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宇, 何仕荣, 孔光英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贵州关岭561300)
草地畜牧业是指利用天然草地直接放牧牲畜,或者刈割人工草地种植的牧草用以饲喂牲畜的畜牧业类型[1]。现代草地畜牧业是以草地牧场为核心和重要载体,包括草地牧草生产、草地畜禽生产、畜产品加工与流通、草地牧场景观及文化经营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是1种重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类型[2]。草地畜牧业关系到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关岭县”)的社会、生态和经济发展问题,是农牧民脱贫增收致富和支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现将近年来关岭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介绍如下,并结合“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要求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
关岭县地处贵州省中部,属于安顺市管辖范围,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1 468 km2,境内最高海拔1 850 m,最低海拔370 m,多数地区海拔高度在800~1 500 m,境内山地多平地少,山体连绵,地貌复杂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主要以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主,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水热同季。累计年平均气温16.2 ℃,年平均最高气温16.9 ℃,年平均最低气温15.4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205.1~1 656.8 mm,适合各类牧草生长[3]。
2.1 草地概况全县草地类型按植物群落着生的性质分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3类。天然草地资源丰富,主要有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4类[4]。据调查统计,截至2021年有天然草地5 496.08 hm2,主要为白茅[Imperatacylindrica(L.)Beauv.]、黄背草[Themedajaponica(Willd.)Tanaka]、扭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L.)Beauv.]等草地类型[5]。人工草地是利用农业技术措施通过人工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形成的草地,作为天然草地的补充,用以保障草食家畜的饲料需要。人工草地是特殊农业用地,建立人工草地是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实施生态恢复与重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措施[6]。据关岭县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全县累计开展人工种草 11 093.33 hm2,品种主要有青贮玉米、皇竹草(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sineseRoxb)、甜高粱[Sorghumdochna(Forssk.)Snowden]、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Lamk.)等高产优质牧草。其中皇竹草保有量5 773.33 hm2,紫花苜蓿986.67 hm2,青贮玉米、甜高粱、黑麦草等一年生高产牧草4 333.33 hm2。人工草地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已成为我县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畜牧业概况畜牧业是关岭县的优势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到全县农牧民增收、肉食品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境内有关岭牛、关岭猪、八德灰鹅等地方良种。1984年关岭牛被列为全国四大名牛之一,2016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关岭县牛存栏142 518头,出栏47 491头;猪存栏127 450头,出栏146 857头;羊存栏32 393只,出栏23 913只(见表1),畜禽产品生产总量22 755 t。自2017年起,关岭县按照国家农业部的部署安排实施粮改饲项目,按照“草畜配套、产销平衡”的原则,发展以青贮玉米、皇竹草、黑麦草等为主的优质饲草料产业,以壮大草地畜牧业发展(见表2)。2018年,关岭县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项目,共完成草地治理建设 4 010.48 hm2,其中人工种草1 672.34 hm2(皇竹草 1 013.07 hm2,紫花苜蓿659.28 hm2),改良草地670.13 hm2(皇竹草+鸭茅混播),围栏封育1 668 hm2(架设围栏20 km),购置饲草机械65台(套)。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全县草地畜牧业发展稳步上升,发展势头良好。
表1 2018—2021年关岭县畜牧业生产情况
表2 2017—2021年关岭县粮改饲项目实施情况
3.1 政策优势2016年关岭县委县政府提出关岭牛振兴计划,将关岭牛作为“一县一业”和全县主导产业来抓,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国发〔2021〕25号)提出“实施牛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现代化饲草产业体系,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关岭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做大做强关岭县“2+N”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在2025年实现关岭牛存栏23万头,出栏8万头,牧草种植面积达1.33万 hm2;用好荒山荒坡,开发草地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牧草业。
3.2 发展基础优势近年来关岭县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用地机耕道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备基本齐全,并向各大型养殖企业及合作社免费发放农业机械,包括铡草机、打包机等,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通过从国外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良牛品种与本地关岭牛杂交,进行品种改良,建立关岭牛杂交改良技术体系,促进畜牧业高效发展。
3.3 交通优势沪昆高速公路、关兴高等级公路、水黄高等级公路,以及国道、省道主干线和正在修建的六安高速穿境而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此外国家重点工程沪昆高速铁路从关岭境内通过,并在顶云新城区设站,关岭县已成为通往广西、云南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黔中经济区的西北门户和贵州西南部重要的物流人流集散地,交通非常便利,大大降低了草畜产品的运输成本。
4.1 天然草地的管理和利用需要加强由于长期以来受“重农轻牧”和“重畜轻草”思想的影响,对天然草地没有进行合理化管理,一些地方存在乱挖乱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且没有充分利用,导致关岭县天然草地资源退化,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关岭县天然草地有 25 733.33 hm2,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县天然草地只有5 493.33 hm2,天然草地面积减幅较大。
4.2 人工草地生产成本较高关岭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多,交通不便,农业机械化程度普及率较低,人工草地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播种和收割,导致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大。
4.3 草地畜牧业产业体系还不完善加快优化产业体系,打造联系紧密、利益分配均衡的现代产业链条,是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7]。关岭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几个大型的养殖企业,中小养殖场和农户没有与龙头企业有效联结,部分合作社生产经营效益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畜牧业组织化、一体化程度仍然偏低。
4.4 畜产品深精加工不足畜产品加工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草地畜牧业想要更好更快发展,必须与草畜产品的深精加工和营销紧密结合,形成1条完整的产业链。关岭县草畜产品深精加工企业很少且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大部分是农牧民自产自销,生产销售是最初级的草畜产品,产业链条的缺失导致草畜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生产效益,也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5.1 加大草地生态保护和改良力度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草地畜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如种植业、林业、食品加工、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开发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加强对天然草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草地改良力度,提高草地的覆盖率和承载能力,改善土壤环境和牧草的适口性。对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等养殖场地进行改革和严格管理,完善场地基础配套设施,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实施种养结合,避免环境污染。
5.2 加快推进草地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围绕“节本增效、模式创新、示范带动”的目标要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草食家畜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等经营主体为载体,建立养殖小区,通过合作社组织带动农户种草养畜。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从农户“各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5.3 优化空间布局,建立地方品牌着力构建“三带五园两基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带、精品水果产业带、特色种植业产业带、关岭牛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关岭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现代高效农业园、顶云现代高效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园、关岭低热河谷果蔬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和生态畜牧养殖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优质稻米基地、优质油菜生产基地),重点打造草地畜牧业产业板块。关岭牛养殖以上关镇、花江镇、永宁镇、新铺镇为重点,生猪养殖以岗乌镇、花江镇、永宁镇为重点,牧草种植以花江镇、普利乡、新铺镇为重点。依托关岭牛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优势,积极打造具有关岭地方特色的草畜产品品牌。
5.4 加大科技支撑和投入,推进品种改良结合关岭县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牧草品种,着力解决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牧草加工生产(青贮、草粉、草颗粒、青干草等)的商品率,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养畜。完善基层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推广体系,在保护和提纯复壮本地品种的基础上实施畜禽品种改良,建立完备的草畜配套机制。完善动物疫病综合防疫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研究解决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疫病传播、草地“三化”、畜产品安全等问题。加快推进种植与养殖的科学合理配套、草畜资源循环利用,科学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形成农、林、牧、草、渔有机结合,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