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智慧
《空翅》是我读菡萏的第三部书,并推荐给了几位读书的朋友。菡萏,本名崔迎春,我们相识于“西部作家论坛”,多年前的事。出生在东北,生活在江南,两地的性格风火、人文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并造就了她的文艺特质。她是一位精通诗书画的文化人,特别是她在文学方面的成绩不可小觑。
她的文学性情,温婉中有见地,恬淡不失真情。她的作品适合不同性格的人群阅读。她文字里那种清流致远的格调,能让急躁瞬间安顿,使安然愈加安然。
《空翅》序言中介绍,这部书是她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在各种媒体发表的散文作品,书中四个分辑依次取名为:心自得、竹外闻、檐前见、随物念,皆出自唐代赵暇的诗,可见她喜欢赵暇的诗和熟悉诗的程度,不是简单的撷取。几个分辑的规划意蕴更加详实,是身边发生的事、远处的声音、心灵的思考和碰撞、外物的共鸣与延伸。含有远近内外的维度,囊括山水书籍艺术凡人小事,揭示时间的莫测与永恒,自身回归与社会缩影。
她笔下的人物真实,各显性情,濡染人间烟火气的况味,不陌生,恰似身边的人。她落笔没有把亲人都写得正义凛然,深明大义,每个人物都是一部社会的影子,他们嬉笑怒骂,他们爱恨情仇,他们老实巴交,为生活的柴米油盐而辛劳、而欣喜、而执著、而卑微、而勤劳。她们的影子记载着青春的鲜亮和貌美如花,经世事生活时光而佝偻、而色衰、而捉襟见肘。惟有他们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俨然一部部辞典,书写着各种人生词条,供翻检查阅,引用。她写父亲一方的至亲祖父、二姑、老姑、姑父……她也写母亲一边的至亲姨姨、舅舅、舅妈……写生活的真实,人性的客观,写悲苦、写欢乐,写尽人间气象,以小见大,使文学的张力在文字脚本深处忽隐忽现,为读者提供一种文学欣赏下的世相人情辨析,文字耐读、耐揣摩、耐回味。菡萏在序言里做出说明,那些具象的人物个体,是一个时代的状态以及存在的现象或者说问题,是表象不是具体指代,叙述中有社会进步的声音,是光照层面的文学设计,并非对号入座。包括她写同学秋和春儿,形象折射着时间环境世俗的影子,那么鲜明,不容易忘记。
菡萏落笔精准,这一切得益于菡萏的阅读,思考与研究。她带着追问去读书,用自己独特且独到的认知来解读作品。《菡萏谈红楼》则能感受到她文化思维的特异,经她解读的红楼人物,红楼历史机缘,红楼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人文,署注她的文化血型,特别而精微,自己的文化见解不从属于谁的研究成果,没有不屑,鲜有大同,体现出文化思考的独立存在,更具有研究价值的存在。
菡萏是一位珍重时光的女性,她在可行的机缘程序中,寻得承载时光记忆的物什,装点自己的书斋,她的“绿云居”因此而承欢欣然,别具格调与审美。舅家的竹篮……艺坊取宣,顺手讨来那枝日渐失色的干梅,无不承载了她的目光与心灯,照亮了人间不曾失格的过往,浸润多少时光的嘹亮与手泽的温度。她逛地摊买银镯,买欢喜。一件事物,活在那儿,有生命的光辉,与万物一样平等。无论真假,在时间面前,哪有什么永恒?喜欢就好!道出了作家对待事物性情的和美。在母亲轻轻地述说自己生日的时刻,她猛然悟得:母亲也是母亲生的。之后记得每一年给母亲过生日。
她读书广博,阅读所汲取的文化的、文艺的、文学的养分,回过头来濡染她的笔华共文章,行文流水如云般自然向好,又不乏评点的深刻。她的书在我的手里翻来覆去,不只是一遍的抄起和温习。区别对其他著作的半途而废,或者冷落在书架的某个角落,不再想起,浑然忘却曾经的期待。
菡萏的文章词句格式,以短句为主,干净利落,没有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语言臃肿、拖泥带水、断句戛然,留给人的是延伸的思索。
在这里不说作家的文学情怀,只是她的人文情怀,就会赢取人们对她文字的喜爱。她作品中除了故去的亲人,还有几位走远了的人,这些人在她的文字里保有鲜活的存在、内心的尊敬,张奶奶、上海地质馆的吕先生、周思聪……这些人活在她的文章里,她说荣幸为他们执笔。作家非功利心的良知在其中,不可多得。
菡萏对书画,有很深厚的鉴赏。亲自实践,笔下的女子丰仪俊美,一些小品精致可人,里面文化的内涵使得她的画作更为温润饱满,不孤苦纸单,一些诗的意向从画中呼之欲出。
菡萏的文史积淀深厚,可见一斑,文章轻描淡写中就带出了积累,世界知名画家的画风,文学作品的运笔风范,历史风云中的你我他,年代史料例证,都是那般的信手拈来,为自己文章的丰实服务,使文章安稳,不至空泛无支。在她“随物念”一辑的《熊家冢幽思》《读周思聪》《绘事》等文章中有极为突显的文学表现。
《空翅》的后记,作家采用了她绘画老师庚口先生的赠作。从读第一辑开始,读到后记,有些茫然,后记一般由作家自己完成,大致写成书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一些深刻与感动。作家别出心裁用老师的文字做了后记。当我回过头来读序言,才明白过来。后记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中肯的,从她文章的过往足以证明先生是压抑着开心,温和地对学生进行肯定的,没有过多夸张式的夸赞,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缕灯火,照亮世间最为圆融的尊敬和体恤。
至于封底几位老师的推介语,吻合作家散文的体温和体征。各有角度、各有精准、各有情怀,是读者理解作品最好的预习。
作家的写作,极为遵从自我原则的阈值。她这样说:书写是有洁癖的,稍存比试(比势,我认为这个词应该更合适,浅见)心态,炫耀之想,皆是愚蠢不够成熟。只是一张纸,不能负载太多,那些荣耀光环附在皮毛之上,并没重量。它允许你的幼稚,但不能容忍你的虚伪。它得诚实。这是作家的心语,是对现象与实质的内判,有这样的文学理性,文学认知,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亦步亦趋地行走,她文字里的光火,具备月光的华美。
读《空翅》读到我不能用精准语言表达的美感,乃至美学享受。正如她说,美有时是魔术,不在风景,而在人心。我说:美是融入目光,潜入心底、浸润灵魂的感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