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下地州党报主题短视频的策划创作
——以《昌吉日报》的实践为例

2022-10-31 03:07马瑜
记者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昌吉日报微信

文 马瑜

短视频成为“现象级”应用对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地州级党报如何有效突破纸媒条块堡垒,策划创作主题短视频,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地州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本身在内容把关、新闻产品专业团队制作等方面拥有天然优势,融合多种新闻报道形态,进军短视频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一 整合传播渠道,传递主流价值观

2018年11月,昌吉州融媒体中心成立。同时,《昌吉日报》成立新媒体编辑中心和视觉中心,将原有的昌吉新闻网提升改造为中国昌吉网。这两个中心的成立,在整合传统党报的传播渠道,传递主流价值观方面提供了机制保障。两个中心中新媒体编辑中心(后改为中国昌吉网编辑中心)整合了昌吉日报微信公众号、昌吉日报微博、抖音、中国昌吉网、视频号、昌吉零距离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的编辑统筹工作。视觉中心整合原有报纸版面的摄影及视觉版的采编制作,创新成立视频拍摄制作团队,负责《昌吉日报》各新媒体平台的视频作品的策划创作生产。

三年时间,从机制机构上两个中心的采编队伍由原来的不足10人,增加至现在的30余人,占《昌吉日报》采编业务人员的近半数。《昌吉日报》还为两个中心发展提供了设备技术保障。

三年多来,《昌吉日报》视觉中心每年出品各类短视频百余条,提供给《昌吉日报》各个新媒体平台。《昌吉日报》报网微抖各平台的作品中,微信一日三发,次均4条,抖音日均发布6条。微信公众号每篇推文都会链接对应的短视频。此外,大部分视频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同步在今日头条号、企鹅号、新浪微博发布。同时,结合重要节点和重要工作、热点新闻,积极开展微信公众号、抖音的现场直播,吸引受众关注,提高了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年多来,《昌吉日报》的短视频影响力一直在提升。一方面短视频涉及面更广,新闻短视频、主题短视频,重要节点的大型专题视频,从策划、采编、制作越来越专业化,涉及微信、微博视频号等多个平台,作品浏览量从以前的几百几千几万,到现在的几万,几十万,甚至千万。《昌吉日报》融媒体的影响力一直在提升,《昌吉日报》微信公众号从融媒体改革初期的不足10万,上升至目前近百万,抖音粉丝84.6万。2021年《昌吉日报》全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信息、咨询5万余条(篇/件),总阅读量、浏览量等传播量接近10亿次,初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报网微抖融合发展的态势,影响力不断扩大,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主流价值观得到有效传播。

二 用“短视频+新闻”方式进驻社交媒体,提高党报的影响力

《昌吉日报》借助自有的新媒体平台,采取内容共享的方式,从已有的新闻线索中挑选重要性突出、适合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素材,经过策划后,由全媒体记者采编新闻稿,同时制作短视频、设计海报、手绘及长图图解后推送给用户。其中短视频分为新闻短视频、社会民生、生活服务、文化休闲类主题短视频,在精准选题的基础上深耕内容,通过视频、照片、动画、手绘、字母等辅助手段增强内容的可视性。这些作品,同步到中国昌吉网、昌吉日报报纸端、昌吉日报微信公众号、昌吉零距离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社交媒体,以媒体矩阵效应,提高党报影响力。

除原创的短视频外,对于重要的社会新闻事件,《昌吉日报》结合主流媒体特点,借受众喜欢的短视频手法方法,创设“馕”视频专栏,对昌吉州的重要经济社会新闻短视频归类制作。对于文化性和故事性强的新闻线索,又根据内容特点分出“非遗昌吉”“我们都是追梦人”“走庭州看变化”“新疆好地方”等系列主题短视频栏目。既融合视频的移动传播特点,挖掘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资源,打破了主流媒体在用户心中的刻板印象,又保证了视频的地方特色和丰富性,达到舆论引导“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以前,《昌吉日报》作为纸媒,一条新闻配一两张图片,有时发组片或者专版,而现在一条新闻内容,不仅有图文报道、H5、动感相册等形式,还可以配发短视频。报纸的很多文字报道旁边印有二维码,读者扫码便可以了解相关的融媒体产品,报纸刊登的各类新闻经过精心策划,又制成短视频在移动端发布。

2020年疫情初期策划了《昌吉·战疫24小时》,让大家看到身边的抗疫精神,凝聚起共同抗疫的决心信心。2021年春节策划了《昌吉原年人》,提倡留在本地过年,画面温暖感人,视频流畅生动。医师节,专门拍摄《医师们的温情party》系列短视频,展现抗疫一线白衣天使的风采。

2020年1月,《昌吉日报》主动抢滩短视频宣传阵地,入驻抖音平台。截至4月10日,抖音号拥有粉丝84.63万,发布作品3048条,获赞量2343万。抖音平台发布的AI主播播报视频《向老党员发放生活补助金》因信息捕捉到位发布及时,点赞量77.3万;短视频《66岁老人从新疆到甘肃还9年前的救命钱》获赞50.5万;短视频《拿上“证证子”,“毛盖子”不要翘》用新疆本土方言的表达方式,通过村支书大喇叭呼吁大家合理使用出行证,点赞达30.2万。反映昌吉州乡村振兴的主题短视频《美丽的嬗变》各平台浏览量105万。

据2021年清博大数据官网统计,《昌吉日报》微信公众号2月份全国官方媒体影响力排名居141位,位居全国地州级媒体第一梯队。《昌吉日报》微信入选《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地市级党报百强,是新疆唯一入选新闻媒体;2019年,荣获腾讯“区县年度影响力企鹅号”殊荣;2021年,获全国地方党媒融合发展创新优秀项目奖。

三 紧贴时代背景,让主题短视频服务大局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传播时代,由于制作门槛低、容量有限,非专业媒体拍摄的短视频很容易缺少新闻要素,仅仅反映局部现象,碎片化、非专业特征明显,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亟需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声。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在策划制作短视频时,研究热点,关注容易引发误读和争议,且紧贴时代背景的选题,对新闻内容进行延伸报道,及时引导社会舆论,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媒体自身传播力。

很多个人的短视频关注的是个体命运、局部事情,而许多局部和个体的事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这启示我们,短视频也要有大局观,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在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彰显更大价值。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正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

拍摄短视频常常会碰到的“点”和“面”的问题。视频拍摄制作时常常要抓“点”,但构思主题短视频作品,却要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面”的理念。比如2019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日子,昌吉日报制作了由昌吉职业技术学院万名师生共同演绎的《青春为祖国歌唱》快闪视频。策划时考虑到三个因素:一是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时间点,由万名师生齐声歌唱《和谐新疆》《我和我的祖国》,可以抒发爱国情怀,展现青春风采;二是当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期间《我和我的祖国》会唱响全国;三是这一年恰逢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大有作为,选择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来拍摄,结合了重大主题。在这种大局观的指引下,采编人员在选择歌曲、讨论脚本、编导摄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视频发出后,各平台浏览量超过10万。视频在昌吉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和中国昌吉网发布当天,昌吉日报封面和封底刊发了图片、评论和摄影形式的报道,并配发了视频二维码,这一主题短视频的制作,实现了“报网微”端的有机融合。

此外,《昌吉日报》推出的《非遗昌吉》《我们都是追梦人》等系列主题短视频和教师节、母亲节等系列节庆短视频,各有特色亮点。其中,《非遗昌吉》系列短视频因为主攻文化,用微记录方式,反映非遗传承故事,有比较厚重的文化背景,推出后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其系列之一《探访花毡技艺 传承非遗文化》,就是深入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传承人家里,拍摄洗羊毛、染色、擀羊毛、绣花全过程,包括传承人对图案寓意的讲述,让视频代入感很强,引发了读者探寻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认同,可以说是创新报道形态,坚定文化自信的有益尝试。

所以,主题短视频制作在落实到采访编辑拍摄制作的全过程时,不仅要体现在捕捉基层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更要体现在用画面深入透彻地阐释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上;不仅要体现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上,也要体现在用视频反映经济社会生活走势上;不仅要“用一滴水珠折射太阳的光辉”,更要用画面充分展示时代发展的潮流,为跨越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媒体人应有的贡献。

四 练好“内功”,提高主题短视频的叙事能力

视频影像选题内容和叙事方式决定了话语的理性或感性路径。要想让视频作品有思想,有感染力,不仅要会使用镜头语言,更需要采编人员对所拍摄题材的准确把握和深刻思考,要用好新闻工作的“十八般兵器”,练好新闻敏感、文字锤炼、设备使用、画面剪辑以及现场预判抓拍的“内功”,通过视频提高叙事能力。

拍摄什么样的主题,选用什么样的角度,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担当什么样的责任,传达什么样的情怀,这一切都是通过画面进行叙事。视频的叙事能力包括文字功底,新闻线索的敏感度,拍摄主题的把握,制作速度的快捷。创作主题短视频,不是单纯地用镜头记录,需要记者自己对拍摄对象和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视频后期编发的通盘考虑。

主流媒体的主题短视频制作,叙述视角更加客观,要注重信息传递的准确有效。视频中可以采用夸张字幕和对细节的标记,选择针对性强的话题标签,配上说明性文字,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受众关注。

通常情况下,面对同一新闻现场或者采访对象,不同的人拍摄制作出来的视频在品质与内容方面的差异,充分体现了拍摄者对新闻事件及拍摄主题的不同理解和思考。在一次主题短视频拍摄过程中,能否准确预测、领悟和捕捉到拍摄对象思想状态或者事件发生的精彩瞬间,关键在于新闻采编的专业性以及对新闻本质深刻的感悟。

写文字稿讲究观察细节,摄影讲究用图片展现细节,短视频同样需要细节,短视频就是通过画面的细节讲故事的传播形态。

主题短视频的细节主要从特写、运镜、角度、透视以及搭配烘托气氛的空镜头。这种细节很多情况下不是就事论事,是通过各种手法的衬托来体现的。

汶川地震时,镜头在废墟中拍到被解救出的只有3岁的小男孩在担架上敬礼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抗击疫情的报道中,医护人员脸上的压痕、“大白”们劳累的睡姿;洪涝灾害发生时抢险队员被水泡肿的双脚……很多优秀的视频所展现的场景,都用自然直观的形象语言,真实而含蓄地表达了奉献、大爱和人世间无比美好的真情。它给观众带来共情感受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可以说,画面细节的展示,实现了主流价值的影响力——变灌输为渗透,化宣传为阐释。

五 专业制作、团队合作,提升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要想让主题短视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进行专业化管理和制作,强调团队合作,要使这种专业化的管理贯穿于视频采集、编辑、审核等流程。包括文案的写作设计。

现在任何人拿起手机都能拍摄视频,但每个人的眼光却千差万别,审美和专业性决定了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的高度。视频是声音和画面的结合,音乐是有声的画面,画面是无声的旋律。世界上最美的是有韵律感的各种画面排列组合与对比。那么,在视频拍摄时,也要善于发现所拍摄物体的规律美、线条美、光线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剪辑制作时要避免拖沓重复,挑选画面要会使用减法,视频内容有逻辑,有主线。要学会像导演一样去思考,确定拍摄提纲,有脚本。众所周知,现在视频拍摄的内容比技术更重要。主流媒体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在选题立意方面更具优势和权威。要发挥团队协作力量,对镜头的运用、视频逻辑及主题、文字内容进行探讨、评价、审校。

身未动,心已远,是一种视野,一种境界。而主题短视频的制作,需要我们身动,心动。需要新闻工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探索的精神时刻关注社会百态。在媒介生态和价值观念重塑的关键时期,主流媒体应抓住机遇,发挥平台优势,打造传播矩阵,积极发挥党媒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短视频,打通官方、民间两个舆论场,传播主流价值观,真正增强主流媒体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昌吉日报微信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浅析昌吉丧葬仪式中的民间道教音乐
以昌吉为例探讨幼儿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昌吉地区五叶地锦嫩枝扦插繁殖技术
微信
灵感日报
微信
微信
预言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