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局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整准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紧扣“世界旅游名城、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战略定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全力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升级版,开创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自2016 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以来,西双版纳州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度化、常态化、实体化、长效化,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田,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谋划推进新时代创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推动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努力做到有形、有感、有效。
一是系统谋划。立足地处边疆实际,西双版纳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新一轮创建工作列入州、县(市)两级“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要求、战略任务融入西双版纳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西双版纳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双版纳州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等20 余份文件,推动创建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二是科学定标。对标对表国家民委新制定的测评指标体系,及时修订完善创建测评指标,重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创建工作的评价标准,形成主线鲜明的测评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督察、政绩考核,加大民族工作在干部考核中的权重,为持续深化创建提供坚强保障。
三是准确把握。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广泛开展大讨论活动,开办专题培训班,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正确认识“四个与共”,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进一步厘清思想误区,准确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树牢“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强化担当、真抓实干,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提升的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
一是高站位推进。坚持把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国之大者”,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坚持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视频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精神作为“第一议题”“第一专题”。加强创建工作“人财物”保障,抽调人员成立工作专班和临时党支部,“十三五”以来全州共投入211.8 亿元用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二是聚合力创建。建立创建工作州、县(市)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执行州、县、乡、村、组“五级联创”机制,实现乡镇民族宗教干事配备全覆盖。成立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组建专家研究团队,创建活力进一步激发,创建合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完善创建工作推进机制,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组织召开州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创建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推进会,州级成立工作指挥部,建立州委“月调度”、指挥部“半月调度”机制,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等,确保创建有目标、有抓手、常态长效。
三是一体化选用。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纳入全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实施“雨林英才”工程,坚持在基层一线和重要岗位培养选拔“四个特别”的干部,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始终把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四大行动”为抓手,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一是开展思想引领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拓展“四史”教育内涵,统筹抓好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依托学习强国、云岭先锋、“党课开讲啦”等平台以及周总理视察热作所纪念碑、西双版纳党史馆等13 个州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34 个县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列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干部培训班、“万名党员进党校”必修内容,广泛开展一线教学、现场观摩、集中研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宣传教育,引领各族干部群众身在边疆、心向中央,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
西双版纳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利用景洪市区 4A 级景区,向州内外各族群众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二是开展中华文化视觉形象融入行动。聚合各方面资源,融汇多方面元素,发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矩阵,在主要街道、景区景点、车站机场、口岸港口、社区学校、示范创建点等场所,建成11 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街道、广场、公园)。利用大型广告牌、宣传栏、灯标灯箱、文化墙、出租车显示屏等,广泛设置政治性强、内核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开展分众化宣传教育行动。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学生重点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各族少年手拉手、“童心向党”“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籽籽心连心夏令营”等活动,扣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第一粒扣子”;针对干部职工重点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巡回宣讲等活动;针对市民重点开展“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创建工作主题曲《石榴籽籽心连心》广为传唱。开展“同心同行 共建共融——民族团结进步看西双版纳”媒体行活动,编印11 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系列丛书,改版升级民族团结进步小程序,设计推广创建主题标识,制作推出一批宣传片、短视频、微电影等。以基诺族等5 个“直过民族”聚居区、69 个边境村(社区)和学校为重点,实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程,建成省级以上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136 所。继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讲好“老州长”召存信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民族团结进步的“西双版纳故事”,广泛宣传革命烈士蔡晓东、柯占军、一级英模李敬忠等先进典型。
普法在田间,法制护团结
推进医疗保障,守护全民健康
四是开展“微细胞”行动。结合外宣推介,运用“三微一端”平台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启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举办中国印象“七彩西双版纳”国际青少年原生态艺术节、“两岸青年中老铁路体验营”“争做新时代好队员走进COP15”“走出大山,放飞梦想”等青少年交流活动,增进认同。拓展宣教广度深度,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楼院、家庭、施工班组延伸,推出具有孔雀、大象、雨林元素的陶器、油纸伞、民族服饰等一批文创产品,设计发放抽纸、水杯、台历、手提袋、扇子等“五小”宣传品6.5 万份,让共建共创走向四面八方、走进千家万户。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双版纳提出的“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殷殷嘱托,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促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一是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总结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州脱贫、5 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的经验做法,推广运用曼班三队“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河边村“小云助贫”等脱贫经验,得到党中央肯定。把培育产业、稳边富民作为乡村振兴治本之策,打造了“一村一品”示范村67个,农业企业2022 户,农业龙头企业124 户,建立专业合作社2640 个,形成290 个新型经营主体与1.7 万脱贫户的稳固利益联结机制。启动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创新开展美丽乡村大比武、万吨水泥进农村活动,形成勐海县打洛村等一批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示范村。
二是提升经济发展实力。紧扣“一城两区”定位,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力,“水陆空铁”国家级口岸增至6 个,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成为首批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文旅康养、普洱茶、天然橡胶、现代农业四个重点产业链条延伸拓展。西双版纳成为全球12 个最热旅游目的地之一;普洱茶产值、税收、中国驰名商标数全国第一,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兴一方文化、聚一方情感、美一方家园;天然橡胶面积、产量、单产全国第一;人均水果产量全省第一;制定傣药材标准114个;借助中老铁路开通契机,加快沿边开放开发,成功冠名第一列“西双版纳号”列车、第一架“西双版纳号”飞机,经济发展实现换档加速。
三是提升绿色生态质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雨林保护、雨林修复、雨林回归、林城融合、环境治理“五大行动”,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底色。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59 亿元/年,居全省第一,动植物种类分别占全国1/4 和1/6,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亚洲象成为COP15 会场的重要元素,“北上南归之旅”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也温暖了全世界,西双版纳应势成为“象往的地方”。
四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州迈入动车时代,城乡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每年75%以上财力用于民生,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社保制度城乡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在90%以上,人居环境、饮用水安全、“两污”设施覆盖率显著提升。“幸福在哪里,西双版纳告诉你”成为各族群众一致心声。
把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既坚持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形式,又与时俱进加以丰富和完善,突出抓好“三项计划”,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一是实施服务管理嵌入工程。借助“沪滇合作”平台,与上海松江等9 地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在就业帮扶、产业扶持、教学培训、医疗健康等领域,推进各民族跨区域双向流动。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举办“石榴红就业行动”暨沪滇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截至目前,累计实现30.5 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服务管理工作站,推行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关怀,切实解决各民族流动人口在就医、就学、司法等方面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定期排查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把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防止将一般性纠纷上升为民族问题。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15 万户市场主体、5 个园区积极招引各族各地群众入职,建设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以促进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员快速落户为重点,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州常住人口较2010 年增长14.8%,净流入人口居全省第二。
二是实施“文化润边”工程。在铁路沿线、边境一线继续深入开展“红旗飘飘”、国门党建工程,建设一批国门学校,实现讲习亭、大喇叭、大舞台、村史馆、演艺队在边境村组全覆盖,广泛实施“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主题活动,边境各族群众国家、国土、国民、国门、国防意识切实增强。先后组织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文艺晚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追梦的春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奋斗的岁月”、庆祝建党100 周年等大型主题文艺晚会30 余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文化志愿服务、业余文艺汇演等活动,每年受益群众百万余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注重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成州古籍保护中心、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和34 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等,傣族慢轮制陶、基诺大鼓舞等23 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省级名录,推出《让我听懂你的语言》《西双版纳的黎明》《跟着阿舅走》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既抓线上业务、又抓线上统筹推进,依托学习强国、云岭先锋、西双版纳发布等平台,大力拓展线上创建空间,推动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增量,2022 年“云过泼水节”当日创建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1 亿次。
2021 年 12 月 3 日中老铁路的正式开通,标志着西双版纳进入“水陆空铁”四轮驱动的立体交通时代
三是实施旅游带动工程。致力于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将创建融入旅游文化宣传、旅游产业链延伸,增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带动各族群众发展等社会功能。“坚持一个景区就是一个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的窗口,坚持一名导游就是一名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景区服务管理全过程各方面,提升旅游业从业者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以及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的水平。规划一批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旅游路线,为西双版纳文旅融合发展厚植爱国主义之根,注入民族团结进步之魂。搭载“一部手机游云南”APP,用好春节、泼水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向各族群众和全世界游客展示民族团结进步“西双版纳风采”。依托澜沧江·湄公河“一江连六国”优势,借助中老缅泰“四国九方”跨境旅游合作平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和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充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华民族形象,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853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8 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22年7 月,西双版纳州获评“中国最美绿色休闲旅游名城”和“中国最美康养度假旅游名城”荣誉称号,各民族人文和谐、相知相惜、命运与共的交往交流交融理念得到生动诠释。
四是实施示范引领工程。立足边境实际,统筹边疆党建长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强边固防工程、边境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景洪市景哈至勐龙段、勐海县打洛段、勐腊县勐捧至勐满段为重点,在全省率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示范带。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拓展为“十一进”,在全省率先成立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13 家景区构成的创建景区联盟,组建由学校、企业、医院等5 大领域64 家单位构成的跨行业创建联盟。以立法形式确定每年9 月为“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每5 年开展一次全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有5 个集体、7 名个人受到国务院、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有9 家单位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146 个示范点成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142 个示范点成为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形成“以点串线、连线成面”的创建格局。
坚守国家统一和安全这条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安全与发展,在“边疆”“民族”治理上重点发力,加快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一是法治保障有力。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用好自治州立法权,先后出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及14 个单行条例,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完善州、县、乡、村四级法律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和“法律八进”活动,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法治带头人”常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在全省首家实现州、县、乡、村四级法律服务站全覆盖,“全国法治县”实现县(市)全覆盖。
西双版纳州深入贯彻国家民委、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在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要求,通过建设好校园文化主阵地,搭建好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台子,创建工作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过程。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版画教学中
西双版纳州立足茶叶等绿色产业优势,积极探索直播带货等发展手段,打造培育电商产业的西双版纳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引擎,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融入国内大循环。图为西双版纳州各族群众在学习直播带货
西双版纳州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打造景洪“半小时经济圈”,常住人口 64 万余人的景洪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平台
二是强边固防严密。面对边境线长、隔离人数多、输入风险大的严峻形势,西双版纳深入实施“强基层党建、固千里边疆”工程,完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立“五长共治、十户联防”等邻里守望模式,全覆盖开展“五有五无”强边固防创建。各族群众自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守边有我 请党放心”的责任担当,日夜驻守在966.3 公里的边境线上,日均投入1.7 万人,构筑起疫情防控、边境管控的铜墙铁壁,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牢固。
三是构建维稳格局。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理民族宗教事务,正确区分民族宗教领域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构建大综治、大维稳工作格局。建立部门联动的监测、预警、处置工作机制,加强互联网涉民族宗教类话题的管理,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宗教因素的案事件,严厉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破坏,牢牢把握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主动权。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度从2017 年的88.04%上升到2021 年的96.0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四是自治赋能强基。建成县、乡、村(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4539 个网格共配备网格员4661 名,民族团结内容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实现全覆盖。在城市,建立“党支部+物业+业委会+网格单位+社区”五方共治模式,全面推进“楼长制”“街长制”“片长制”;在农村,出台《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五老”“老庚组”等作用,使民族团结理念浸入人心,普文镇、打洛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五是德治凝心铸魂。加强现代文明实践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既抓点又抓面,持续培育和选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典型,重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创文、创卫、创平安、创“双拥”深度融合,景洪市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省级卫生城市”实现县(市)全覆盖,勐海县、勐腊县成为第十届“全省双拥模范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周琼、“全国最美家庭”朱黎家庭、“中国好人”单西云、“全国最美公务员”玉喃溜等先进典型,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通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西双版纳州民族工作得到全面巩固、全面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更加巩固,祖国千里边疆呈现出一片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良好局面。
其中,综合经济实力的进步更为亮眼。十八大以来,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 年的248.57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676.15 亿元,年均增长9.1%;人均生产总值由21699 元增加到51812 元,翻了2.4 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242 元、17108 元,分别是2012 年的2.1 倍和2.5 倍,年均增长8.4%、10.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位列全省第3 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省最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互融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路子。
西双版纳州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保持创建热度、加大创建力度、挖掘创建深度,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西双版纳大地上处处绽放。
西双版纳州档案: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于1953 年1 月23 日成立,地处云南省最南端,国土面积1.9 万平方公里,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全州常住人口130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77.9%。
西双版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聚集区,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民族团结和睦。作为云南首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有着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深厚根基和浓厚氛围,在这片“理想而神奇的乐土”上,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典范。二是生态环境优良。这里素有“动植物王国”和“生物基因库”之称,森林覆盖率81.34%,是云南省最大的“碳库”,也是全国首批、云南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2021 年“中国十大环境舒适之城”评选中,西双版纳州登顶榜首。三是沿边优势突出。西双版纳历史上就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接壤老挝、缅甸,毗邻泰国、越南,边境线全长966.3 公里、占全省近四分之一。是全国唯一拥有“水陆空铁”国家级口岸的自治州。中老铁路通车后,从西双版纳出发向北3 小时到昆明,向南2.5 小时到老挝琅勃拉邦、4 小时可到万象,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前沿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