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幼儿园 蒋耀琴
早期阅读活动作为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实施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仅仅关注量的积累,而忽视对质的追求。我园的绘本精读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如何提升阅读活动质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绘本是开展阅读活动的载体,精选优质绘本旨在为开展绘本精读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绘本作者用图文并茂的“语言”赋予了绘本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而当教师将绘本作为课程资源时,教师还需从教育者的视角对其进行意义的再赋予和价值的再创造。因此,在精读绘本的选择上,我们除了保证内容的“真善美”,还特别重视挖掘绘本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延展空间。
内涵是绘本的灵魂,绘本的内涵首先是创作者赋予的。优质的绘本所“言”内涵丰富而深刻,能从不同视角带给读者启发。
绘本《阿诗有块大花布》是一个关于付出和收获的故事,灰喜鹊用心爱的大花布制作各种礼物送给不同的动物,最后收获了友情。作者借助生动的画面,将“当给予别人时,也会收到别人的回赠”这一道理具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深刻内涵对于正处在人际交往智能发展关键期的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帮助幼儿从了解阿诗到认识自己,从感受阿诗“给予朋友关爱”到发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还让幼儿在阿诗“付出与收获”的经历中树立与人为善的信念,获得与同伴交往的有益经验。绘本《我是花木兰》同样具有深刻的内涵。作者巧妙地塑造了两个花木兰形象,一个是北朝民歌中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一个是人送外号“花木兰”的现代小女孩。作者通过描绘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情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歌颂女英雄。两个花木兰在画面中时而相遇,时而隔着历史长河对话,暗示着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就是自己成长的镜子,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绘本的深刻内涵就是体现在花木兰身上的勇敢、坚强、善良、自信等品质。
当然,对于幼儿而言,用于精读的绘本的内涵并非越深刻越好,那些超出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绘本是不适宜的。
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绘本蕴含各种信息,向幼儿呈现了一个个新奇的世界。在绘本精读活动中,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来思考这些信息是否具有意义延展空间。
中国经典童话故事《小马过河》的深刻内涵众所周知,其多元信息为绘本意义的延展提供了空间。比如,该绘本画面运用了剪贴画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幼儿欣赏、创作与表达,提升幼儿对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感知;故事中不同动物对河水深浅的不同认识,能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帮助幼儿获得对深浅相对性的理解;小马帮妈妈送面粉,从一开始的兴奋,到被河水阻挡时的焦急、听不同动物劝说后的困惑,再到听了妈妈建议后的平静和笃定以及最后成功过河的喜悦,这一系列情绪变化为幼儿识别情绪、知道情绪背后的原因、学习正确表达情绪等提供了素材。
绘本《阿诗有块大花布》同样具有丰富的延展空间。主角灰喜鹊与大红花布的巧妙结合,以及画面中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摆设、服饰等,营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风的情境,有助于幼儿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由大到小依次登场的7个动物以及由大变小的花布,能帮助幼儿感知数量关系、理解故事情节等。
适合精读的绘本,不仅能让幼儿学习阅读,还能让幼儿通过阅读来进行多领域学习,获得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及审美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适合精读的绘本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但这些价值和意义并不会自动显现。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多维的解读把其中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还需要基于幼儿的发展赋予更多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绘本精读活动视阅读为幼儿、教师、绘本之间的一种对话,教师和幼儿都可以参与到解读绘本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中来。
教师作为幼儿阅读的支持者、引导者,首先要对绘本进行充分的解读,可以从绘本结构、人物角色、语言文字、叙事方式、主题内容等多方面综合地观察和分析,深入理解绘本的内涵,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下面以绘本《阿诗有块大花布》为例。
在画面上,教师观察到该绘本将素描、水墨画与传统剪纸、印染元素相融合,同时运用了竹林、旗袍等中国元素,体现了浓浓的中国风。作者在有些画面中(如阿诗帮助大象和黑熊)运用了“中国圆”来讲述故事,寓意圆满、美好。书中大部分画面以跨页方式呈现,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故事开始时,阿诗在整个画面中显得非常孤独,在阿诗依次帮助了不同大小的动物后,它的形象逐渐变大。这样的构图仿佛展现了阿诗的内心世界,它通过帮助别人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在人物角色上,该书的主角是灰喜鹊阿诗。喜鹊是吉祥的象征,中国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教师观察到阿诗穿的是中国传统服饰,其他鸟儿也都穿着马褂、旗袍等含有中国元素的衣服。阿诗起初帮助的是大象,之后是黑熊、斑马、狐狸、树袋熊、松鼠、蜗牛,花布越剩越少,所帮的动物也越来越小。
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发现作者有意识地放大一些字、词、句,突出重点,引起注意,这为正处在汉字识别敏感期的幼儿增添了认读汉字的趣味性。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押韵手法,如“灰松鼠、小白兔、黑野猪、梅花鹿”等,朗朗上口,便于幼儿模仿和创编。
基于以上对绘本的多维解读,教师从绘本内涵及其延展意义两方面预设了教育的可能性。比如:(1)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让幼儿通过对故事主题的理解,认识“付出与收获”的深刻含义,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2)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绘本中蕴含丰富的中国元素,可以让幼儿在认识、欣赏、创造、表达中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3)发展幼儿的数理逻辑能力。故事中的动物由大到小依次登场,可以让幼儿在观察、比较、推理中发现动物大小、花布多少与绘本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4)发展幼儿的艺术欣赏、创造、表达能力。大花布是贯穿整个绘本的重要线索,装点着大量牡丹花的大红花布极具中国特色,可以让幼儿感知牡丹花的寓意以及花布的变化与角色、情节的呼应关系。同时,绘本中阿诗吟唱的歌谣也为幼儿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了素材。(5)培养幼儿的社会情绪能力。故事中阿诗经历了孤单、失落、喜悦、感动、快乐等情绪变化,可以让幼儿识别不同的情绪,理解阿诗的情绪,并学习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师对绘本的解读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自然性原则,即教师对绘本的解读应符合基本逻辑,顺应绘本自身的情节和价值,而不能过度解读。其次是积极性原则,即教师对绘本的解读应当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可以说,绘本精读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领悟绘本的内涵,多层面解读绘本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幼儿能够依据自身兴趣、经验、能力等在绘本阅读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这为教师了解幼儿、寻找幼儿发展的生长点提供了依据。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机会,并珍视幼儿独特的感受、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室里投放相关绘本,供幼儿日常自主阅读,也可以同步将绘本推荐给家长进行亲子共读。
例如,教师将绘本《阿诗有块大花布》投放在区角,幼儿可独立阅读,也可与同伴共读或邀请教师共读。教师主要是观察幼儿的阅读行为,收集幼儿的兴趣点或问题。待大部分幼儿自主阅读后(这通常需1—2周的时间),教师可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进行交流,分享阅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说说自己存在的困惑或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领域核心经验预设一些提问,并记录幼儿的回答。提问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对角色的认知。比如,阿诗是谁?故事里还有谁,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2)对画面的观察。比如,你觉得阿诗开心吗,你是怎么发现的?故事里的其他动物心情怎么样,它们为什么开心(或不开心)?(3)对情节的理解。比如,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大花布去哪里了,变成了什么?小动物为什么最后都来到了阿诗的身旁?(4)对故事的评价。比如,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故事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通过与幼儿对话,倾听幼儿的回答,教师收集到了不同幼儿阅读后的感受和体会,也对幼儿的困难与需求有了了解。教师发现幼儿存在以下困难。(1)对角色认知有偏差。比如,幼儿不认识阿诗是一只喜鹊,只知道它是一只鸟,个别幼儿甚至因其灰色的羽毛而误认为它是一只企鹅。还有的幼儿不认识故事中的树袋熊。(2)对画面的观察有困难。比如,幼儿对阿诗和小蜗牛在一起时突然身体变得很大表示不解,也没有观察到阿诗的情绪在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3)对情节的理解不连贯。比如,幼儿能说出阿诗用大花布给大象做了衣服,给小蜗牛做了被子,但对中间发生的情节印象不深,表达很模糊。(4)对主题的理解不深入。比如,幼儿能观察到阿诗最后有了朋友很开心,但不能认识到阿诗帮助别人时也是快乐的,对阿诗情绪变化背后的原因不理解。
除了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困难外,教师也收集到了幼儿的兴趣点。比如,幼儿对大花布的花纹、色彩很感兴趣,喜欢阿诗用大花布做的各种物品,喜欢阿诗吟唱的歌谣,等等。
这些来自幼儿的阅读反应是教师找准绘本精读活动切入点的重要依据,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组织各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在对绘本进行深度解读后,教师需要将所挖掘的绘本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需求进行链接,从而筛选出合适的价值点,设计和组织与幼儿年龄适宜、难度契合的各类活动。比如,对于适合在环境中渗透的价值点,教师将其融入班级环境中;对于适合在区域中探索的价值点,教师将其设计成低结构材料投放在班级区域中;对于适合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点,教师将其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等等。如此,绘本精读活动具有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整合的特点。在形式上,它既包括高结构活动,也包括低结构活动;在领域上,它除了有语言领域的学习,也有社会、艺术、健康、科学等其他领域的学习;在实施途径上,它覆盖了环境、生活、学习、游戏等方方面面。绘本精读活动的开展通常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这一较长的时间里,幼儿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持续深入地探索、学习,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幼儿的发展是其个体因素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绘本精读活动中,将绘本元素呈现在环境中通常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再现绘本中的场景,让幼儿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二是呈现绘本中的关键话题,推动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学习;三是为幼儿搭建多元表征的平台,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记录,分享阅读中的收获与感悟。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将绘本中适合幼儿探索的问题以及体现绘本内涵的关键画面等呈现在环境中。
例如,在开展绘本《我是花木兰》的精读活动时,教师利用墙上两个相邻的区域呈现相关内容,一个区域主要呈现了幼儿探索、记录的花木兰的美德:美丽、孝顺、努力、勇敢;另一个区域主要呈现了幼儿用图符记录的生活中勇敢的自己。用这种双线对比的方式呈现的环境与绘本中的情节相呼应,能激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勇敢,萌生“我也是花木兰”的自豪感。
又如,在开展绘本《阿诗有块大花布》的精读活动时,教师在活动室专门打造了一个区域,用绘本中红、灰、白三种主色调装饰区域的背景,灰色、白色融合的底色,红色的树干,用喷绘方式制作的踩缝纫机的阿诗形象。这样的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在该区域中,教师还创设了一面问题墙。鉴于前期幼儿自主阅读中对情节观察的不完整,教师将贴有“可点读”标记的问题“故事中阿诗遇到了谁?做了哪些事”等呈现在墙面上,并在一旁放置了点读笔和多本《阿诗有块大花布》。幼儿可以利用点读笔倾听问题,自主翻阅图书,寻找答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用图符方式记录在问题墙上,同时用点读笔录制问题贴上“可点读”贴纸,以方便同伴互相了解。这样的环境让幼儿成了绘本意义的创造者,激励幼儿积极建构自己的阅读经验。
绘本精读活动衍生出多领域的学习活动。为了找到合适的集体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教师需要随时关注活动进程,及时将绘本价值与幼儿已有经验进行链接,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找到合适的活动生长点。
例如,教师挖掘了绘本《阿诗有块大花布》中“学习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点,这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中班幼儿提出的要求,即“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针对大部分幼儿并不能认识到阿诗帮助别人也是快乐的,对阿诗情绪变化的原因也不理解,教师便设计了一个以语言领域为核心的活动“阿诗有块大花布”,帮助幼儿再次观察和比较阿诗的情绪变化,理解其背后的原因,进而体验阿诗帮助他人的快乐,激发幼儿主动关爱他人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发现故事中阿诗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情绪吟唱的歌谣短小押韵,琅琅上口,受到幼儿的喜爱。由此,教师捕捉到了幼儿发展与绘本价值之间的链接点,设计了活动“阿诗的歌”,让幼儿感受阿诗唱歌时的情绪变化,尝试用音乐表达情绪,积累艺术表达的经验,加深对绘本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将绘本价值与幼儿已有经验、发展需求进行链接,设计了其他领域的活动。比如,在绘本精读活动开展初期,基于幼儿对故事情节连贯性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大花布大小和动物大小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准确,教师设计了活动“大花布送朋友”;在绘本精读活动开展后期,当幼儿对故事情节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大花布上的牡丹花产生了探索兴趣时,教师又设计了活动“中国花”,以帮助幼儿了解有关中国的花文化。
在开展绘本精读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幼儿自主探索的内容或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的绘本价值点转化为低结构材料,投放在区域中,以促进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实现差异化教育。设计这类材料时,不仅内容要来源于绘本,而且要有助于幼儿对绘本的感受和理解。
例如,在阅读绘本《小马过河》时,中班幼儿不理解深浅的相对性,教师设计了一份操作材料,包括故事角色玩偶及其他一些大小不同的动物、装有水的容器、记录纸、笔等,幼儿可以自主探索、观察,发现高矮、深浅的相对性,积累相关经验,增进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基于幼儿对绘本中不同角色之间对话的兴趣,教师在区域中投放了不同动物的头饰,并和幼儿一起用艺术作品布置了一个森林场景,幼儿可以在其中自我装扮,想象角色语言,体验角色心理,再现故事情节。又如,在阅读《阿诗有块大花布》的活动中,教师根据大花布的艺术欣赏价值,提供各式印有花图案的纸、动物图片等,设计了“我有一块大花布”的游戏。幼儿可以自行为各种动物设计需要的围巾、大衣、小扇子、发卡等物品,并用印有花图案的纸进行剪贴制作,组合成自己的“我有一块大花布”的爱心故事。针对部分幼儿不了解喜鹊的情况,教师还设计了“寻找阿诗”的材料,包括各类鸟类书籍、存有鸟类视频的平板电脑、问题板、记录纸、笔等,引导幼儿自主搜集信息、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通过开展绘本精读活动,幼儿不仅能深入理解绘本的内涵,还能在多样的活动中积累各种经验,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是绘本精读活动应有的价值——让幼儿的成长始于书,又不止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