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2-10-27 04:30:38张宇翔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资源高职英语

吴 烨,张宇翔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宿州 234101;2.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当前各高职院校均在积极建设英语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展现英语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建设英语教学信息化资源,如新编实用英语MOOC课程、听力资源库等,是信息时代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1]。国外对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涉及应用网络课程的好处,讨论如何创建虚拟课堂或环境,如何选择适合英语教学的网络平台等。在网络课程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主要讨论课程的开发与评价问题。国外研究尤其重视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充分发挥出网络环境的交互开放性。而在国内研究中,网络课程建设仍为一大研究热点,主要探讨关于网络课程开发中的教学设计,综述网络课程学习效率、教学内容以及学习需求等模块,设计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探讨设计网络课程的基本规律。也有研究者通过评价指标的方法进行研究,对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规划[2]。针对网络课程这一研究方向,教育部召开了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研讨会,并于2003—2010年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了近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这是我国建设网络课程的初步尝试[3]。而想让学生更进一步使用网络课程,就要对其建设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在实际应用阶段加以改善,以提高英语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1 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

选取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开放英语网络课程的高职院校,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和投票三种形式,对当前高职院校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

1.1 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300份,随机抽取300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有效回收300份,其中大一学生115名,大二学生95名,大三学生90名,了解这些学生对英语网络课程教学的态度和建议。问卷设计首先参照《网络课程学习适应性量表》[4],对该量表的多个构成要素进行个效度和可信度分析,从中选取高职学生特点、英语网络课程、英语教师、网络学习环境四个方面,具体包括学生学习动机、态度、技术、能力以及方式;高职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活动;英语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内容组织、课程交互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氛围、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课程支持服务体系以及网络通信。最后结合英语网络课程的特点,对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网络课程调查问卷

问卷采取多项选择的形式来展开,选择选项数量不作限制,以响应频数的百分比来说明,问卷最后的统计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和人工核对,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图2 学生投票结果

表1 问卷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网络课程的目的主要为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就业,学习遇到问题时大部分想通过求助来解决,且多数学生都有学习英语网络课程的计算机,但认为院校网络平台上可供学习的课程资源较少。

1.2 访谈和投票

选取50名教师和学生,分别采用深度访谈和线上投票的方式,了解其对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要求,具体访问内容如下:是否同意建设英语网络课程?你对本校的英语网络课程是否满意?学校对英语网络课程的建设是否足够重视?对设计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有什么好的建议?对课程题材、网络环境、互动界面等有什么具体要求?所在院校的英语网络课程的优缺点有哪些?你认为当前网络课程建设哪方面需要改进?自身网络技术应用程度?访谈和投票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访谈学生对英语网络课程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在课程建设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英语网络课程的题材、练习形式、背景介绍、导航界面以及互动答疑比较重要,对所在院校课程建设的总体评价为中等。除此之外,多数学生表示只有参加英语考试时,才会进行英语网络课程的学习,且在学习过程中易引起视觉疲劳,忍不住想浏览其他网页。另一方面,学生主要想通过英语网络课程,体验到模拟动画和游戏学习,期待学习内容主要为职场中的英语交际、西方文化、写作阅读,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等,希望英语网络课程建设更加贴近大学生活。

大多数教师虽然意识到了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但总体上网络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多数教师表示对专业性要求高的网络技术不熟练,信息知识和技能不够,仍停留在用WORD、PPT呈现教学资源的水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授课目标。青年教师相比老教师,使用英语网络课程的次数较多,也会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利用互联网,但他们普遍认为所在院校对网络课程平台的维护不到位。根据问卷、访谈和投票调查结果,归纳了当前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困境,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师生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提出了具体的解决路径。

2 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困境

2.1 网络课程更新较慢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呈现的英语网络课程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为文本、静态图像以及PowerPoint演示文件,内容大部分都是以网页形式呈现,由此可知,其课程建设在设计以及内容方面,都存在更新速度慢的困境。在网络课程的资源设计方面,虽然英语课程的体现形式很多,但大部分没有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多数英语教师没有网络课程建设的经验,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不高,导致即使网上课程实际内容比较多,但其应用仍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发布上。除此之外,由于英语网络课程出现的时间不长,线上教学资料与书本内容重合度较高,且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理论水平有限,不能完全实现英语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往往需要技术人员或专家提供协助。但院校对网络课程的支持不够,参与设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较少,使英语网络课程只成了知识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成为日常学习的必要工具。访谈过程中,很多教师表明了想要提高理论技术的意愿,希望在未来一两年内接受信息化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但许多院校缺乏相关培训。在人机互动方面,没有从实际教学条件出发,网络课程模块设计与教师课堂模块差异较大,使得大多数学生不习惯网络教学环境,更偏向于使用课堂教学和书本,这些都导致了网络课程内容和功能的滞后。

另外,教学硬件资源不足,同样限制了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更新速度。从信息技术角度和学习环境来看,计算机和局域网等硬件制作,对课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较大,若硬件环境匮乏,就会导致许多线上资源不能发挥作用,以至于院校主要英语教学模式仍为多媒体课堂,网络课程只用于练习和在线测试,其声音图像文字有机融合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使用积极性。

2.2 课程交互反馈功能不充分

从访谈得知,当前大多学生虽然对网络课程持积极态度,但网上学习依然是个人学习,教学过程中交互性不高,其课程建设也仅局限于教师对作业和考试的评价。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监管,且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只有在遇见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发挥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交互功能,其余时间,上网学习与反馈交流的时间所占比例很少。由于学生习惯于依赖课堂面授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面对英语网络课程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各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学生难以选择,导致最后直接在网站搜索资料,或者向老师和同学发送E-mail询问,并没有使用网络课程所提供的探讨共享模式,这些都导致网络课程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方式,而学生线上学习的兴趣也会很快减退,主观能动性也越来越差。除此之外,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分辨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对下载的相关重要资源分析不到位,部分下载资料不能满足自身学习英语的需求。由于不能充分利用交互反馈功能,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课程的海量资料,且不能及时得到资料挑选正确与否的反馈信息,学生只能自己猜测解决问题的方法[5]。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关注有限,同样导致了评价与交互环节的缺陷。当前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最大问题是目的不明确。而网络教学很少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只对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练习题目,给出具体答案的判别结果。且教师大部分时间精力仍用于课堂,大学英语教学对网络的有效利用较少,造成网络课程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给出总体评语,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参与练习的机会减少,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认识不清晰,从而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另外,学生上网时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多,一般仅是进行客观题和英语单词的练习,而当前网络课程更着重于分析知识掌握的情况,即学生英语知识的再组织。结合这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可知,课程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交流的情况极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发生改变。学生在该种形式下长期学习,往往会使自我控制调节能力降低,造成英语课程互动交流时的松散状态[6]。

3 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路径

3.1 建设开放学习环境

英语网络课程建设要突破传统课程的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7]。按照资源建设标准,构建相关的英语网络课程信息资源库,让学生自主搜集并判断大量课程资源信息,在学习英语的网络环境中,可以运用相关链接、课程讨论区和论坛等形式,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构建知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英语网络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开发虚拟班级和虚拟学校等支持服务体系,在创设出的特定虚拟情境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的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情境化学习,使其对英语知识开展相互交流和补充。虚拟情境要以创造性和新颖性为原则,利用学习管理以及社区互动等工具,不断与外部网络生态环境进行信息循环,保障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顺利进行[8]。选取研究性学习作为虚拟网络环境的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建设目标,以小组形式,搜集并整理高职英语的有关资料,创设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将E-mail作为网络课堂互动交流的主要手段,使学生在创设情境中得到启发,通过自主的实践活动掌握网络学习的正确方法。研究性学习应结合高职学生的亲身实践,由教师提出要研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领域,将学生作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体验网络课程的学习环节。教师也应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指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研究专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得到初步讨论结果,以此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3.2 建设完善的评价互动模块

参考国外大学Stauffer网络课程空间设计,建设完善的评价互动模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创造性。评价互动模块应重视过程,可以设计提供学习过程的电子档案和学习记录等,使学习策略发展重心面向高职学生,他们在网上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在学生知识结构变化方面,可以开发经验记事本、电子信件等评价工具,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反映高职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掌握程度[9]。评价功能的开发应偏向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还要注重学生对课程建设的评价,采取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且每个方式具有各自的服务向导和在线帮助,以此了解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的实际效果,并通过访问量模块的设计,掌握英语网络课程的应用情况。其评价互动平台的设计,应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可设立教师和学生为版主,将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及时提供学习指导和帮助,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问题讨论,实现师生间的线上积极互动。除定期在交流互动论坛上回答问题,还可以增加BBS课程论坛和QQ实时答疑等功能模块,或采取课外答疑等形式,发布课程教学资料和模拟试卷等,以此分析课程建设的实践效果。收集反馈意见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设置帮助等栏目,让助教定时在线对困惑进行解答反馈信息要整合到平台更新的过程中,对交互功能进一步加以改进,为大学英语的交流学习提供支持。

3.3 开发多元化课程资源

开发大学英语课程线上资源时,应实施嵌入式文化教学,利用3Dmax等多媒体软件进行制作,构建一个英语网络学习资源库,具体包括口语、读写、听说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真正实现课程建设内容的多样化。根据高职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基础教学的阶段导入文化教学内容,利用Flash和Dreamweaver软件进行编辑,使理论内容具体化,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此丰富课程资源的人文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开发适合英语教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以任务驱动型为主的课程资源,动员学生由资源消费者向资源生产者进行转变,使英语网络课程资源数量巨大化。课程资源的种类方面,具体分类为课程库、习题案例库以及素材课件库等,同时保证课程资源的更新频率。建设英语网络课程的特色化模块,将专业用途英语加入模块中,尽可能地开发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网络第二课堂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其根据自身兴趣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

在多元化网络课程资源的设置方面,增加资源的发布形式,除了文字音频两种类型,还有电子图书馆、学习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发英语网络课程资源的公共区域,打造出教学阶段、应用阶段和提高阶段三个方向,对双语辅修和英语专修两类学生进行区分,设计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规律的网络教材,建设“学习不断线”的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对听力、阅读和写作进行全面培养。基础教学阶段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是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教师应根据交互反馈功能,及时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而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应用阶段,教师要制定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课程大纲,提高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能力,使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同时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此时课程建设应结合基础阶段的自主学习内容,通过专业和英语双重背景,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和英语知识的实践能力。最后的提高阶段,建设翻译类课程资源,主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设置文化讲座和国际视野放映厅,建设文化类选修和应用英语辅修课程,提高英语网络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

4 结语

此次提出的英语网络课程的建设路径,充分发挥出了英语网络课程的线上优势,即在虚拟网络环境下,如何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求助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扩大研究的实践和应用范围,以从事课程建设的教师和专家角度,对英语网络课程加以进一步改进,探讨其提高课程内容深入度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资源高职英语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读英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酷酷英语林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