现了社团这个阵地,并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中融入了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同时也可以看出部分高校社团建设中,还存在很大的红色文化育人空间。
教育部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深化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高校应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形成协同效应,使红色文化成为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之一。首先高校在顶层设计方面可将红色文化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中,融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将安徽红色文化作为学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必要一环,使得红色文化浸入大学生整个学业生涯,发挥育人价值。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章节备课时,对教材进行整合,将教材中涉及的红色文化内容进行归纳,也可以整理时事热点、本地红色资源,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例如,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将整理好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学习通等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播放整理过的与课程相关的体现红色文化的短视频、音频,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堂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既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和社会热点信息整合的能力,也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新的教学模式,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同步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建立课题研究,并进行成果转化,运用到高校育人工作中。
社会实践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安徽红色文化的高校育人路径也少不了这一环。首先,组织开展体验感较强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省内高校可以挖掘本地区的红色教育资源,以此为依托,精心设计实践路线,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和学习体验活动。其次,通过每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以及重要节日,如清明节、国庆节等,组织师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重走红色之旅,与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场馆等共建实践基地。将本地红色文化的遗址、场馆等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研学的重要资源。思政课教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大力支持思政课建设,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研学和实践教学,并在经费上设置了不低于生均20元的政策支持,思政课尤其是“概论”课与红色文化密切相关,思政课教师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和宣讲,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与手段,扩充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沙龙,组织或指导学生参加系列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的相关文化活动,如“四史”学习教育、红歌大合唱、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文化书籍读书推介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当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意义重大。我们需要发挥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报国壮志,将先辈创造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