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凤娇,邱志成,邹 蔚
(1.江汉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2.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三农”问题被高度重视的体现,2022年发布的针对“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农村,需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能力。农产品流通体系作为连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重要中间环节,对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助力脱贫攻坚,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中央实施“三大战略”之一的长江经济带,其农产品产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林、牧、渔总产值达51 925.4亿元,占到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1.9%。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方面态势良好,但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目前因农产品流通不畅,各地农产品供求不平衡问题严重,导致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为响应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及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促进农民生活条件稳中向好发展,需解决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分析各省市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因此,本文重点测度长江经济带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并分析所选取的因素对流通效率的影响情况,以期能为长江经济带各省份提升其农产品流通效率,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问题提供参考。
近几年,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集中针对企业、全国范围以及某一区域展开研究。在研究对象上,程书强,等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其农产品流通效率并分析了效率差异性。许诗源对我国2005-2017年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市场经济环境、科技发展以及流通企业运行情况均会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产生影响。陈吉铭,等对所选取的乳制品企业的冷链物流效率进行研究,并通过径向和松弛调整提出了技术效率的改进策略。在研究方法上,张永强,等构建了涉及流通速度、规模、成本以及效益四个层面的评价指标后,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下的农产品效率。杨维琼,等采用PCA与Malmquist相结合的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黄梓轩,等将PCA与DEA-Malmquist相结合,对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和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在测度效率后,还有学者对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卢德娴,等运用DEA-BCC模型测算了河北省2008-2017年农产品流通效率,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流通效率的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仍有一些地方值得进一步挖掘:(1)研究方法上,大多数学者采用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但是该方法无法对多个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进行区别排序,超效率SBM模型可以解决此问题。(2)研究对象上,目前针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较少,且部分研究并未对影响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测算其2010-2019年农产品流通效率,并构建Tobit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流通效率的影响程度。
Tone曾提出超效率SBM模型能够对多个测出数值等于1的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区别排序,因此,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效率。为克服超效率SBM模型仅作静态分析的不足,选用Malmquist指数法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农产品在流通中涉及诸多环节,整个物流过程比较复杂,针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绝大部分学者从影响产出的资本、技术及劳动力这些因素来建立评价体系。因此,本文针对农产品流通特点,在参考其他学者提出的指标基础上,构建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样本数据来源于2010-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涉及到的价格指标(如农产品物流固定资本投入、农产品物流增加值)采用各指标对应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表1 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投入指标。劳动力投入:参考以往文献,主要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从业人数之和来表示劳动力投入,但直接采用这种方式来衡量农产品物流,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本文引入居民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N)这一乘数,用N乘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从业人数之和来表示农产品的劳动力投入。
交通运输投入:由于农产品的特性,其流通绝大部分采用公路、铁路和船运组合运输完成。因此选择公路、铁路以及内河里程数相加之和乘N来表示交通运输投入。
固定资产投入:选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加总之和乘以N来表示固定资产投入。
(2)产出指标。将产出指标与投入指标做相同处理,即用N乘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来近似替代农产品物流增加值。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测算,得出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农产品流通效率,见表2。
表2 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结果
从整体来看,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呈现波动式上升,表明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积极效应。
从各省市来看,江苏、安徽、贵州、云南以及上海近几年都达到了有效状态,说明这几个省市农产品流通效率较好。特别是位于长江下游的上海地区,一直处于效率的前沿面。安徽省2018-2019年农产品流通效率也显著提升,这是其不断提升农业质量和推行农村改革所带来的成效。浙江、江西和四川三省近几年农产品流通效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能原因是投入产出失衡,需要进一步探究。
从空间分布来看,上游和中游地区在所测度的年份中呈现波动趋势,下游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则呈现提升的态势。相比较下,下游省市效率均值要大于上游和中游各省市均值,主要是由于下游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市场规模大等优势,中游和上游各省市效率值近几年相差不大。
借助DEAP2.1软件,计算得到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变化情况,见表3、表4和图1。
表3 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指数的变化
表4 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农产品流通效率指数变化情况
图1 2010-2019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变化趋势图
整体上看,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状态,平均值为1.008,说明在此期间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态势良好。从其分解指数情况来看,技术进步指数历年平均值为0.998,要想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还需要提升技术的促进作用。从图1可知,2010-2014年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动较大,2015年后逐渐稳定。全要素增长率起初主要来自两者的共同作用,但技术进步指数与全要素增长率变化趋势在研究年限内的变动趋势基本趋同,可见更能影响农产品全要素增长率的是技术进步指数。因此,可通过加强农产品流通技术创新的投入来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同时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2010-2019年其变动趋势与规模效率相似,可见规模效率变化更能影响技术效率的变化。要提升技术效率,可以适当提升规模,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各省市来看,根据表4可知2010-2019年有6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占比54.55%,可见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产品流通效率还不高,而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纠其原因中下游省市城市群密集,流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从而使得农产品流通效率更高,这与前文使用超效率SBM得出的结论类似。从分解因素来看,影响江苏、浙江和贵州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率,影响湖南和重庆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因此各省市还需要优化农产品投入资源,对规模效率现状进行改善,从而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考虑到超效率SBM模型估计出的效率值是截断数据,具有离散分布的特点,如果采用最小二乘法,其参数估计会有一定偏差。针对截断数据的特点,选用受限的Tobit模型对影响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上式中,...,x是所选取的影响因素,y是上节测出的超效率值,y>0。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去除效率评价体系中的投入产出指标,再参考其他学者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选取部分指标并以超效率SBM的结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给出具体指标如下:
(1):高校毕业生数量,体现教育水平。地区教育水平越高,地区内部或引进的人才资历及能力越高,这不仅影响着创新能力,对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2):邮电业务总量,指邮政和电信业务的总量,此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产品物流的信息技术水平。
(3):流通企业数量,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数,体现流通效率的规模因素。
(4):R&D人员全时当量,反映物流产业人力资源质量的指标,物流产业人力资源质量提高是区域物流产业升级的标志之一。
(5):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集中反映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水平,数值越大,表明农产品供给质量越高,体现区域农业机械化投入在生产阶段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
运用Stata16.0软件计算受限的Tobit回归模型,见表5。
表5 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Tobit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5可知,流通企业数量()和R&D人员全时当量()对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是因为增加物流企业数量能形成规模效益,从而提高物流运输速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R&D人员全时当量表示在科技研发方面人力资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区域的创新能力,该指标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创新能力的增加对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提高作用。高校毕业生数量()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对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很有可能是农产品物流行业吸引人才的能力较弱。邮电业务总量()对效率的影响作用也为负,表明信息技术的提升对效率的提升产生负作用,有可能是信息技术过多投入产生冗余,还有可能是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电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信息技术的作用无法体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也具有负向的影响,农林机械总动力的影响主要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采摘上,其数值越大,越能够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但过度增加生产效率而不注重流通方面的优化,将会对农产品流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测度其2010-2019年农产品流通效率,并借助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其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从静态分析来看,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中11个省市农产品流通效率各有升降,但总体呈现稳定趋势。其中长江下游地区由于其本身地理优势,其流通效率普遍大于上中游地区。(2)从动态分析来看,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主要受到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其变化情况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还有部分省市的技术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是规模效率不足。(3)从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流通企业数量和R&D人员全时当量这两个变量对长江经济带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毕业生数量、邮电业务总量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1)加强创新与规模提升。技术进步是提升农产品效率的重点,因此各省市必须重视对农产品流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强农产品流通创新能力。各省市还应该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整合分散农户,提升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规模,以应对规模效应不足的问题。同时,鼓励物流企业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进行创新与研发,以此来改善农产品流通效率。
(2)注重区域间协同发展。一方面长江上中游地区应借鉴下游各省市在技术应用和资源配置方面的经验,加快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努力消除技术壁垒。另一方面还需提升信息技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来打造高效、省时的农产品交易与流通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省市之间的合作,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从而扩大农产品流通市场。
(3)打造吸引型物流企业。鼓励各省市创立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物流企业,加强农产品物流集聚效应,这不仅能提升规模效率,还能吸引人才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各物流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面向农产品流通领域培养一批物流人才;加强国际化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