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性设计应从诗的层面进行探索设计,诗者将对于生活的感叹作成诗,设计者将对于生活的感悟凝结成产品,二者在一定层面上具有相似性。对诗性设计的本原与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中外案例探索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诗性,分别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和现代建筑设计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不同内涵的诗性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以促进诗性设计与技术的结合,使诗性设计走得更加长远。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建筑;诗性设计
诗性设计中的诗是其内在核心。诗,又称诗歌,诗歌是诗人观察现实、感悟人生、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载体。《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亦可反映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其作为古代文艺的最高成就之一,教会了人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待问题,即“万物皆可为诗”的理念。正是通过对大自然的情感注入,人们的心理创痛才得以慰藉,感情才得以升华,心灵才得以净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提出了诗六义的理论,即风、雅、颂、赋、比、兴,诗性其实就是诗六义的特性。六义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古文体裁,正因其以赋、比、兴之艺术手法创造了风、雅、颂的艺术成果,并流传于后世[1]。从古至今,对于诗性的追求早已植根于人类文化史当中。而景观设计倾力打造城市中的自然,兼具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亦有诗性的存在。本文将结合景观设计案例探求诗性设计的本原、特征,以及科技引领下诗性设计的可能和未来。
一、探究诗性设计
(一)诗性设计的本原
探求诗性设计的本原,需要先了解诗性设计灵感来源于何处。在古希腊,哲学家开始思考世界本原的哲学问题。古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宣称万物的本原是“水”,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气”是万物本原,之后又出现赫拉克勒斯的“火”是万物本原、恩培多克勒的“四根(火、气、水和土)”说,以及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眼里,世界的本原都与大自然中的事物相关。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道家文化认为一切存在即为“道”,用“道”的概念说明宇宙的本原和规律;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理生万物”,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虽然这些古老的探求缺乏科学依据,但是从中能看出相同的一点即世界本原都来自客观现实。诗性设计的本原自然也来自现实生活,设计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也总是在外部环境下展开和进行。设计从自然当中吸取精华,取得真谛,自然界为设计提供最广泛、最全面的素材。从某种角度上说,设计行为所需要的材料、技术、信息都来自相应的环境,设计文化也需要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能诞生。有学者说过:“脱离了现实的艺术是虚伪的艺术。”诗性设计更是如此,设计师就像诗人一样,自然界的万物几乎都以它们的特性和内质不断地激发着设计师的灵感,促进诗性设计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合理性。
(二)诗性设计的核心
诗性设计的主体是人,不管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都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待设计,设计出来的产品是有温度的。设计师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自己的设计当中,使用者从设计中感受这份情感,再反馈给设计师,如此循环往复,其实都是以情动人,以情为寄。诗性设计的核心是情。一般的设计是为了传递信息,而诗性设计追求的是与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日本近代社会派小说家、散文家德富芦花曾说过:“人类在出生时,就是带着感情而来的。”情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感受最好的信号,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若是过于冰冷,甚至是漠视人的情感,人们会自觉抵制。诗性设计像诗一样散发出如涓流般的柔情,让人们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连接中,在诗性设计中体验人生百态。
(三)诗性设计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叙述了人生三种境界,其中最高境界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更是人们追求自我的极限。人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诗性设计追求的正是至真、至善、至美。国学家南怀瑾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这与设计中的真、善、美是相契合的。真、善、美本身代表着儒、释、道三家的精神,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彰显设计的价值,否则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2]。人的心理活动的三个方面,即知、情、意,与真、善、美也可一一对应,知对应真,情对应美,意对应善。王昌龄在《诗格》当中提到的“物境”“情境”“意境”也有相同的道理,“物境”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是指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以上种种,都能体现诗性设计最终追求的是精神境界,也是设计师们最想但最难实现的设计目标。设计师们将自己最珍贵的经验化繁为简,呈现在设计作品里,这些设计中蕴含的境界不仅仅是观者眼中所看到的那样。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结论:诗性设计的本原是现实生活,设计者以现实生活为参考,将物体形象与自我情感相结合,追求自我境界的创新。诗性设计的特征是自然化、情感化和人文化。
二、詩性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苏州园林
中国传统建筑中最能体现诗性的当属园林。陈从周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提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言论能够很清楚地看出诗与画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样的艺术境界。例如王维这样诗画兼长的文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他的《汉江临泛》:“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这一评价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王维融画入诗的特色。同时,王维根据自己的诗画修建了辋川别业,开辟了诗性意境美的园林设计风格。
自中国文人画的兴起,文人士大夫都乐于寄情于山水,他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创作诗画的经验应用到园林设计当中,可以说他们既是书画家也是造园家。例如,环秀山庄、网师园、怡园等园林的主人都是文人画家,或者是有文人画家直接参与设计。苏州园林也几乎都与画家相关,如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等书画家都有私家园林[4]。《紫芝园记》中记载,紫芝园为文征明布画,仇英藻绘。一方面,文人士大夫根据绘画经验来造园;另一方面,居住在园林里的文人士大夫又以园林为景入画。苏州园林运用框景、借景等手法,再加上山水树石与亭台楼阁的配合,每一处看上去都是一幅三维的立体画。园林里的每一处景色都能写书作画。
诗、画、园三者融会贯通,它们所追求的都是意境的营造,将情入景,情景交融,这种返璞归真、雅致清淡的气息长存在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二)流水别墅
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中提出了“诗意地栖居”的概念,在具有诗意的空间环境中,人以诗意的方式生活在大地上。对于建筑的诗性,建筑师应当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提供具有诗意的建筑空间,而是需要通过建筑空间设计,引导使用者发现并领悟诗意的生活方式[5]。20世纪美国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就对这样的观念做出了很好的诠释。莱特本人从小生活在威斯康星峡谷的自然环境之中,造就了他与生俱来的自然观,使得他对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充满了厌恶。在他之后的设计生涯中,赖特也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的影响,他的自然观与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不谋而合。1901年,赖特发表的文章《机器的艺术与工艺》当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机建筑”理论,在当时美国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当中,赖特的设计理念显得尤为珍贵。在莱特的设计中,自然占有很大的比重,他特别强调了建筑和自然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6]。因此,他的设计作品自然也是诗性设计的体现。1936年,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对他的“有机建筑”理论进行了完美的诠释。他将整个建筑物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整个建筑充满诗意。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和谐统一。流水别墅又被称为方山之宅,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隐居之所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建筑背靠悬崖,处于瀑布、栎树林、杜鹃花和山石之间,建筑的材质选用天然的岩石和粗犷的混凝土,悬空、硕大的阳台像是悬崖峭壁的延伸。流水别墅的内部空间将原有的自然元素保留下来作为装饰,如地面凸出的岩石、树林中伸向房间的枝叶等,大片透明的玻璃可以增加采光,也可以方便人们观赏周围的风景。流水是流水别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建筑的下方,溪流潺潺,永不停息,使整个建筑超越三维的空间走向四维的概念,就像唐寅在《流水诗》当中所描述的那样:“浅浅水,长悠悠,来无尽,去无休。”流水声又像天然的背景音乐,与整个空间相交融。一座独具匠心、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竖立在宾夕法尼亚的岩崖当中,缓缓地散发出它独特的诗性魅力。
(三)南京九间堂独乐园
南京九间堂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三山风景区,东接将军山风景区大门,南临佛城路,西靠盛唐艺术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朱育帆团队设计的南京九间堂独乐园,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處处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性元素,试图在当今打造一个隐逸的自然山水空间供人们居住。设计团队将场地设置成九大园林主题,每一个主题当中都能感受到古典园林中的移步异景、曲直幽静、诗情画意,但每个主题又别出心裁,各有特色。
南京九间堂住宅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引用了仇英的《独乐园图》的概念,但设计团队并不是对画稿进行完全再现,而是根据自身的设计理念和经验,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使场地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诗性。仇英的《独乐园图》是根据司马光的《独乐园记》进行绘制的,依次描绘了弄水轩、读书堂、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见山堂等景致。南京九间堂的会所庭院就是依据种竹斋到采药圃的轴线进行设计的。在此之中,人们能感受到古典园林中的欲扬先抑,道路两侧众多的竹林视觉上压缩着空间,到轴线的两端却会豁然开朗。轴线的南端建筑对应着司马光独乐园中的种竹斋,这座建筑从平面上看是规矩的长方形,但从建筑的立面上看会发现此建筑是由284根细柱支撑的,与周围的竹林相呼应,也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轴线的北端是以中国传统小型读书和修行场所为建筑原型改造的景观构筑物,现代的钢材结合传统的竹编手法,使空间内古今相融的韵味更加浓厚。
南京九间堂独乐园造景手法融合园林的曲直、虚实、动静等,将传统园林中的诗性生动展现出来,更为诗性设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结语
设计中的诗性是艺术性表现的基因,它是具有文本性的,关注人性的解放与控制[7]。而设计不能是纯艺术性的展品,不能忽视其功能,应该将设计与技术相结合。纵观现代设计史,设计师们一直讲究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现代设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味追求功能在设计中的必要性,忽视了产品当中艺术的成分。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设计师开始注重艺术和美观,但有些设计又不能很巧妙地将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只是浮于表面,不能深究。科学技术总是与设计共同发展的,要解决实用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赖科学技术。诗性设计不应仅有形式美感和美学标准,还应该讲究实用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加长远。著名的心理学家诺曼在他的著作《情感化设计》当中提到设计的三个层次,即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其中反思层设计为最高层次。反思层设计注重的是信息、文化以及产品或者产品效用的意义,需要考虑产品的合理化和智能化,这就是情感设计的最高层次,是一种有意识、有思想的设计。诗性设计本身又能将单调乏味的技术变得灵动自然,使用者能在使用产品的前中后期都有精神上的契合,而如果诗性设计想要在未来发展得更为长久,就需要与时代和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诗性设计。
参考文献:
[1]康嘉佳.诗性思维在当代国内博无感空间设计中的应用[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
[2]李颖锐,宁巍浅.浅析设计中的真善美[J].美与时代(中),2014(9):112-113.
[3]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J].扬州师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3):41-42.
[4]杨姝.浅谈吴门画派与苏州古典园林[J].辽宁丝绸,2019(4):26-27.
[5]翟辉,施杨宏燚.西部建筑的诗性智慧与野性思维[J].当代建筑,2020(8):31-33.
[6]孙小飞.自然之“道”:探析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8):13-14.
[7]苏丹.设计中的“诗意”和“技术”以坐具设计为例[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9(9):134-135.
作者简介:
马婧婧,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