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探索

2022-10-29 08:46:22张婉茹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山东省农产品绿色

张婉茹,张 鹏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业综合产出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是,“三高”式农业发展方式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使得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污染与人们对优质农产品和生态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农产品的供给与人们消费结构转变之间的矛盾等日益严重,因此,我国应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探寻农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围绕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绿色农业的意见》,对耕地数量与质量、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秸秆/畜禽/粪污的利用、森林覆盖率以及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要求。2017-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新形势下要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阐明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提出要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农业发展新局面。山东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自2018年以来,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出现下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业发展面临着经济和资源的双重压力,因此,提升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至关重要。

现有关于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生态治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等视角进行探讨,缺少以农业农村发展为视角的系统性分析,基于此,本文从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2010-202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界定绿色农业的内涵,分析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为促进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走深走实提供参考。

1 绿色农业的内涵界定

绿色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手段的创新,也是践行农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国内众多学者对绿色农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如马骏等[1]指出,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一种高质量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统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推动形成资源节约保育、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的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才津津等[2]认为绿色农业是结合生态平衡、循环发展与绿色生活等理念,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体系上形成的,能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环境与持续发展的新形态;张海南[3]认为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安全质量。

本文以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缓解与农业多功能开发为视角,提出发展绿色农业要以绿色发展观念培养、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利用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条件为制约因素确定农业产业推进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同时,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推广绿色化生产技术,建立农业生产绿色化监测体系,保护好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生产环境,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形成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农产品高质高量、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农民生活幸福的农业发展新局面。

2 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2.1 资源优势明显

山东省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山东省地形复杂,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等基本地形都有分布,其中平原占地面积最大,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55%[4],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山东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传统农耕资源丰富,耕地面积为757.2万hm2,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19 hm2,高于全国平均值。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中下游,境域内包括陆地和海域,海洋生态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样,拥有未利用地面积达到3.013×107hm2[5],有利于农业的开发。此外,山东省十分重视农业资金投入。因此,山东省在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为其绿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发展机遇。

2.2 绿色发展观念不断增强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部署,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发展规划,如《山东省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等,强调了山东省农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指出了山东省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具体要求,指明了当下及未来山东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发展方向。此外,山东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年底,山东省创建了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休闲农业示范点669个、农业精品园区45个,培育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农民52万人[6]。

2.3 农村发展动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山东省农业高速发展。2010-2020年间,山东省粮食总产出量、每亩地(1亩≈0.066 hm2)粮食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见表1)。山东省农村发展新动力进步显著,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年底,山东省累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6万家、家庭农场8.7万家,累计创建各类型休闲农业示范区669个,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总收入达到360.3亿元[6]。

表1 山东省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情况

2.4 绿色产品供给更加多样

近年来,山东省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积极提高“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产品)的产出数量和销售能力,推进优特农产品地区优势化建设。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2020年山东省“三品一标”产品数从5 786个增加到10 275个,增长了43.69%(如图1所示)[6]。根据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公布的资料,在2020年我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排名榜中,山东省上榜品牌有16个,仅次于陕西省的21个,其中“烟台苹果”的企业价值位居全国第一(如表2所示)[7]。

表2 我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山东省品牌排名

图1 山东省“三品一标”产品数

3 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1 水土资源面临危机

山东省属于缺水地区,截至2020年年底,山东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水资源总量的0.67%,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7.19%,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4.1 m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059.53 m3,位列第25名。同时,山东省引黄灌溉用水时缺少先进的机械设备,采用粗放的灌溉方式导致了大水漫灌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用水的使用效率。此外,山东省耕地质量差异较大,耕地质量1~6级均有分布,其中鲁中南、鲁东地区耕地质量为4~6级,土地肥力、土地生产率较低,土地产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8]。

3.2 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山东省农业生产污染较严重,通过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在治理农业生产污染方面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前期追求高产、高收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对化肥、农药的投入量过大,效果并不显著,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2010-2020年,化肥施用量从475万t下降至380.9万t,农药使用量从16万t下降至11.4万t,但是两者在此期间的年均值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2020年,山东省的化肥施用量居全国第二,农药使用量居全国第一[9]。2018年山东省农药投入量仍然位居全国第一,化肥投入量位居全国第二[10]。

3.3 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山东省部分农村分布于丘陵地带,因土地较为分散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小农户家庭经营模式;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由于农户和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信息混乱等问题,导致农产品供需不平衡、农业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不平衡等农业供给侧矛盾。例如,2017年,由于受到上年大蒜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刺激,全国大蒜之乡——山东省金乡县的农户纷纷扩大大蒜的种植面积,导致蒜薹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收购价格低至0.2元/kg,甚至出现大量农产品烂在地里的现象;此外,由于农户选中的蒜苗是杂交品,亩产仅200 kg~250 kg,相比于蒜薹主产区兰陵、苍山的亩产550 kg~600 kg,产量更低,极大地降低了蒜薹的经济效益[11]。

3.4 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农业科技发展能提高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耕地质量、节水灌溉效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病虫害防治效果、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等,本文用农业科技成果占科技成果总量的比重、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占科研经费总投入的比重、农业科研人员数占科研人员总量的比重来衡量山东省农业科技的发展情况。2010-2019年间,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总体变化不大,但2016-2018年出现较大波动;农业科研人员占比持续下降(如图2、图3所示)。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显呈下降趋势,需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图2 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占比分布

图3 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情况

4 山东省发展绿色农业的实现路径

4.1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其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作为约束条件,合理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在生态保护红线内,严守耕地数量,严禁城镇化和工业化活动导致耕地受损。其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提高农田节水灌溉效率;培育抗旱、节水农作物,将灌溉与施肥同时进行,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12]。其三,实施土壤保护与修复计划,根据耕地受污染程度的不同实施不同的种植修复计划,有序推进酸化地和盐渍地修复工程,采取严禁种植、替代种植等方法逐渐提高耕地地力;全面改善工业生产占用的耕地耕作层,对于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要及时采取严格管控措施,确保有效切断污染源,实现对耕地质量的保护。

4.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方面,要减少农药投入量、降低农药危害性,通过加大农药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化学农药的毒性和残留量,实施生物农药和替代农药研发行动;严格把控农药准入市场制度,禁止生产高危害农药;推广使用绿色农药技术,利用无人机、直升机等现代植保机械,科学使用农药。另一方面,要减少化肥投入量,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研发高效控释肥、生物化肥、替代化肥,从源头上减少化肥使用量;实施耕地情况监测行动,根据不同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最后,要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支持建立畜禽粪污处理企业,利用第三方企业对畜禽粪污集中区域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处理;严禁秸秆焚烧行为,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农膜回收试点行动、推广使用0.001 mm以下安全地膜,探索多类型安全生物可降解膜,积极防治农膜污染。

4.3 探索绿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其一,实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工程,使农户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其可持续发展动力;规范农民合作社运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托管项目支持力度,推出一批发展试点县。其二,开发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出一批乡村旅游景点线路,打造一批休闲美丽乡村、文旅特色小镇;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创业园,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从业人员[13]。其三,积极探索农业服务业,依托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支撑技术,加大各类组织开展绿色技术服务推广的力度。

4.4 提高绿色农业发展科技支撑

其一,培育农业科技支撑基地,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健全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机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壮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队伍,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涉农县全覆盖,形成“科研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其二,加大农业机械化科研推广力度,在农业机械装备优化、农机技术推广、规模经营推进、服务人员培育、智慧农机建设、科技人才培育、安全生产保障、农机化服务提升等8个方面有所进步。其三,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对资源环境方面的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和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8]。

4.5 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政策保障

一方面,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保障,包括对研发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塑料薄膜降解技术、农药生物化技术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的相关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有效防治各类农业污染。另一方面,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应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缺乏程度,制定不同的农业用水收费标准。同时,完善绿色消费补贴政策,加强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政策扶持,推行绿色农产品消费补贴政策,形成绿色消费氛围。

猜你喜欢
山东省农产品绿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山东省即墨市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