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卫丰 叶耀辉 路玲 艾卫平 薛晓 肖笑飞 胡海生(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好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新时代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是办学治校之本。
新时代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培育其核心素养。经过头脑风暴、专家座谈、个别访谈,我们收集分析了教师基本素养指标,并从中提炼出教师核心素养——“四力”,即思政力、教学力、创新力和开放力。其中,思政力是根本,教学力是核心,创新力是关键,开放力是保障。四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思政力是指教师通过思政育人手段,达到立德树人目的的能力。包括思政育人理念、思政育人意识、思政育人能力。具体观测指标见表1。
表1 “思政力”观测指标
教学力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手段,达到传授知识目的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学术能力。具体观测指标见表2。
表2 “教学力”观测指标
创新力是指教师通过科研创新手段,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目的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创新、教学能力创新、教研融合创新。具体观测指标见表3。
表3 “创新力”观测指标
开放力是指教师通过合作交流手段,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目的的能力。主要包括开放思维、开放能力、数智能力。具体观测指标见表4。
表4 “开放力”观测指标
教师是大学运转的重要灵魂和核心力量,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核心素养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影响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标“四力”,我们归纳了当前中医药院校教师存在的三大问题。
国家倡导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学校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高度重视。但总体来看,教师的教学学术意识不强,对教学也是学术,同样具有研究性的认识且与专业学术同样重要的认识不足,教学研究的规模、力度和深度有限。导致教学未上升到研究高度,其成果也未能真正融入教学实践。
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但实际上,教书与育人这两个本应有机融合的环节往往被割裂开来,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育人是思政课老师的责任,是辅导员老师的责任,忽略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不能将所授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和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中医药院校教师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包括师范类、中医类、西医类、非医非药类。非中医类教师受现代科学影响较大,对中医的认知和定位存在偏差,中医思维缺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等思想的认同和坚定。
在思政力培养上,学校设计出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配套设计了系统活动。活动既关注重点人群,也关注一般老师;既有专项培训,也有日常活动;既有沉浸式体验,也有融合式活动。
3.1.1 树立师德标杆 “知行合一”班始办于2015年暑期,为激发参训学员的内在驱动力,为学员配备了专门导师,以“导师+学员”的方式进行自我培训,老中青搭档,教学研结合,党政群一体,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知教育大势、知好教师标准、知育人路径,促进教师真正把教育实践和师德修养行在常、行在恒、行在创。[1]在导师的引领下,学员通过知行合一、红色教育、角色互换、自我审视、校情校史、学员对话、经验交流、理论引领、他山之石、典型激励10个模块,不断激发内在驱动力,实现自我价值,持续提升个人能力,实现由优秀教师到“经师”“人师”再到“大先生”的成长目标。
3.1.2 强化骨干培养 定期举办教研室主任培训,2020年举办了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班,通过专题报告、现场教学、分组讨论、分享交流的形式,着重培训了以教研室主任为主体的骨干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主要内涵以及具体做法,带领教研室老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教书育人中去。
3.1.3 打造专业队伍 学校创新设计的“传承红色基因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训练营”,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对构建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彰显“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训练营针对思政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组成的交叉团队,设计了名师讲座、实地体验、情景感受、分享提升、即学即练、总结内化6个环节,培训效果非常显著。调查问卷显示,所有老师都表示还愿意参加类似形式的活动,都认为训练营对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帮助。老师们普遍反映案例使用、课程设计、课程开展方式等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3.1.4 锻造沙龙品牌 除专题培训外,课程思政建设沙龙的开展已经常态化,有针对教师的,也有面向学生的,如“梅岭论道”“云师道”“单周五见”。其中,“梅岭论道”午间教学沙龙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品牌活动,受到中医药院校、省内高校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
在教学力的培养上,学校引入全新的“教学学术”理念,实施“教学标兵”逐梦工程,形成了“学研练赛化”五步联动的教师教学力发展路径。综合考虑,分类规培,全员覆盖。
3.2.1 引入“教学学术”全新理念 我们认为,教学学术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总结、反思、改革、研究教学实践等方式,来改进教学的方法、内容、评价,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学术。引入“教学学术”理念,将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活动,转变为一个复杂的传播、整合、应用、创新知识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超越专业教育研究的学术研究领域。
3.2.2 实施“教学标兵”逐梦工程 学校从2007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教学标兵遴选,形成了“选、评、赛”遴选模式。历时15年遴选出来的65名标兵老师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为青年老师树立了教学榜样;同时强化了大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构建了课堂教学标准,规范了课堂教学环节,树立了教学标杆;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长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引导教师创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师爱教、乐教、能教、善教。
3.2.3 形成“五步联动”发展路径 形成了学、研、练、赛、化“五步联动”发展路径,推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2]。其中,学是基础,研是核心,练是重点,赛是手段,化是关键。学即学习,针对性学习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前沿,专门引导钻研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技术。研即研究,学校着力激发教师教学学术的意识,提升教学学术的能力,引导教师观察课堂、研究教学、提升育人能力。立项目,办内刊,运营公众号,分享研究成果。练即练习,实施导师制,组建教学团队,加强集体备课,组织老师练习教学设计、教法学法、语言表达、教学情感。赛即比赛,创办校内教学比赛品牌活动,组织校外各类教学比赛的赛前“磨课”。化即知行合一转化,培育优秀教学质量文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培养老师创新力方面,学校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培训、青年教师短期产业实践培训、双师型教师培训。在每年的新进教师校本培训上,有专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实践培训模块。面向全校教师遴选“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目前已与华润江中、省中医院等多家制药企业、医院签订共建合同。
学校出台了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资助组建了19个创新团队,围绕创新团队确立的重点研究领域、重大研究方向,探索建立新的学科(群)或形成新的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丰富、拓展学科内涵外延,提升学科前瞻性、开创性研究能力,促进医教研产协同创新和基础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推动该学科学术发展。
学校还出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1050青年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总体目标是:用10年左右,遴选具有发展潜质的骨干人才,培养出50位左右能够在人才项目、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临床诊疗等方面取得突破,获得优异成绩,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区和行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常态化开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研究项目招标、国际优秀教师交流授课、青年骨干教师短期出境培训,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学校着重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数智力。根据国家网信办的定义,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
2021年成功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项目后,学校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任组长,高位推动、部门协同、全校配合,开展全校性信息建设,加快了学校数字化进程。推动智能基础、智能支持、智能教育、智能评价、智能辐射等五项智能任务,实现“一年打破数据孤岛、两年实现全面铺开、三年成为引领示范”愿景,真正做到为教师减负、助力、赋能,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数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