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寨在石湖码头航运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2022-10-28 08:06曾建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泉州遗产码头

曾建平

(石狮市博物馆,福建 石狮 362700)

1 石湖寨建制沿革

航道畅通和航运安全是泉州港海外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宋代,泉州港建立了完善和行之有效的海防体系,泉州港海防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以临近晋江的泉州城为中心,侧重于晋江出海口以及泉州湾航道的防御,以保障海—江—城航运交通网络的安全。通济栈桥抵岸的地方叫做渡尾,这个地名沿用至今,渡尾附近则是货栈和仓库的所在地。在渡尾制高点,可以俯瞰石湖港,成为设立海防水寨的首选地。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朝廷在此处设立四县同巡检寨,又称石湖寨,编制125人。

乾道七年(1171),石湖寨的驻军从原有的125人增加至200人,海港防卫实力得以提升,石湖寨成为扼守泉州湾的重要军事据点。乾道八年(1172),海盗袭击深沪湾,威胁泉州港航线的安全。为了加强外海航道的防卫,决定在深沪湾北侧设立永宁寨,调拨水军60人驻守。

淳熙十三年(1186),驻守泉州的左翼军统领韩俊将军,设置法石水寨,调拨水军150人驻扎防守,与石湖水寨遥相呼应,增强晋江出海口航道的安全防卫力量。同时,为了加强对泉州城的防卫,韩俊选择在泉州城南靠近晋江边上新设宝林寨,调拨水军150人驻守,保障晋江航道通往泉州城的航运安全。

嘉定十一年(1218),泉州太守真德秀率领观察推官李芳子、晋江知县许叔用、左翼军副将丘全,遍行海滨,审视情形。真德秀发现:“石湖寨,取城五十里,旧名海口南镇,与北镇相对。城下之水,从此入海。潮汐所通,实为本府内门。岱屿一山,屹立其中,土人称为岱屿门,乃近城控扼至要之地。寨基平广,居民颇多。”决定将石湖寨的水军员额由原来的38人扩编为100人,合并步军、土军在内,编制达到325人,并申请拨款在石湖寨新建营房68间。同时,将设置在深沪湾永宁寨的驻军扩编为150人,扩建新营房100间。并且在围头港增设宝盖寨,驻军120人,协助永宁寨,共同负责船舶通过台湾海峡进出泉州湾的航行安全。

真德秀将防卫重点放在法石寨,编制增加至200人,增设官衙,主将驻扎法石,居中调度,统一管辖法石、石湖、永宁、围头四个水寨的防务。每座水寨设置战船3艘,规定3年小修,5年大修。同时,安排修理战船的专门预算,由泉州府通判负责管理。

真德秀划定水寨官兵巡逻的分界线:泉州湾出海口大坠岛以北,直至福建兴化府(莆田市)蓼寨防区为止,由石湖寨负责;永宁港以南,由永宁寨和宝盖寨共同负责,巡逻至福建漳州中栅水寨防区为止;泉州湾主航道及出海航道的巡防由法石寨负责,巡逻至永宁寨防区为止。真德秀规定,水寨官兵每个月出海巡逻一次,执行巡逻任务的官兵姓名、巡逻日记必须真实记录,作为考核奖罚的依据。每两年对法石、石湖、永宁、围头四个水寨的官兵进行考评,如果抓获海盗,按照功绩条例给予奖赏。任期内,用心防务,保证海道畅通者,职务提升一级。

真德秀还向朝廷建议,将驻守泉州的精锐部队左翼军的节制权力下放,由知州直接指挥,做到军政协调,便于在应急的时候,迅速有效地进行军事部署与应对突发事件。真德秀制定的泉州港口防御体系得到较好的执行,也取得良好的成效。至此,沿着台湾海峡—泉州湾—石湖码头(石湖寨)—晋江—泉州城的航运线路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2 石湖寨负有“封堵番舶”的职责

《闽书》记载:“每番舶至,石湖、小兜二寨巡检封堵,申差人吏坐押至务亭。提举属阅视之,办粗细货物抽分如旧法。其细色以万觔为一纲,遵陆起发。粗色纲至十万觔,航海达于京师。”宋代海外贸易管理条例规定,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之后,必须停泊石湖码头附近海域,由石湖巡检寨和惠安小兜巡检寨派员登船核检封堵。然后由差吏随船顺着晋江护送至都务亭。泉州市舶司官员根据条例,检验货物和人员手续,征收关税,统购货物。等完成通关流程之后,其他货物准许进入市场交易。宋代巡检司的职能大致为训练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并由所在州县守令节制。石湖巡检兼有“封堵番舶”的职责,这是石湖巡检寨与众不同的功能,它是由泉州港海外贸易管理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由此可见,石湖码头连同石湖寨,已成为宋代泉州港外贸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都务亭”的情况。其实,它是泉州市舶司下属的征税机构,北宋熙宁八年(1075)设立,原名“都税务”,位于泉州城内镇雅坊街东侧。都税务下辖两处外务:一处位于临漳门外石笋桥边;另一处位于南门外辛公亭,故又称“务亭”。嘉定十年(1217),位于辛公亭的外务船舶停靠点,改为泉州左翼军船厂,泉州太守真德秀将辛公亭都税务迁移到浯浦天妃宫之前。可见,石湖码头是满载香料和珍宝的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个停靠站。设在石湖的巡检寨不仅是海防据点,同时承担着对外贸商船的监管职能。

宋代以来,石湖码头的航运功能与石湖巡检寨的海防功能得以延续。嘉靖年间(1522—1566),石湖民众在石湖寨旁兴建英烈侯宫,奉祀英烈侯为海港保护神。乾隆版《晋江县志》记载,石湖码头依旧是商船进入泉州港的重要停泊点,即使是低潮位,也可停泊船只。万历三十年(1602),安徽宣城人沈有容将军重建石湖寨,作为浯屿水寨的新驻地,并从石湖港出发,率领水师击溃盘踞在台湾岛南部的海盗,保证泉州湾通往台湾海峡航道的安全。

崇祯年间(1632—1634),黄冈人樊维城担任泉州知府,廉明勤敏,亲自到泉州各卫所、水寨查验,惩处克扣士卒军饷的将官,整饬防务,修缮石湖寨城墙及营房,“筑石湖之堡,建具瞻之堂,诸废俱兴”。海盗袭扰石湖港,樊维城亲自督军,“冒矢石为将士先,贼相戒勿犯,环海安堵”。崇祯十年(1637),江西峡江人曾樱在泉州任职,他重视海防事务,信任并重用海军将领郑芝龙,征服了袭扰泉州湾及台湾海峡的海盗集团。随后,取消海外贸易禁令,鼓励通商,深得民心。离任之时,泉州民众恳请朝廷同意,“再次借用”曾樱留任泉州,并在石湖寨修建再借亭,由泉州籍大学士张瑞图撰写碑文。现存《再借亭碑》和崇祯十二年(1639)重修通济桥碑刻,成为曾樱开放海禁、招来外商、“海舶珍奇”汇集石湖码头的历史见证。

泉州港悠久的航海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泉州人重视海外交通的文化个性,培养了泉州人向海而生的航海习惯,见证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和谐共存的传统,实现了相遇相知、共同发展的愿景。海外贸易的兴盛,深刻地影响着泉州沿海民众的生活习俗。16世纪后期,石湖著名海商郭宗岳(1539—1597)引导石湖村民集资造船,从事航运。数年之间,建造的海船数量从10余艘增加到100余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直至今日,从事航运与贸易依然是石湖村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1730年,泉州人陈伦炯绘制的《沿海全图》,标注出了泉州湾重要地理标志姑嫂塔、洛阳桥以及大坠岛、小坠岛、崇武、獭窟、石湖、永宁等地名(图1)。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有绘制于18世纪初期的《福建海岸全图》,其详实地描绘了泉州沿海的城镇、军事设施、港口、岛屿、河流等地理要素。19世纪中期绘制的《七省沿海全图》,也清晰地标注了大坠岛、小坠岛、六胜塔、姑嫂塔、晋江、洛阳江、洛阳桥等重要地理标志,反映了包括石湖码头、石湖寨在内的泉州港完善的港口设施体系等,一直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图1 17世纪初期绘制的《泉州海防图》清晰标注了石湖兵墩图标

3 石湖码头遗产保护成效

石湖码头(图2)的遗产要素主要包括林銮渡、通济栈桥,石湖寨墙遗址、渡尾英烈侯宫和再借亭则是石湖码头遗产区内的历史景观。石湖码头成为泉州港外港航运的重要节点,在泉州港外贸管理和海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贸易繁盛时期的历史见证。2016年8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石湖码头环境整治方案。该整治方案的重点在于通过景观整治和建筑立面改造等形式,部分还原林銮渡—通济栈桥—石湖寨—古驿道的历史风貌,形成与遗产相协调的渔村环境,并提升遗产展示和旅游服务功能。

图2 石湖码头(摄影:陈英杰)

3.1 整治方案体现了与遗产核心价值的呼应

石湖码头遗产区现状主要存在3个影响因素:一是紧靠通济栈桥临海一侧的养蟹池影响了林銮渡和栈桥的历史环境;二是填海新建的英烈侯宫前广场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威胁;三是展示设备不完善。通过对老照片、卫星图、文献史料、现场访问等多种材料的比照,决定拆除通济栈桥临海一侧的养蟹池。挖除栈桥内侧新建的广场,局部恢复自然岸线,通济栈桥文物本体得以完整地显露。开挖的区域边界采用自然抛石放坡驳岸,广场高台与海底抛石之间的竖向采用叠石的方式顺接,石材取自蟹池拆除后的石料,保留自然的色泽与形态。对驳岸内侧仿古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形成闽南红砖古建筑的风貌,将其功能定位为遗产管理中心、展示馆和游客服务中心。对于石湖寨墙遗址的处理,主要是保留古寨墙、再借亭的原状和现状绿植,只对场地标高适当降低,与南侧通济栈桥竖向顺接,场地采用旧石材作为铺装用料。

3.2 整治方案体现了与历史景观的呼应

石湖码头遗产缓冲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即:缓冲区内村庄建筑与遗产风貌不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因缺乏统筹而显得凌乱。整治的重点包括构造一个从城市到遗产地的过渡入口空间,增设4个临时停车场,增加绿化面积以营造生态停车空间,适当增加建筑台基,种植乔木遮挡风貌不佳的部分建筑立面。改造入口小广场,保留原有树木,增加乔木与台层式种植以丰富立面层次。利用旧石料作为仿古驿道铺装用料,提升驿道的历史遗迹氛围。拆除英烈侯宫新建的彩钢板遮雨棚,拆除英烈侯宫右侧1幢建筑体量过大且造成视觉突兀感的民居,保障石湖码头与古寨墙之间的视觉柔和感和通透感。

3.3 整治方案体现了与遗产地民众合理诉求的呼应

统一对缓冲区内民居建筑立面进行改造,立面采用多种形式的薄壁红砖贴面,保持村落建筑立面的多样性。推荐使用老旧建筑拆除后留下的清水砖、花岗岩条石和木窗格等旧构件,通过精细的搭配,凸显改造后建筑的沧桑感。梳理村落主要出入口道路交通体现,既限制大型机动车辆从仿古街道进出,又规划必要的通道以方便民众的出行需求。从入口广场到古寨墙临海一侧台地合理增加绿植,利用旧石材设置座椅,营造临风望海、绿意盎然的休闲空间。保留英烈侯宫海神信仰习俗,整治电气线路,添置消防设施,为民间信仰活动正常开展提供安全有序的保障。

文化遗产不仅是人们共享的知识力量的源泉,也是社区民众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社区居民身份与尊严的来源。在石湖码头环境整治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保护遗产与享受文化成果成为石湖社区民众的共识,并将这种认识纳入村规民约,以自觉的方式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石湖码头环境整治方案的编制紧扣遗产核心价值,针对遗产区内的景观现状,有效地呼应了遗产地民众的合理诉求。该方案实施后,取得良好的成效。事后所做的考古调查也印证了该方案对于石湖码头遗产价值的判断是准确的。方案中制定的整治措施针对性强,既有前瞻性又具备操作性。正因如此,该方案荣获2019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奖“文化景观类”荣誉奖。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4届大会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石湖码头等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成为世界遗产点。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围绕后申遗时代,加强石湖码头、石湖寨的管理保护和展示利用,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4 弘扬世遗文化

一是设立专题展馆,讲好遗产故事。在距离石湖寨、石湖码头不到百米的地方,石狮市专门设立了世界遗产展示馆。展馆以“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主题,以图文并茂、虚实结合的形式,多元展现石湖码头、万寿塔、六胜塔遗产点的建设背景、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石湖寨港作为泉州港古代商贸重要集散地,是海防要地,也承担着对外贸商船监管职能等反映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信息,这些都在展厅内得到充分体现,展出包括石湖码头通济栈桥考古发掘物及相关文献古籍、民间航海留下的老物件、制作播放的专题片等,是对遗产点展示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丰富了公众了解遗产主题的体验感。

二是健全管理架构,加强遗产保护。石狮市设立石湖码头遗产点保护管理站,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专职人员,并组织参加全国遗产监测培训,常态化开展文物本体保养、基础监测、安全巡查等工作。同时,强化技术赋能,通过建立监测系统,24小时在线监测遗产本体状况及周边环境变化,为落实保护措施和开展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监测数据实时汇入泉州遗产中心,实现互联共享。

三是厚植文化自信,绽放世遗力量。2021年7月25日,泉州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石狮市遗产地周边民众开展了狮阵表演、文艺演出等文化展示,表达“我家门前有世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21年11月12~23日,石狮市组织开展为期12天的“宋元中国看泉州 海丝航标看石狮”世界文化遗产宣传系列活动,举办“石狮与世界文化遗产”古渡口茶话会、“丝路帆远”石狮世界文化遗产专题展览等6大活动,其中“石狮与世界文化遗产”古渡口茶话会就选择在石湖寨、石湖码头举行,活动邀请国内文博界权威、网红达人、社会贤达从不同角度看石狮世遗,集中展示了世遗文化在石狮的活态传承,进一步提高了石狮世遗的可见度,让大众认识世遗、体验世遗、传承世遗,提升文化自信。

①周学曾.晋江县志(道光版):卷5:海防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95-96.

②③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8[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④何乔远.闽书:卷39:版籍[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975.

⑤方鼎,朱升元.晋江县志:卷2:规制志[M]//[佚名].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⑥周学曾.晋江县志(道光版):卷34:政绩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006.

⑦郭赓武.泉州府志:卷30:名宦[M]//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⑧民国时期《日湖八甲老爹厝郭氏族谱》,石狮市博物馆藏复制本。

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泉州海丝史迹环境整治工作:石湖码头:林銮渡[Z].2016.

猜你喜欢
泉州遗产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遗产怎么分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