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舞动

2022-10-28 08:46◎徐
金沙江文艺 2022年8期

◎徐 虹

27岁的李昀璐是我省活跃于文坛的青年女诗人。她于2008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作家》《边疆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三十余万字,出版诗集《玫瑰星云》和《寻云者不遇》。作为一名年轻的诗人,她视角独特、观察敏锐、言辞灵动、意向新奇、陌生化的语言和构造总是令人拍案称奇!她的诗句娴熟轻盈、纵横捭阖、穿越舞动在寥廓无垠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总能找着一个坚实的基点轻盈地落下,总能以一个温暖悲悯的眼神回望大地和众生,总以思考诘问的犀利来关注社会,以一抹玫瑰的星云来透亮和温暖众心,点亮迷惘的夜空。

有一次我采访李昀璐时,她说的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我问她:为什么会写诗?她说,她想为灵魂找一个出口。我又问她:在这条路上会很辛苦也很孤独,你会一直坚持吗?她回答:不觉得辛苦,也不觉得孤独,而是相反,自己能一直写,不停地写,作为一个诗人对我来说是非常幸福非常满足的一件事情。我问她,诗人的责任是什么?她回答:诗人的责任我觉得就是要一个叙述的责任,就是我要把我们所经历到的,所看到的,也是在思想的同时能写出来。她认为,作为一个诗人,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细微的思考,还要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关注时代才能支撑起一个很好的写作状态。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也应该有崭新的文学,有能够跟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文学来进行记录。

李昀璐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具有怀疑和审视精神,在诗的这条小路上自觉探索前行,推陈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并有着强烈责任和使命的当代女诗人。这让她境界始大!从《玫瑰星云》到《寻云者不遇》,我们从李昀璐的一首首诗中,看到了她的聪慧悟性、扎实功底和不断超越自己的足迹。从她近来出版的诗集《寻隐者不遇》中,我们更清晰地窥视到她在诗歌大地上竭力开荒,另辟蹊径的倔强背影,感悟到她视野的宏阔与大气。她独特的语言天赋以及感知世界的灵敏与别样,睿智与通透!

透过一行行诗,那些新奇陌生的词语组合,或精巧奇诡,新颖别致,或清新自然的意象营造,以及那些或呐喊或突击的意念在闪光在涌动,我们总能看到和感悟到作者舞动飞翔的灵魂以及充满诗意的探寻与奋斗。

李昀璐善于从古典诗歌中汲取素材和灵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思考,用独特的视角以及表达方式,审美方式等渗透、糅合、相契,让诗歌呈现出多元、新奇、别样的意味和意境。既有闻、听、嗅、触多元通感的运用,也有美国意象派的手法糅合其中,娴熟运用,含蓄、凝练的语言和灵动新奇的意象令人惊叹!在李昀璐诗集《寻云者不遇》中,无论是《相见欢》《寻云者不遇》,还是《端午记》《拟行路难》,总能感受到一股浓郁而清新的古典文化气息迎面扑来,如《拟行路难》:“一生都要做落榜的人/做走投无路的人/做诗人。”《行路难》是一个词牌名,用旧题作新诗所以用《拟行路难》。写诗,对于李昀璐来说,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可以肯定,在漆黑孤独的夜晚,诗歌给年轻的她带来了许多温暖和慰藉。但是,写诗,特别是要写好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一想到诗歌,想到古今中外的那些优秀的诗人,想到夜空中那一抹纯洁晶莹的诗神之光,我就想哭,于是,我想到了在穷途痛哭的阮籍,想到了很多的诗人,所以最后就写了这样一首现代诗,这里面有一些古诗的回响和关联。这就是关于我的‘拟行路难,一生都要做诗人’。”李昀璐这样说。是的,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触摸到年轻诗人敏感而又坚韧的诗心。似乎看到了她柔弱的身躯在诗歌的小径上踽踽独行,磕磕碰碰却又始终高扬着诗歌的旗帜。

李昀璐的诗歌语言挣脱了以往汉语语言和汉语诗歌那种模式化和自动化的表达形式,她的灵魂总能突围传统的桎梏和尘世的篱笆而自由鲜活地飞翔,去寻找隐藏在山林中独特的美学之光、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真谛。她灵巧的手指总能把她独特的视野,灵敏的思维穿针引线,绕指翻飞,蘸着哲理的墨汁,人文的情思,灵思妙想,在松林月下和山崖大海旁,与世界对话,向我们捧出与含泪低语的灵魂之篇。诗集《寻云者不遇》中,这样的篇什比比皆是。如《退潮》中:“黑暗包裹/潮汐引力的几刻钟/江水涨满了月光/……个人与自身命运相逢/铺开的水纹/指示藏匿的雷鸣/—所有的水流都会找到出口/愿在风雪中抱紧雪白的骨头/风雪摇曳直至潮水退却/我们看到彼此肩胛上/缓缓张开的羽毛”

黑暗与潮汐、江水与月光、骨头与羽毛,这些单个的词经不同方式组合后,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深邃的思想,白与黑的较量、信仰的坚持、逐梦的飞翔……

《相见欢》“把远山叠起来/放进茶壶里/放的时候要轻,别碰散了松枝里夹的云/茶壶要透明的/方便阳光进来/在清晨和中午之间放朵花放我最喜欢的玫瑰/要你去斗南花市看到的第一朵/然后我们,就坐在那里/一盏一盏地/把晴天倒出来”。

“把远山叠起来”“把晴天倒出来”,这样的语言、意象和表达是以往汉语诗歌中无法寻觅到的,语词在奇妙的组合中具有了新的含义,所谓“意在言外”。女诗人对汉语规则的反叛和诗歌路径与表达的探索和呈现,让我们收获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感受。

李昀璐在山东大学读的是地理专业,回来到民族中学也是担任地理教师。因此,不难看出,昀璐的诗中有着很强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她对空间和时间的感悟十分敏锐,这让她的诗呈现出博大浩渺的气势和强大的张力。多样与丰富的内容。当然,她也不是天马行空,毫无边际,总有对应的词与物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切实相融与表达。

如“想看看/月亮最后会/落在哪一口井里/我们要打捞哪一年陈酿的/漂浮光影/长江太辽阔/怀抱月光的时候/我也是一只洁白的碗”。

诗歌将硕大的月亮、无垠的月光、辽阔的江水浓缩在一口井与诗人的怀中,绝妙之处在最后:“我也是一只洁白的碗”。她将大世界与小我融为一体,而且相互切入、置换,达到了“相看两不厌”的言外之境,获得了“象外之声”,呈现出美妙、清新、别致的意象与意境。其他涉及空间、地理、地域还有《海底两万里》《海王星》《秦岭》和《滇池之夜》等,这些都可以看出李昀璐丰富而辽阔的“世界”,当然,在她的世界,既有浩渺无垠的空间、时间,也有具体可感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物,这里面体现出“我”对“世界”的态度,以及“世界”在“我”头脑中的意象。无论是自然和空间,还是历史和人物,因有了诗人敏锐的感悟,深入的思索和新颖的表达便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崭新的意蕴。

她的诗歌也有来自亲情,来自民间打动人心的细节的描摹,诗歌的抒情落脚在生活的质感之中。如《外婆》,对外婆“我在远方,忽然一阵惊慌/济南凛冽的寒风,摧枯拉朽/跋涉千里,到云南的时候/就轻轻地穿过/洋铁线上/空荡荡的衣袖”。虽是“轻轻地穿过”却是“重重的落下”,表达了“我”对“外婆”深情牵挂的痛彻心扉的与怀念,不见声色中体现了作者“举重若轻”的艺术功力。

她的另一首《ID》则是透视世态人情的形象之作:“在取号机前,她蹲在地上/笨拙的寻找身份证/塑料袋中,一个个本子被取出来/离婚证,失业证,机动车驾驶证/过期的社会保障卡,从空药壳中掉出来/使得拼图更加凌乱/那个低头在地上/平铺自己过去的人,动作缓慢”。诗中的“她”无疑是这个世界“平凡大多数的底层代表人物”,通过一本本证件即是一段段生命历程的反映,这生命可以想象大多是艰辛艰难而又不屈的。通过看似冷静叙述,表达的诗人对普通大众的悲悯与同情,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反思。此外还有《秋风词》“我并未比陪伴母亲多年的外套/可给她更多暖意/甚至很多时候,成为了/秋风的一部分”从外套、暖意和秋风,诗人以普通的衣服入手,理性和纤毫毕现的细微展示与自我反省,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恩之情。

作为一个青年女诗人,李昀璐有着深厚的大地情怀与强烈的责任感。如《赏花时·纸上》“书桌玻璃下/压着/一张素描纸/上面画着一枝/含苞待放的白玉兰/夜色层层压下来/‘咯哒’一声轻响/玻璃裂开道小缝/这么倔强吗?/想开花”弱小的生命不甘于屈服,理想之花在努力抗争与奋斗中分外艳丽芬芳。

《铸剑师》“少年铁匠/身形挺拔,/眉清目秀修长的手指布满厚厚的茧/用小锉刀再磨掉/他坚信自己是一位铸剑师/甚至可以,在破铁锅中/抽出一把太阿剑/他没有剑,没有匕首/连锋利一点的筷子,都没有/只剩/唯一锐利的脊梁/插进土里/在这个世界/刺出一块小小的阴彩”与黑夜抗争,把人生信仰、理想奋斗高高举起,荒原上,一位踽踽独行者躬身前行,举着爝火,滴血呐喊,喊出一个透明、光亮的世界!

李昀璐的诗反映出她的灵魂的轻盈透亮、飞舞灵动,她跋涉的姿势却是匍匐大地、躬身前行,明丽的花儿总是浸透奋斗的汗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活力。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轻盈飞翔的灵魂与诗意的奋斗,成为贯穿李昀璐诗歌的主线,也成为年轻女诗人青春的底色。

祝愿李昀璐在诗歌创作的路上行稳致远、手握星辰、坐拥银河、绽放出璀璨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