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康 舒俊峰
湖北省罗田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38600
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呼吸内科中高发。该病典型特征为呼吸呈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加剧气流受限特征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加之受有害颗粒、气体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会诱发呼吸道炎性反应,对肺功能造成程度不一的损伤[1]。由于呼吸道气流受限会引起二氧化碳潴留、缺氧等不良症状,如若不及时控制病情,呼吸道受炎性因子刺激常伴有水肿、充血等情况,从而导致呼吸功能降低,易并发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针对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应实施有效且及时的治疗,从而避免病情危及生命健康。以往临床针对COPD伴呼吸衰竭常予以常规治疗联合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虽然可缓解临床症状,但病情易反复,疗效不佳[2]。近年来,在COPD患者治疗过程中开始广泛应用BiPAP治疗,该方式可缓解COPD缺氧症状,其临床治疗效果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肯定。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1.66±5.13)岁。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1.54±5.38)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气促加剧,痰量增多且呈脓性,并伴有发热症状;③接受BiPAP治疗;④无精神系统疾病,能配合治疗;⑤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介入双水平气道正压治疗通气禁忌证;②合并支气管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以及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者;③研究期间自行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施解痉平喘、抗感染、祛痰,并确保机体酸碱平衡,避免水电解质紊乱,与此同时还需根据患者情况予以经鼻气管插管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BiPAP治疗,采用飞利浦BiPAP Harmony呼吸机,取半卧位并将患者头部抬高30°,择取相符面罩,同时调试为压力支持同期模式,呼吸应维持在13~16次/min,设置的初始吸气相的压力(IPAP)为6~8cmH2O(1cmH2O=0.098kPa),3~5cmH2O为呼吸相的压力(EPAP),初步设置参数,随着治疗时间增加慢慢提升IPAP水平,并将水平控制在16~20cmH2O,对血氧饱和度(SpO2)实施监测,如若SpO2提升至90%,就应调节潮气量至7~10ml/kg,将同期治疗时间频率调整为4~6h/d,需要持续针对性治疗1~5d,对于首次实行正压通气的患者,需一定程度延长通气时间,最好>3h,治疗过程中依据具体病情以及SpO2水平变化合理调整给药浓度、通气时间。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钠肽(NT-proBNP)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变化;(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
2.1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NT-proBNP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血气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COPD是一种呼吸系统高发疾病,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该病发病机制,对于罹患该病的患者而言,如若早期不予以重视、改善通气状况,易造成支气管平滑肌发生痉挛,长此以往会导致呼吸肌无力,气流受限特征进一步加剧,当肺泡破损后,肺毛细血管床持续被破坏,肺气血血量在持续减少,与此同时肺血管阻力加大,肺部通气功能障碍造成二氧化碳潴留,PaO2水平提升,会诱发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危及生命安全。鉴于此,对于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应予以针对性诊疗,以确保其生命健康[3-6]。
以往,临床上针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予以常规治疗,但是经对症治疗后部分患者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症状仍无法改善,从而导致疗效不佳[7-9]。随着医疗技术发展,COPD患者临床逐步实行机械通气治疗,经由呼吸机引导,确保其呼吸道长时间保持畅通状态,在改善呼吸道通气和氧合的情况下,还能避免各器官组织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缓解或是预防呼吸衰竭发生,为患者争取长期的生存机会,确保其生命安全。但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需要建立人工气道,难以避免气道损伤,易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等并发症[10-12]。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学者开始提倡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BiPAP治疗,该方式利用压力支持原理,为COPD患者提供吸气压力的同时将正压调低,以此来促进胸廓和肺部弹性阻力、呼吸道阻力,不仅可对呼吸道进一步扩张,还能开放小气道,从而增加呼吸过程中的摄氧量,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还可避免诸多并发症发生。由于BiPAP属于无创通气,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具有更高的耐受性[13]。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NT-proBN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FVC、FEV1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BiPAP应用于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继而缓解症状,加快病情康复速度[14-15]。
综上所述,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实行BiPAP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肺功能、动脉血气指标,继而缓解肺部通气状况,维持机体酸碱平衡,避免并发休克、缺氧等加剧呼吸衰竭,有效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