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资源错配的测算、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10-28 08:41雷绍海秦佳虹王成军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要素资本

雷绍海,秦佳虹,王成军

(1.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杭州 311300;2.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3.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杭州 311300;4.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上海 200433)

0 引言

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需要处理好生产要素配置与区域产业优势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区域发展优势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对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前者是对经济发展人民福祉的要求,后者是对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的要求。而生产要素错配,配置效率低下正是“不均衡,不充分”的体现,农业是我国最根本最广阔的产业,实现农业的升级转型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资源错配是相对于经济学中的“有效配置”而言的,由于存在要素市场不完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障碍使得中国农业生产的要素配置并不能达到新古典经济学中“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状态[1-3],农业生产要素在部门和地区间普遍存在资源错配现象[4,5]。农业资本错配主要体现在农业投资主体主要通过建设农业产业以及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方式进行农业投资,但存在农业投资产业与地区比较优势不匹配,不同地区间的农业投资策略和目标与当地农业发展相悖以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需结构错配。劳动力错配主要体现部门和区域间的错配,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大约为1.9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比重的23.97%;而农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约为7.1%,农业劳动力配置过多带来的产出占比却比较小,劳动力要素在城乡区域间的错配导致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生产效率损失[6];劳动力流动存在障碍是导致其在城乡区域间错配的直接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以户籍制度和劳动力用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分割、所有制结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劳动力在流动中无法享有公平的社会公共福利[7]。农业土地错配体现为在现有制度下农村土地按照家庭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而忽略了农户生产率水平的差异,进而造成土地要素在不同农户间的错配[8],另外随着农村人口的外出迁移使得农村地区出现土地撂荒、宅基地闲置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人口迁入的大城市建设用地等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农村和城市的土地供需不匹配造成了土地资源在地区间的错配[9]。因此,如何有效消除农业资源错配,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对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农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目标具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资源错配研究展开了丰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探究农业资源错配对经济效率[10,11]和产出损失[12]的影响。一方面是从农业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单一或者多种生产要素错配[13]来分析不同要素的错配特征及其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从单种要素错配分析来看,相关学者分析了扭曲政策和土地制度所造成土地要素错配对农户的择业选择和农业生产率的影响[14]。从多种要素错配分析来看,朱喜等基于土地要素投入不变的假设,分析了农户面临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扭曲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若能有效消除劳动和资本的配置扭曲,农户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增长20%以上[15]。另外,考虑到土地要素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已有研究进一步将土地要素纳入到生产核算框架中,分析了农业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跨部门扭曲和内部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TFP的影响[16]。还有学者构建了包含要素错配的农业产出损失分析框架,研究了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错配的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业要素错配所造成的农业产出损失。另一方面是从农业生产部门内不同生产主体间[17]以及不同部门、城乡间和地区间[18]等视角出发,分析了生产要素错配对整体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从农业生产部门内部分析来看,已有学者考虑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异质性,探究了不同农业生产主体间土地资源错配对农业部门加总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认为土地要素若能够有效配置会进一步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程度,农业生产效率会有较大的提升。从不同生产部门和区域分析来看,袁志刚等分析了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劳动力资源错配所带来的农业TFP损失,认为部门工资差异是劳动力错配对TFP产生负效应的主要来源。王颂吉等从城乡二元经济视角出发,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要素市场壁垒是造成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错配的主要原因,进而会影响到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19]。

现有的文献为进一步研究农业资源错配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现有研究在进行农业要素错配分析时少有将土地要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中,究其原因是土地不具备跨区域流动性。但从地区间土地使用视角看,在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源的配置使用和空间规划是至关重要的[20],包括土地流转的重新配置对地区间和部门内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效率都有较大的影响[21],侧面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农业用地的投入量和使用量,研究通过土地错配指数来表示不同地区的土地要素投入相对于帕累托最优配置状态下的偏离程度。第二,现有的研究分析了农业资源错配会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但没有进行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三,忽略了空间因素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没有从时空角度对农业资源错配的演变特征展开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将土地要素纳入到农业资源错配的测算框架中,测算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农业资本错配指数、劳动力错配指数和土地错配指数,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实证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效应。为改善中国农业资源错配的现状和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1 研究方法

1.1.1 农业资源错配指数的测算

该文参照已有资源错配的研究[22,23]来构建农业资源错配的测算框架,求解出农业资本错配指数、劳动力错配指数和土地错配指数。首先将明确以下几个假设。

第一,假设在整个经济中有i个地区并且在时期t所有农户的生产函数相同,将该地区的加总生产函数设定为C-D函数的形式,生产函数具体形式为:

对式(1)取对数可以得计量模型为:

式(1)(2)中,Yit表示的是地区i在时期t的农业总产出,Ait表示的该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Kit表示各地区投入的农业资本,Lit表示各地区投入的农业劳动力,Mit表示各地区投入的农用土地;αik、αil、αim分别表示农业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边际产出弹性,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有αik+αil+αim=1,εit为随机误差项。

第二,假设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每个地区的农户都是价格接受者,此时地区i在时期t的农产品价格为Pit。

第三,整个经济体在t时期的要素供给是外生给定的,即。

第四,由于要素市场不完善,现有研究通过“要素价格税”来表示农业资源错配呈现出来的要素扭曲,假设地区i所面临的资本“扭曲”税为τik,劳动力“扭曲”税为τil,土地“扭曲”税为τil,则地区i在时期t面临的资本、劳动和土地等要素的扭曲价格分别为(1+τik)Pik,(1+τil)Pil,(1+τim)Pim,其中Pik,Pil,Pim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要素价格。

为了让各地达到竞争均衡状态,构建地区i在时期t的利润函数为:

根据利润最大化目标,可得最优的一阶条件为:

为了方便进行实证分析,该文将相对扭曲系数转换为农业资源错配指数,具体转换公式为:

第一,资本投入用各省农业资本存量表示,单位为亿元。参考李谷成[24]农业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采用永续盘存法(PLA)来测算各省份的农业资本存量。具体测算公式:Kit表示地区i当期的农业资本存量,Kit-1表示地区i上一期的农业资本存量;Iit表示当期固定资本投资额,该文采用农林牧渔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额来表示。Pit表示农业投资价格指数,该文采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代理农业投资价格指数;δt为资本折旧率,取值为5.42%。基年的农业资本存量采用该年农林牧渔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额除以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几何平均增长率和折旧率之和得到的商表示为:

第二,劳动力投入采用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来表示,单位为万人。

第三,土地投入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来表示,单位为千hm2。

第四,农业总产出采用农林牧渔生产总值表示,单位为亿元,该文采用GDP平减指数为2000年不变价格,来确保农业生产总值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

1.1.2 空间自相关检验

基于共同顶点或边界的相邻规则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来测算各地区农业资源错配指数的空间关联性,公式为:

1.2 数据说明

该文采用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和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过多而剔除在外。各地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财政涉农支出,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等指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官方年鉴;2000—2013年农业进出口贸易额数据来自于《中国农业年鉴》,2014—201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12月)》;农村信用社年贷款余额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

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系统性比较强,需要长时间坚持检测林业的发展情况,发现林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等问题要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保护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尽量少的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应用林业技术对生态林业体系实现监测和管理,能够更好地预防,促进了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减少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甚至生态带的破坏以及威胁,就应该对监测预警机制进行构建和健全,形成检疫御灾的科学系统,设立多元一体的防灾控灾体系。地方领导要重视对林业建设的经营和问题防治,实现对社会的更好服务。政府的考核评价指标中,也应该将对林业生物危害的防治能力纳入,以此来降低地区内的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2 农业资源错配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1 农业资本错配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根据测算出来的农业资源错配指数,该文运用ArcGIS软件对2000年、2006年、2012年和2019年的农业资本错配指数、劳动力错配指数以及土地错配指数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中国农业资源错配的空间分布图。图1展示的是主要年份农业资本错配的空间特征分布图,从农业资本错配的整体情况来看,东南地区和中部地区由重度正向错配逐步转变为轻度正向错配,表明一直以来在东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农业资本配置不足,但农业资本的错配程度在不断的缓解。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由重度负向错配逐渐转变为轻度负向错配,即农业资本配置过剩,但资本错配的程度在逐步改善。从图1中可以看出,新疆和黑龙江地区农业资本由负向错配转向正向错配,农业资本由配置过剩转变为配置不足。另外河南,山东,安徽,江西,湖南等农业大省的农业资本错配指数在下降,农业资本配置不足在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省的农业资本一直以来都呈现出严重的正向错配,即农业资本配置不足,同时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市的农业资本错配程度呈现出正向加剧的趋势,表明这些地区农业资本配置不足,这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区位战略与定位相关,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正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更多的是对第二三产业的投资,农业资本的投资相对而言是配置不足的。

图1 2000年、2006年、2012年和2019年中国农业资本错配空间分布特征

2.2 农业劳动力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如图2所示,农业劳动力的配置在整体呈现出在西南地区配置过剩而在东部沿海以及东北地区配置不足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10年呈现错配加剧,而2010—2019年展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具体来看,东北地区农业劳动力配置不足在逐步改善,而东部沿海的地区的劳动力配置不足程度在加剧,这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心往南迁移是相关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农民寻求能够获得更高收益的非农工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逐步在减少呈现出配置不足的特征。而东北和西北等地区更多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前往大城市务工,从而农业劳动力也出现配置不足的现象。而对于西南和部分西北地区的农业农业劳动力配置过剩是与经济发展和区域位置相关的,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程度和生产率水平较低,大部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没有机会从事其他工作而只能务农,使得农业劳动力配置过多生产效率低下。新疆地区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农业劳动力配置过度,该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图2 2000年、2006年、2012年和2019年中国农业劳动力错配空间分布特征

2.3 农业土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如图3所示,农业土地的配置在整体上呈现出东南部沿海地区配置不足而东北和西部地区配置过剩的空间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土地配置不足保持轻度加剧的趋势,但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土地配置过剩在不断改善。具体来看,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土地错配指数一直都比较高,表明该地区农业土地一直处于配置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更多的是二三产业集聚的地区,更多的农业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指标,农业土地的配置相对而言是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土地错配在正向加剧,即中西部地区逐渐呈现出农业土地配置不足的特征,随着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在不断进行新城建设将部分农业土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指标,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土地错配呈现出正向加剧的特征。而对于东北和西北等传统农业大省地区,农业土地配置是充裕的,并且一直都处于土地配置充裕的状态,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3 2000年、2006年、2012年和2019年中国农业土地错配空间分布特征

2.4 农业资源错配的空间关联特征

根据全局Moran′s I公式,该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为空间单元,分别以农业资本错配指数、农业劳动力错配指数和农业土地错配指数为观测值,采用邻近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分别测算了2000—2018年中主要年份的全局莫兰指数值。结果如表1所示,农业资源错配的莫兰指数表示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空间关联程度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相邻地区的农业资源错配指数相关程度变大,可能是资本和劳动力以及土地流转等要素流动和重新整合加强了地区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而地区间资源错配的程度在逐渐改善。

3 农业资源错配影响因素分析

3.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25-27]可知,农业资源错配时空差异受到农业资源禀赋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基于此,该文从农业经营规模[28]、农业种植结构、财政涉农支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9]、农村金融发展水平[30]、农业贸易开放程度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来探究各种因素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及科学性,采用人均播种面积表示农业经营规模水平(SCALE),探究不同经营规模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表示农业种植结构(STRU),主要是考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否符合各地区比较优势以及其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财政涉农支出(GOVF)来考察政府干预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采用地区人均GDP的对数值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LNGDP),探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农业涉农贷款占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RFDL)[31,32],探究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农业进出口总值占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农业贸易开放程度(TRADE)考察农业贸易开放程度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各地区城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城镇化水平(URB),探究城镇化发展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具体变量指标如表2所示。

表1 2000—2018年主要年份中国农业资源错配指数Moran's I统计

表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依据前文空间统计的莫兰指数检验已证实中国农业资源错配存在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因此必要将空间效应作为影响因子纳入到模型中,构建空间计量模型[30]来估计农业资源错配的空间效应。

空间滞后模型(SLM)表达式为:

空间误差模型(SEM)表达式为:

空间杜宾模型(SDM)表达式为:

式(1)至(3)中,W为n*n阶空间权重矩阵,Yit表示农业资源错配指数绝对值的向量组合,Yit=[|CAMISit|,|LAMISit|,|LDMISit|];ρ表示的是相邻地区的观测值Y对当地观测值Y的影响效应,λ表示的是邻接地区中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当地观测值的影响程度,δ表示的是相邻地区的因变量观测值X对当地观测值Y的影响效应;bit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参数,Xvit表示影响因素变量的值,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μit表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3.2 模型估计结果

表3展示了各种影响因素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资本错配指数、劳动力错配指数的空间滞后项都在1%水平下显著,但土地错配指数是在10%水平下显著,即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对其有显著的影响。农业资本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结果中显示农业种植结构(STRU)、区域经济发展水平(LNGDP)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RFDL)对农业资本错配(CAMIS)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财政涉农支出增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改善农业资本的错配。这表明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宏观调控以及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匹配各地区的农业资金需求,完善资本的配置和流通,提高农业资本的利用效率。随着国家进行土地流转和农村改革,部分农户和农业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能够有效地降低经济成本和交易成本,结果表明形成规模化经营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业资本错配。

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经营规模(SCALE)、农业种植结构(STRU)、区域经济发展水平(LNGDP)、农业贸易开放强度(TRADE)和城镇化发展水平(URB)都对农业劳动力错配(LAMIS)有显著影响。其中农业经营规模对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会加剧地区间的农业劳动力错配,当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时,农村中对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需求会降低,部分剩余劳动力在农村没有工作和收入就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浪费,农民工外出的经济成本较高以及在城市中没有较好的社会福利保障,而大城市由于产业完善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更高,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合适的岗位上进行有效配置,这使得农业劳动力在区域间和部门间存在空间错配现象。农业种植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贸易开放强度对农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能够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地区专业化分工生产,释放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潜力。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和农业贸易开放在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上具有相似的体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外开放和贸易联系程度越高,越是能够促进要素流通和资源整合,同时存在经济外部性和学习效应,更能够形成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能够改善地区间农业劳动力错配。

农业土地错配的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经营规模(SCALE)、农业种植结构(STRU)和农业贸易开放程度(TRADE)对土地错配(LDMIS)有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和农业种植结构升级都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地资源错配。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具备流动性的生产要素,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能够使得农业生产率水平更高的农户获得土地形成规模经营,改善农户间的土地错配程度。升级农业种植结构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种植品类与地区优势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农业贸易开放能够通过与他国的贸易联系形成区位和产业优势来促进生产力的整合,进而会提高劳动力流动和土地流转重新配置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资源错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因地制宜升级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地区农业产业形成规模化经营,保障农户的经营收益和降低经营成本。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水平存在差异,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体系,缓解农业资源错配的现状。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健全要素市场化体系加强要素的流通和重新配置,对内要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外要加强贸易联系和技术交流,不断提升中国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以市场微观机制为导向,同时也要应用好政府有形之手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总指挥棒。另外要建设好农业农村的金融基础服务设施,提高金融服务体验,改善农业资本资本错配,让农业资本能够更好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出作用。

4.2 结论

该文借鉴资源错配理论构建农业资源错配指数的测算框架,选取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经济数据为分析样本,运用ArcGIS软件分析农业资源错配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业资源错配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的空间效应,得到以下结论。

农业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出不同的演变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农业资本错配在东南地区和中部地区由重度正向错配逐步转变为轻度正向错配,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由重度负向错配逐渐转变为轻度负向错配,但都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农业劳动力的配置在整体呈现出在西南地区配置过剩而在东部沿海以及东北地区配置不足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土地的配置在整体上呈现出东南部沿海地区配置不足而东北和西部地区配置过剩的空间格局。从实证结果来看,农业经营规模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农业种植结构升级能够有效的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在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时需注重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并根据区域禀赋条件完善升级农业种植结构。政府财政涉农支出的增加和宏观调控能够有效改善农业资本错配,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改善农业资本错配的一种有效方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要素整合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另外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改善劳动力错配,但对农业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的影响不显著。

猜你喜欢
劳动力要素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