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颖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 610041)
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近年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川视察时提出的“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等相关要求,积极转变营城思路,将保护“山水田林湖城”生命共同体作为首要前提,并通过塑造“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生产生活生态”相统筹的公园城市发展空间、“巴适安逸和美”为特征的公园城市社区场景[1],持续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2]。
本文在系统梳理公园城市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将提升“以人为本”综合服务功能作为生态营城的总体价值取向[3],并以具有典型丘陵特征的简阳市为例,紧密围绕人民需求与生态文明的关键结合点,在识别保护其丘水特色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其生态营城思路,促进生态价值全方位转化,以期达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目的。
从2018年2月首提“公园城市”到2020年1月“支持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实践,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公园城市吸收了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相关理念的思想精华,其“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4~6]。
2020年10月,《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发布,其聚焦“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总体目标,围绕“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五大维度,构建公园城市目标指标体系,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度量标尺[7]。
1.1.1 和谐共生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以生物视角营建自然生境,关注自然生境与对人类健康生存与永续发展的意义,将“山水田林湖城”视为生命共同体,保护城市生态空间与生态功能,锚固城市安全格局,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1.2 品质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促进城市融合,形成拥绿亲水、规模适度、精明营城的全域公园新空间,并通过绿道融入体育、文化、休闲、消费等复合场景,引领公园城市生活场景,倡导简约健康新生活,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
1.1.3 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资源直接价值资产化、生态资源间接价值持续增值,推行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创建“公园+”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1.1.4 文化传扬
坚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传承保护并创新发展当地文化,加强地域文化美学表达,充分彰显公园城市人文魅力,强化文化驱动发展,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市民文化修养,发展现代文创产业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1.1.5 现代治理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至社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和新机制,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打造共建共享新格局,构建和谐公平、与时俱进的公园城市治理新范式。
生态营城是公园城市理念下将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即是运用“公园+”的思路,将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空间作为根本,利用其外溢效应,通过生态价值向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的全方位转化[3],实现城市宜居度、人口吸引力、产业竞争力、创新集聚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8]。
1.2.1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营造高品质生态空间
在充分尊重自然肌理的基础上,维育原有生态系统,并结合建设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打造不同规模、尺度、功能的高品质生态空间,构筑城市生物生境网络,将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活系统相融合,营造和谐共生的自然生境、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绿满全城的公园绿境。
1.2.2 运用“公园+”,推动“空间建造”转向“场景营造”
生态营城的重点在于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结构融合,即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肌理的融合;二是形态融合,即生态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景观融合;三是功能融合,即生态空间与城市功能相适应,能满足城市活动的需求;四是价值融合,即生态空间对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健康、城市形态、城市竞争力、城市吸引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8]。因此,应围绕人的需求,将公园形态贯穿到城市空间始终,从使用者的角度全面营建城市体验场景、消费场景、休闲场景,引领形成开放舒适的社区生活、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富含活力的工作场所、丰富多元的游憩体验。
简阳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泉山东麓、沱江中游,因其地理位置自古即被誉为“蜀都东大门”。简阳市平均海拔400~58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丘陵地形为主,丘陵地形占全市总面积达88%,属川中丘陵区。沱江自北向南流经全境,将境内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部丘陵以中丘中谷、深丘中谷为主,兼有浅丘宽谷;西部丘陵以浅丘宽谷为主,兼有部分缓丘河坝和中丘中谷。
作为典型的丘陵城市,简阳市拥有构建大美公园城市的基底形态,其“浅丘连绵、江河两宽”的山水形胜有别于“沃野平原、水网阡陌”的成都平原,具备率先探索丘陵地区生态营城、建设山水公园城市思路的条件。因此,简阳市应依托独特的丘水资源优势,营造优美城市生态、塑造公园城市形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将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以可持续发展、人本关怀为共识,继承并创新城市文明,体现人民美好生活价值归依,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立体山水公园城市典范。
简阳市所在区域拥有“一山侧立、云纹丘谷”的独特地形地貌,孕育了“枝状水脉汇聚于沱绛流域”的水脉秩序,丘水资源独具特色(见图1)。因此,应构筑自然有机生长的丘城格局,充分利用丘水特色资源,实现从“城市中的公园”向“公园中的城市”的转变。
图1 龙泉山东侧区域地形地貌示意图Fig.1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of Longquan Mountain east region
丘水资源的良好组合关系既是丘陵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也是塑造自然景观的核心要素;但若做到丘水资源应保尽保,将进一步加剧丘陵地区城市出地率低、城市空间破碎等问题。因此,应着眼于丘水资源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平衡,基于安全为本、生态为底、景观为要的导向,识别最有价值和特色的丘水资源。
对于丘体,在对其生态特征、植被特征等自然要素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丘陵地区的感知特征,从多个维度进行识别,以呈现“一目知丘”的形象。一是丘陵俯瞰感知区域识别,根据视距,确定丘顶俯瞰视角下的可视范围,并将可视范围内高差大于50m的丘体纳入易感知丘体范围;二是轴线车行感知区域识别,考虑建设视线遮挡等因素,选择主要道路两侧约300m范围的第一层街坊作为研究范围,以道路标高为基准,结合地形高程,充分考虑不同视线夹角、不同坡度条件下所感知的丘陵形态起伏度,确定易感知丘体范围;三是步行感知区域识别,按照丘林交错、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原则,结合植被地形关系特征识别,将具有一定连绵度的丘体作为生态价值突出的丘陵区域。
对于水体,结合简阳城区地形特征,运用InfoWorks水文模拟软件,模拟百年一遇强降雨下的积雨风险,利用GIS流域汇水分析,确定汇水廊道,从而识别简阳城区内重要的溪河冲沟。
生态资源本身的规模大小、品质优劣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外溢程度,因此,高品质的生态资源是生态营城的关键前提。结合丘陵地区生态资源的特点,着重从优管控、强修复、成网络等三个方面提升特色丘水资源的品质,将特色丘水资源打造成为具有公园形态的高品质生态空间。
2.2.1 优管控
通过划定丘水管控线,构筑蓝绿生态底图。对于丘体,着重保护现状丘体的完整性,将城市周边相对高差大于50m且有一定连绵度的丘体划定为丘体保护控制线,并严控与生态维育、景观改造无关的其他开发建设活动;对于水体,则给合河流等级及现状情况,相应划定不同宽度的滨水生态廊道,生态廊道内原则上禁止除水利工程、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公共设施以外的建设行为,并不得影响河道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见图2)。
2.2.2 强修复
通过实施生态要素与功能的修复、增绿筑景等方面的措施,对丘陵地区独有的丘水生态系统进行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一是强化水生态功能,遵循既有水文条件,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增强区域调蓄能力,并逐步封闭流域内排污口,加强上游污染源治理,发挥生态涵养、水质净化、景观休闲、水量调蓄、抗洪排涝等功能;二是对原生植被进行保护与修复,结合现状林地分布,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乔灌草相结合,适度“补植
图2 简阳城区丘水管控线示意图Fig.2 Jianyang city hill water control line diagram
补造”,提升林地品质、丰富季相变化。
2.2.3 成网络
现有高品质的丘水资源分布较为分散,无法保障景观的连续性与资源的整体性。因此,应进一步结合自身水网与丘陵地形特征,结合冲沟、谷地等微地形,构建以条形绿地为主体的公园网络,串联城市组团与丘水资源,构建“六山环链、溪河润城”的特色生态网络,奠定丘环水绕城市格局的绿色基底(见图3)。
图片来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简阳市建设总体规划》图3 “六山环链、溪河润城”特色生态网络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network of “Six mountains ring chain and Streams running City”
以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城园融合发展为理念,通过打破城市与公园边界,强化城市与公园关系处理,将公园化的生态空间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破除二元对立格局,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丘城形态。
2.3.1 打破边界
打破城市与丘水的边界,以更加柔性的方式实现城市建设用地与以丘水为主体的公园的融合,打造丘城相依、城水相映的无边界公园城市。一是充分利用连绵浅丘,以“丘顶林、丘上居、丘下路、丘谷园”的布局模式,强化丘体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见图4);二是优化滨水路网体系,将紧邻河流水体的机动车道后移,把第一层空间留给慢行,在第二层、第三层分别布局生活性主干路、交通性主干路,提升亲水体验。
图4 丘体与城市有机结合布局模式图Fig.4 The layout pattern of hill body and city organically combined
2.3.2 强化感知
通过处理丘水与城市的高低、远近等空间关系,形成“依丘成组、临水透面”的土地利用方式,强化丘水体系的视觉感知,提高丘水要素获得感。一是识别一般丘体和重要丘体,按照一般丘体随坡就势、重要丘体显丘露坡的总体原则,针对建筑、景观和地形提出6类空间利用模式,展现丘陵城市特点,建设观赏性好、体验性佳、生态效益优的立体公园城市(见下表);二是控制滨水开敞空间,禁止一面墙式的滨水布局方式,临江区域运用“两岸对景、你进我退、你高我低”的建设手法,并结合水形特点,采用放射性、垂直型和环湖型3类绿带布局模式,强化滨水绿带向城市组团内部渗透,实现阔江现城、城水互动(见图5)。
表1 丘城空间利用模式一览表Tab.1 A list of spatial use patterns in hilly city
续表1
图5 城水绿带布局模式示意图Fig.5 City water green belt layout pattern
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围绕人的需求,强化特色丘水资源与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等的结合,形成“公园+”的空间布局,营造集成新业态新场景的丘水活力界面,丰富人的体验。
一方面,以“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充分利用丘水资源,将其打造为特色化的绿色空间节点,并以绿道为脉络进行串联,形成“公园+”的游憩体验与生活感知。例如,结合沱江水位多变的特性,塑造可淹没的滩涂区域,营造富有变化的滨水景观,丰富人的亲水体验;借助连绵山丘打造多处脊线花园,通过架空廊道,生态慢道、天桥和观景平台等手法最大限度保留自然生态景观风貌,并满足市民休闲运动、亲近自然和科普探幽的多样需求。
另一方面,梳理丘水资源周边空间资源,结合城市更新、新区建设等,推动丘水资源周边用地适度混合,将主题游乐、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等多元化的现代服务功能引入关键绿色空间,激发生态活力,提供“公园+”的公共服务、工作场所、消费场景。以简阳市生态之心为例,考虑核心丘水生态要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将葫芦坝坝区和龙王山山体连绵地带纳入其中,围绕生态之心营建山地科技探游、文体休闲、文博展览等多类型场景,与生态之心无缝衔接,并服务于城市组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商业商务、公共服务功能,从而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见图6)。
图6 生态之心功能布局示意图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ecological heart function layout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涉及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五大方面内涵,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生态营城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将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空间作为根本,并利用其外溢效应实现城市宜居度、人口吸引力、产业竞争力、创新集聚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是公园城市理念下体现生态价值全方位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具有典型丘陵特征的简阳市为例,将其有别于平原地区的独特山水形成作为构建大美公园城市的基底形态及探索生态营城思路的基础条件,紧密围绕人民需求与生态文明的关键结合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丘陵地区生态营城思路进行探索,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3.1 适景识别,保护特色丘水资源。着眼于丘水资源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平衡,基于安全为本、生态为底、景观为要的导向,识别最有价值和特色的丘水资源。
3.2 合理打造,提升特色丘水品质。结合丘陵地区生态资源的特点,通过划定丘水管控线、实施生态修复、构建公园网络,将特色丘水资源打造成为具有公园形态的高品质生态空间。
3.3 城园融合,营造特色丘城形态。通过打破城市与公园边界,将公园化的生态空间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破除二元对立格局,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丘城形态。
3.4 趣味营城,彰显特色丘城生活。围绕人的需求,将特色丘水资源打造为满足人群多样活动需求的绿色空间节点,并强化其与新业态、新场景的结合,形成“公园+”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