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胜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院士是潜心研究的科学家、是望尘莫及的“顶级学霸”、是倾尽一生栽种科学之树的植树人。院士离我们很远吗?不,他们其实离我们很近。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已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茁壮成长。
每年6月,莘莘学子如期踏入高考考场,开始人生中一场重要的角逐。高考,对于每一个过来人而言,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院士们曾经历的不同年代的高考,当然也更值得回味。
把目光回溯至三四十年前,甚至高考刚刚恢复之时,更可看见,艰苦岁月之下,当年那些年轻学子高考之路的不同寻常。他们在个人命运的幽微时刻,展示出不屈的人生斗志,爆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成就了人生的辉煌一刻。这些优秀学子,不少人至今仍活跃在社会各条战线,有些堪为中流砥柱、行业翘楚。有些人更是成为国家的“最强大脑”,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6月高考前夕,新京报策划推出《奋斗之歌——16位院士高考回忆录》;2022年6月高考前夕,新京报再次推出《奋斗之歌2——18位院士高考回忆录》。通过院士们高考经历、人生故事的分享,回顾他们那场重要的“人生大考”,聆听他们不同凡响的经历,感受他们瑰丽奇崛的人生和恒久不变的奋斗精神,表达对过去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向往。
受访的30位院士,是广大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在各自领域作出特别贡献的“达人”,更是历经了人生酸甜苦辣的强者并通过高考“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他们有的来自江南,有的来自塞北,有的来自西南边陲,有的来自偏远乡村生计艰难的贫困家庭。有人曾饿着肚子赶考,有人曾抱着破棉被去上课,有人为了高考露宿街头。但最终,他们通过高考,踏上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开启了对个人甚至对家庭、国家都意义非凡的人生。
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可以含笑讲起人生中最悲苦的事情。在这些院士对过往苦难的讲述中,让人体会出一种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与悲壮。他们曾经打过的那些美好的“仗”,足以荣耀一生,足以为后来的学子列出用岁月和辛勤熬炼出来的宝贵人生秘方,足以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光。
在连续两年策划推出《奋斗之歌——院士高考回忆录》报道的基础上,新京报社联合人民日报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我为什么上大学——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一书,旨在让更多学子“近距离”聆听院士们的高考故事,聆听院士们的奋斗心曲,这既是致敬前辈,也为鼓励年轻学子步履踏实地走进人生考场,奋力挥洒笔墨,写下无悔青春。
《我为什么上大学——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一书,由院士小传、对话以及记者手记构成,院士的独家“内幕”则赋予这本书更多“彩蛋”,展现出一个个鸿儒硕彦的博大风采与高贵人格。从字里行间可以领略到,这些饱读诗书、业绩卓著的大家学者曾经如何激扬奋斗、绽放青春,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与前行姿势。
院士们的高考经历告诉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没有谁是容易的。眼前的困难与挫折,不过是生活一时的考验。登高自卑,行远自迩,穿越眼前的荆棘,人生必将豁然开朗。
揆诸当下,“高考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青年一代有了更多元的成才通道与更宽阔的成长平台。然而,于挑战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是所有的人生应该具有的态度。这也是“院士高考回忆录”给我们的答案。《我为什么上大学——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对每一位学子、每一位青年都有着启迪意义,以此躬身自照,当砥砺精神、策马扬鞭、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