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孟 宋琳琳
摘 要:干栏式民居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位于桂北地区的瑶族和侗族对这种建筑进行了继承,二者聚落选址的地貌环境和气候,使得各自的干栏式民居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因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干栏式民居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瑶族和侗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进行详细分析,目的是了解和归纳它们的异同,以加深对干栏式民居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桂北地区;瑶族;侗族;干栏式建筑;民居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桂林旅游学院科研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对策研究”(2021Z) 研究成果。
桂北主要是指桂林市、贺州市以及柳州市北部,衔接贵州和湖南。据相关史料记载,这里曾是广西骆越、西瓯人的起源地之一,现在的瑶族和侗族等民族就是由此发展而来[1]。从自然环境来看,这里地势较高,以山地为主,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年降水量大,加上山川密布,森林覆盖面积大。因此当地居民为适应变化多端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更好地满足自身居住的需求,发展出巢居这种居住形式,后依据巢居形态而建立的高台式土木建筑,就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桂北地区瑶族和侗族的干栏式民居,因受汉文化影响较小,这里的民居文化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
一、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文化的起源
所谓干栏式民居,是指适应炎热地区湿热多蛇虫的气候条件产生的一种底层架空、上层住人,以竹、木、草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形式[2]。瑶族和侗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又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其进行了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据相关记载,桂北地区的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从起源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构木为巢、埋柱绑扎造屋、垫柱榫卯造屋。其中,巢居是干栏式建筑的起源阶段,栅居是干栏式建筑的形成阶段,半干栏式是干栏式建筑向地面过渡发展的一种形式[3]。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所处地理位置有着相同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因而二者之间必定存在相同点。同时,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又使二者必定存在不同之处。
二、桂北地区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文化的比较
(一)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的相同之处
1.民居建筑中灰空间文化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除了具有独特的外观和装饰外,它真正的魅力还在于空间秩序,这一概念在桂北干栏式民居文化中也有充分的体现[4]。桂北地区的瑶族和侗族干栏民居也不可避免地会有灰空间的存在,它们依次为架空层、通廊以及阁楼三个部分。架空层一般不是全架空,会依据山体的坡度来确定其大小,对空间设置隔断或开敞,因此底层的空间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通廊一般位于瑶族和侗族民居的二层,除了满足基本的通行需求外,还会在此设置长凳,以供人们休息、交谈和访客[5]。阁楼一般是指建筑屋檐下和二层或三层顶面之上的空间,因其位置较为特殊,人们一般不会对此空间做过多的处理,往往会用以储藏。
2.绿色生态的用材理念
桂北地区气候温热多雨,非常适合树木的生长,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加上民居多分布在山区,石材丰富,因此瑶族和侗族的干栏式建筑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选择就地取材,以木材和石材来搭建房屋。其中石材主要用于地基、柱础和部分墙面,柱础将木柱与潮湿地面相隔离,避免了木料受腐蚀,可有效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木材则主要使用生长速度快、易加工的杉木来作房屋的支柱,对其凿眼后,利用大小不一的木條将支柱连接起来。虽然整个结构不用一钉,却十分坚实牢固。除此之外,建筑的墙壁也是由杉树皮搭建而成,内外再涂抹桐油,不使用漆料修饰,以使其干净明亮。这种做法将建筑材料的天性和本质充分地展示出来,生动体现了绿色生态的建材理念。
3.火塘文化
火塘是桂北地区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的一大特色,一般位于建筑二层室内空间的中部,有的大型干栏,还会有两三个火塘,既可以生活做饭,又可以取暖照明,是家庭的公共活动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场所,是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在瑶族,火塘一般位于堂屋中央或两侧的正屋内,火塘上设三脚架以及灶膛,一年四季火不灭,意味着日子红红火火、家中香火不断。在侗族,火塘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被认为是祖先寄居的场所。侗族人民禁止一切脏物污染火塘,也不允许任何人从火塘中间跨过,认为火塘是家族的象征[6]。
(二)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文化的不同之处
1.平面布局的传统文化
从平面布局来看,桂北地区的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一般为三层,底层架空,用于饲养家畜、堆放工具,第三层阁楼则主要用来储藏。二层为主要的居住和日常活动的空间,且布局上具有独特之处,即依据使用的需求或功能,对房间的大小、空间的类型进行调整,使其功能空间可以灵活组合。桂北地区瑶族干栏民居的二层平面布局是以火塘为中心,呈横向排列,这也是其与侗族民居在布局上最大的不同。瑶族干栏民居在布局上更加接近前廊式,类型大致可分为一明两暗式和前堂后室式两种类型,其中,一明两暗式最为普遍,布局也最为自由,这主要与其所处的环境和气候相关。
侗族干栏式民居二层的平面布局虽然和瑶族一样,平面都是以火塘为中心,但呈纵向排列,形式较为多样,以近似方形的居多,也偶尔出现矩形的平面。且总体来看,其布局可分为前堂后室式、串联式、并联式以及半包围式四种。无论哪一种布局,一般都会设置宽廊这一功能空间,面积宽而大,分别与两边的火塘和卧室相连,是连接其他空间的中介。
2.民居的外部造型与装饰文化
竖向分析可知,桂北地区的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除了底层架空、顶层敞空的形式相同外,二者还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体现在屋顶、檐部、门窗、柱础等方面,此外,各部分的装饰文化也有不同。首先是屋顶,桂北瑶族民居的屋顶一般为歇山顶和悬山顶,部分地区还会采用井干式,但以歇山顶为主,屋顶挂青瓦,檐角处瓦片相叠翘起。而桂北侗族干栏民居的屋顶多采用悬山顶,或者悬山顶加披檐的方式,部分建筑也会采用歇山顶,线条呈流畅而飘逸的斜线或抛物线,屋面覆盖青瓦。
其次是檐部。桂北瑶族的干栏式民居,会将檐角上翻反翘,在屋顶的檐板上,用蓝绿色系的颜料绘制装饰性图案,例如龙凤图案等。另外,多层的民居中会再设置腰檐,一般位于二层顶面以上,与二楼出挑的枋连接。桂北侗族民居檐部多采用重檐的做法,重檐的构造方式一般为两种,一种是利用二楼顶面穿出的枋来支撑瓜柱,在上方再设挑檐枋和檐柱拉结,另外一种做法是将悬挑的丁廊柱与重檐的瓜柱合二为一,设挑檐枋[7]。装饰上,为了保护封檐板不被雨水冲刷,会在檐板处绘制云纹、花草纹、鱼纹等图案。
再次是门窗。作为民居的重要标志,既有分割内外空间的作用,同时还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形象,有实用与象征两个层次的功能。桂北瑶族人民十分注重大门(包括门扇、门槛石以及门格栅)的设计,装饰复杂的纹样,常见的图案有龙犬纹样等;窗的样式较门来说更为多样,装饰也更加精致。而桂北侗族民居的门面设计,没有过多修饰,木质面板反映出材质的朴实无华;窗户多采用镂空的样式,图案主要有菱花纹、亚字纹、冰裂纹、植物纹等,排列虽有变化,但以平直线组成的网格为主。
最后是柱础。桂北地区的瑶族和侗族的民居都是木质结构建筑,为了保护接触地面的木材不受腐蚀,人们往往会在柱子下面设置石头柱础,而两种民居的差别就在于图案设计上。瑶族民居的柱础细高秀挺,形式多样,有扁圆形、莲瓣形以及方形,图案主要为花纹和线条装饰;侗族民居柱础整体为扁圆体,或扁圆体和六棱柱结合,图案设计以动植物纹样为主。
3.民居结构的营造技艺
瑶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内部常见的结构主要为穿斗式。内部结构一般由柱、梁、椽、檩、枋等构成,然后建造的工匠按照位置和要求,将这些构件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分配布置,使其组成能够支撑整个建筑的框架。在具体营造的过程中,工匠会先依据房屋建造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选择长度适合的木材,进行立柱,并凿眼,再用穿枋从后檐柱将其从后至前连接起来,连成一榀构架;之后在阁楼或檐部的枋木上分别设置阶梯形的瓜柱,瓜柱之间分别用短枋木进行榫卯连接,在瓜柱之上再分别设置檩条,各檩条之间的距离相等,再将出檐和穿枋挑出,由此一面山墙完整构成;之后再用斗枋将一面面山墙穿连,构成整个结构。
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大多采用柱头承檩的穿斗式木构架,檩条直接由瓜柱和落地柱支撑,柱间利用穿枋形式,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基本结构类似于柱网布置,这也决定了结构营造需采取“整体建竖”的方式,即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结构形成整体结构形式。具体的做法:先要在每根长柱上、中、下位置开凿眼孔,然后用枋将柱穿连竖起,构成基本框架,柱子和枋连接的上方部分主要为顶面的位置,中间部分则用来铺设地板,柱子下端的地脚部分,有的地方会穿插木枋,预留做底层地板;之后再根据开间的需要,将三至五根开凿眼孔的柱用穿枋连成一排,为了柱与柱之间的稳定,再用斗枋把柱子连接起来,建筑框架结构完成[8]。屋面的做法也十分简单,受力体系主要靠密集的柱枋以及檩条,如柱与柱之间靠进深方向的枋用榫卯结构与之相连,上部瓜柱支撑檩条,屋架间用截面尺寸略小的枋进行拉结,从而形成稳定的空间结构体系[9]。
三、传承、保护与发展
桂北地区的干栏式民居,是一种非常具有特点的建筑文化形态,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这种建筑形式对气候和环境的适应调整,对现代建筑也具有借鉴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桂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在逐渐减少,在有些地区甚至已经消失。再加上干栏式民居的功能和舒适度等已远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且容易发生火灾,瑶族和侗族人民更加青睐于现代建筑。从瑶族和侗族传统聚落现存的民居建筑保留现状来看,干栏式民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刻不容缓。基于此,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干栏式建筑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又使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相关部门不仅要呼吁官方主体参与保护工作,还要号召社会各界人士,例如当地居民、师生、学者、古建筑爱好者等参与进来,大家共同努力。首先,做好具有历史价值的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调研工作,对那些最能体现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建筑进行保护。其次,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进行测绘、记录,以便以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收集、记录民居建造的口头技术经验。再次,适当发掘传统干栏式民居文化的潜在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性发展,例如建立民俗博物馆、文化体验中心等,在保证当地居民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进一步传播瑶族和侗族的干栏式建筑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其魅力。最后,在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或现代化改造的时候,切记不可肆意乱加改造,要适当保留其最具特色的文化,要牢记保护与发展并不冲突,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更新。
四、结语
桂北地区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瑶族和侗族两族人民为适应当地环境而发展出来的建筑形态,并在各自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干栏式民居文化。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两种民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建筑都有灰空间文化的体现、绿色生态的用材理念以及相同的火塘文化等。但又因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不同,兩种民居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民居的外部形态与装饰文化以及建筑结构营造技艺上。本文对桂北地区瑶族和侗族干栏式民居的分析比较,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4.
[2]石拓.中国南方干栏及其变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17.
[3]戴志中,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4.
[4]陈纲伦,颜利克.鄂西干栏民居空间形态研究[J].建筑学报,1999(9):46-50.
[5]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特色民居风格研究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161.
[6]崔丹丹,杨大禹.侗族与傣族干栏式民居比较分析[J].华中建筑,2010(5):145-147.
[7]蔡凌.湖南通道侗族住宅建筑技术研究[J].南方建筑,2004(3):47-49.
[8]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89.
[9]范俊芳,郑广.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的建造模式研究:以通道皇都侗寨为例[J].中外建筑,2008(12):68-71.
作者简介:
黄智孟,桂林旅游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与景观设计。
宋琳琳(通讯作者),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与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