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凡
(荆楚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组织育人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以高校为策源地的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之日起就重视高校组织育人工作。 党成立一百年来, 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通过党团等各类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组织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 组织育人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育人质量得到提升。组织育人事关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 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推进组织育人工作的历史进程,认真总结经验,能为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也有助于坚定高校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校建党, 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大特征。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将组织、培养高校师生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积极推动了高校组织育人工作的发展。
近代中国, 深受西方列强侵略, 面对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现实境遇,需要一个以先进思想为指导、 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革命先锋队来领导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在时代的召唤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勇于革命、善于斗争的革命先锋队。 为了适应错综复杂的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组织不断调整高校组织育人工作方法,以培养党组织所需的革命先锋分子。 一是初步构建高校组织育人系统。一方面,迅速在高校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到1927 年,中国共产党已在国内35 个高校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使高校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 另一方面,建立共青团等团学组织。1922 年5 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正式成立。 共产党组织领导共青团迅速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潜在的信仰团体,吸收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入党。 大革命时期,以党团的模式,在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联合会等各级学生团体中建立中共党团,开辟了学生联合战线,将高校学生紧密团结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下, 初步建立了高校组织育人系统。 二是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先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组织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大革命时期,通过青年团和各类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进行对外宣传工作。 即使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组织遭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党依然领导高校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打破国民党的文化独裁,积极开展进步文艺活动。全面抗战时期,党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高校也秘密发展党组织并开展组织育人工作,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办进步刊物,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三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到各类救亡运动中。在高校党组织的领导下, 共青团和一些进步学生组织发动了一二·九等爱国救亡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高校党组织队伍得到发展和壮大, 并领导学生开展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五二〇运动等系列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暴政的学生运动, 逐步开辟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不断推动了民族运动的高涨, 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 其主要目的仍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 1957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一时期党的高校组织育人工作在探索中前进,着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信仰和觉悟的青年。 一是系统构建高校组织育人体系。 首先确立党对高校的领导地位, 确保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 1952年开始,中央不断下派干部到高校任党委书记、校长等职务, 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加强。 1956 年9月, 党的八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高校等基层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 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61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即高教六十条),进一步明确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至此,党领导高校的制度正式确立。 其次,明确团学组织的育人功能。 1965 年,《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修订,高校学生会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确立。 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摆在首位。 新中国成立后, 高校党组织将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在首位,在高校开设政治理论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1961 年,教育部发布 《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即“61 方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 四门课程确立为高校政治理论课, 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三是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共青团等各类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 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等团学组织在广大青年中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广大青年积极参军,抗美援朝,积极践行毛泽东提出的“又红又专”要求,争“三好”,学“雷锋”,引导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思想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和秩序重建。 文革中遭到破坏的高校组织育人系统在整顿中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各种外来物质文化的涌入,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带来了影响,因此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高校组织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是高校组织育人体系不断发展。 其一,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不断加强。一方面,坚定党对高校的领导。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并实施, 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法律得以确立。另一方面,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不断强化。党的十六大后,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 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 号文件),对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是高校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不断增强。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功能,1984 年,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试点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1994 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高校以此为依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 “法轮功” 邪教组织的本质,坚决同邪教组织作斗争。 中央16 号文件颁布后,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教育不断加强, 组织的思想政治功能不断凸显。三是高校组织育人的队伍不断壮大。高校党组织切实发挥组织引导功能, 加强对政工干部队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高校组织育人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等。高校组织育人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四是群团组织思想引领青年的能力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初,高校共青团引导青年团员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领社会新风尚。 进入新世纪,共青团中央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培养了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充分发挥了共青团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台了系列文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组织育人在党的领导下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不断改革创新, 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高校组织育人系统更加完善。 一方面,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育人功能不断增强。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 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高校的领导进一步强化,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科学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逐步增强。 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印发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 群团组织改革加强, 育人功能不断提升。 2016 年,共青团中央以及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对高校共青团以及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改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逐步形成,团学组织育人功能不断提升。 二是高校各类组织协同育人格局逐步构建。2016 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2017 年 12 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组织育人纳入高校要切实构建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中,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方向和目标之一。 三是高校组织育人的思想引领功能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 高校党组织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各校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持之以恒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不断提升。四是高校组织育人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党组织、团学组织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高校党建、团建工作,不断创新组织育人形式, 不断推出 “微党课”“微团课”“主题教育微视频”“微漫画”等形式新颖、内容精练的育人内容,极大提高了育人活动的吸引力、亲和力,育人效果不断提升。
我国高校组织育人发展的实践证明,组织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不同的时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百年来,我国高校组织育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践证明坚持以党的新理论、 新思想为行动指南,才能确保高校组织育人的正确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 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将高校作为培养革命先锋的重要阵地, 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革命的斗争和牺牲精神、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的革命先锋。新中国成立后,党加强对高校的领导, 对共青团、 学生社团等团学组织进行清理、整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高校开始思想政治课, 确保了为党和国家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组织育人坚持对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习,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坚定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的十八大后,高校组织育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育人的核心地位,坚持党建带动团建,不断增强高校党团等各组织的组织力、思想引领力,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逐步构建高校组织育人协同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鲜明的特征。组织育人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组织育人的基本遵循。 总结我国高校组织育人的发展实践可知, 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是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 《决议》)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 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既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积极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党的组织育人工作的重要规律。党成立后, 将高校做为党的宣传、 组织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共青团等组织宣传革命的新思想,组织和动员广大师生,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项事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高校组织育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高校坚持党组织的领导, 不断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在高校发展党员,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将政治思想教育摆在高校教育目标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首位, 通过党的文件不断确定党领导高校的基本制度, 明确高校党委会统一领导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重新恢复和确立了高校实行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重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高校组织育人工作不断发展。
党建带团建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 党成立后, 积极筹建共青团组织。 1922 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正式建立。这一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始终发挥着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始终做党的忠实助手,并指导和带动高校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工会组织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潜在的信仰群团。 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共青团的性质和地位, 进一步明确了党建带团建的组织建设原则。 1953 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要求青年团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因此,共青团助手和后备军的身份正式确立并载入团章。 在高校党组织育人的带动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学生组织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 年中发16号文件,对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 社团组织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质量提升坚持以党组织育人为核心和领导, 带动共青团组织育人发展,共青团组织带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育人质量提升。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是我国高校组织育人一以贯之的目标和责任。 我国高校组织育人的发展始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坚持贯彻落实党在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高校党团组织以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 “革命先锋”为己任,在高校组织、宣传、动员师生培养革命的信仰、斗志,为党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敢于斗争的革命先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党团等组织响应党的号召, 为党和国家培养 “又红又专” 的人才, 号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引导大学生争做“三好”青年,努力成为“又红又专”人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段时间,人才培养目标在一段时间内仍坚持“又红又专”目标,将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 努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共产主义信念的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高校党团等组织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和任务,更加注重高校基层党组织、 共青团等组织的建设,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回顾和总结我国高校组织育人的百年实践和基本经验,为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提升高校组织育人质量提供了重要启示。 当前做好党在高校的组织育人工作, 需要在继承党的百年组织育人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新。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高校组织育人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髓,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指导育人实践、推动组织建设工作,是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指导高校组织育人。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贯彻执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不断加强政治建设,以政治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等。二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组织育人。 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组织育人的全部工作和内容中, 以社会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团员青年的培养教育,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让学生在组织群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组织改革的重要论述指导高校群团组织育人实践。 习近平同志关于群团组织改革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高校群团组织育人的重要理论来源。 高校要对标要求,对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中存在问题进行改革、创新工作方法,解决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才能提升群团组织育人质量。
加强高校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将组织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有效提升各类组织的建设能力。首先,不断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加强支部建设,选聘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规范党员发展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 建设更加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基层组织。其次,持续推进高校共青团组织改革创新。 高校共青团要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完善团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团组织改革建设,充分调动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一心双环”的工作格局。 再次,努力规范高校学生组织建设。 高校学生会组织和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要在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下, 进一步明晰自身的基本定位和职能, 加强章程和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团学组织关系。高校学生会要积极构建扁平化的学生会组织体系,避免“官僚化”倾向,努力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学生会组织。高校学生社团要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分类,加强各社团机构设置,严格选聘指导教师,使社团组织建设更加专业化。
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组织育人规律是高校组织育人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高校组织育人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在组织动员学生中对其进行政治思想引领、 核心价值引导、素质能力拓展,是高校组织育人的内在要求。因此,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是高校各类育人主体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 高校组织育人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价值性,注重激发大学生参与组织活动热情。二是要遵循组织育人规律。各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高校组织育人的发展也不例外。 高校组织育人要实现组织与育人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类组织建设、组织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在参与各类组织中受到教育,只有遵循组织育人规律才能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遵循组织育人规律要求注重组织建设与教育引导的结合, 既注重学生在组织中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 也注重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以及创新创业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现学生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双提升,让学生在各类组织中受到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育人工作全过程和全方位,需要高校全员参与,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校内各部门资源共建共享,协调联动,责任到位的协调体系。 高校组织育人在有效协调校内各组织间关系的同时,需要与高校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网络育人等育人工作协同配合、 同向同行, 形成校内强大育人合力。 一是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从制度层面保障高校组织育人合力的形成。 应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构建高校党、共青团组织、学生组织等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整合各组织资源、建立组织间共建共享的育人机制。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高校各级各类组织、各部门在党委领导下,通过有效的管理、科学规划、具体责任分配的基础上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核心,积极动员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共建共治,形成师生积极参与,各方力量协同配合的高校育人工作合力。三是促进队伍融合发展,建立育人队伍协同发展机制。 一要促进辅导员班主任对基层组织工作的指导。高校要将党团建设、学生组织指导工作纳入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考核体系,畅通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机制, 及时为辅导员班主任指导组织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要建立与青年教师培养相融合的机制。 高校党委和院系分党委要支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参与党团、 学生组织建设工作体系, 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担任基层组织负责人,促进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