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笔者对新时代艺术的特征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石涛曰:“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艺。这个明白的道理,却很容易为形而上学思维所蒙蔽。形而上学思维倾向于将艺术视为孤立的、静止的现象,主张艺术具有超越时代的、一成不变的本质。但是,如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不难理解的。而且,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艺术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文艺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可能远远大于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作用。
也只有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角度来说,才能很好地兼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孤立地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有些矛盾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的是自身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他人的发展。不过,这里的矛盾只是建立在有限生存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是建立在饱、暖、安的层次上。一旦解决了有限生存的问题,进入无限发展的领域,也就是说在美、丽、乐的层次上,自身利益与他人发展就可以兼顾起来。美、丽、乐是无限的愿望,饱、暖、安是有限的需要。饱了不能更饱,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消失,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需要是有限的。但美了可以更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激发出更为强烈的愿望,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愿望是无限的。
从解决温饱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会相应地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让人类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经济基础的保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冷战思维,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今天的生产力达到的高度,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有限的生存需要。极端贫困不是生产力的问题,而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导致的分配不公的问题。落后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方面导致极端的贫困,另一方面导致极大的浪费。只有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出于上述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坚定不移地回到“人民”和“美好”的主题上来。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别是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之后,文艺完全回避了“人民”和“美好”这两个主题。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艺术品“拜物教”,在利益和畸趣的驱使下,不可避免地让文艺走上猎奇和庸俗之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需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人民”和“美好”,让文艺回到正道。体现守正创新的文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人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