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题诗
中国古代茶画作为记录古代茶事的图像资料,在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茶画主要分为“主题茶画”和“非主题茶画”两大类,在唐宋时期尤为繁盛。“主题茶画”是狭义的茶画,即主题是描绘茶文化名人和茶事的画作,这类作品一般从画名上即可分辨;而“非主题茶画”是指广义的茶画,即内容涉及茶事的画作,此类作品则一般很难从画名上直接加以分辨。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可以从画面描述的内容和表现茶主题的方式进行分类。从画面描述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人物为主、以环境为主和以茶器静物为主三种茶画。茶画主要围绕煮茶、品茶、茶具、茶事等内容进行进行创作,在不同时期的茶画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窥见人们饮茶习性、饮茶风俗的变化。众所周知,饮茶活动兴于唐、盛于宋,针对唐宋时期的代表性茶画作品进行分析梳理,将对我国茶文化发展路径的研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茶画的题材与内容能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所盛行的饮茶方式及所用器具,而茶画的表现形式、抒情方式则从侧面折射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思想、审美追求、人生境界与艺术精神。
唐宋时期的代表性茶画作品繁多,唐代以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佚名的《宫乐图》、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张萱的《明皇合乐图》以及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主要代表。宋代以宋徽宗《文会图》《补衲图》、刘松年的《斗茶图》《碾茶图》《茗园赌市图》、钱选的《卢仝烹茶图》为代表。另外,还有李嵩的《罗汉图》等。《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是唐太宗三次向辩才索要《兰亭序》被拒后,无奈之下派遣御史萧翼乔装成商人,趁人不备,偷取《兰亭序》的故事。图面中,萧翼与辩才相向而坐,旁边立一僧人,左下角两名仆从正在烹茶。《宫乐图》《调琴啜茗图》等描绘的则是唐代女性饮茶的画面。《文会图》描绘了一幅文人雅集茶会的盛况。《斗茶图》《茗园赌市》描绘的则是市井百姓斗茶的景象。《卢仝烹茶图》以茶文化名人卢仝为主角,记录了其在山野间烹茶的场景。《罗汉图》《补衲图》则为寺院饮茶的代表性作品。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茶画作品题材丰富,涵盖面极广,为研究茶文化的流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从唐代著名茶画《萧翼赚兰亭图》(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左部的老者正用竹荚筇在茶铛沸水中搅拌茶末,年少者低头弯腰手捧盏托,准备接煮好的茶。在具列上放置着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茶具茶碾、茶盏、茶托及茶盒,这便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茶末入铛煮茶法。《萧翼赚兰亭图》展示了初唐时期寺院煮茶待客之风尚,是现存最早展现唐代煮茶法的茶画,为我们了解唐代煮茶法提供了形象的史料。
图1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宫乐图》(图2)描绘的是一群宫廷仕女围坐在长案旁演奏饮茶的场景。画面右方一人正用长柄茶勺从茶釜里舀出茶汤,下方两人手持茶盏正在饮茶。画面中所使用的茶盏经考证为越窑青釉玉璧底碗。茶圣陆羽曾称道,所谓“碗,越州上”是也。将鍑中煮好的茶汤分到茶盏当中,也正是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所提及的煮茶饮法。
图2 (唐)佚名《宫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周昉《调琴啜茗图》(图3),则是以画中调琴女子为画面重点,画面左右各有一名奉茶仕女。图中人物形象雍容华贵,从亮红的衣裳和人物沉醉闲适的神态仍可感受到大唐大气开放的气息。这两幅茶画皆是描绘唐代宫廷女性集会调琴饮茶的景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唐代贵族的娱乐生活方式。
图3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张萱所绘《明皇合乐图》(图4)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画中的唐明皇卧于御榻,旁侧宫女手捧茶食、茶具,茶盘中留有水珠,故有人认为此画反映了唐代早期使用散茶冲泡的“痷茶法”。
图4 (唐)张萱《明皇合乐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图5)所描绘的是韩熙载等人“听乐”的场景。在众人面前的长案上放置着执壶、茶托、茶盏及各色茶点。两旁侍女各捧茶盘,盘中器物与《明皇合乐图》中十分相似。
图5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徽宗赵佶所绘的《文会图》(图6)乃茶画作品中的翘楚。此作品描绘了在宫中的某一处庭院,皇帝以茶宴请群臣的场景,细致刻画出园林里点茶品茗的盛况。在画面中心,偌大的茶案上摆满了菜肴、酒壶与杯盏,席上的文士们多达十余人,他们神色各异,顾盼生辉,侃侃而谈。画面下方是侍者们备茶的场景。此处设有三两小桌,侍者分别在进行着候汤、点茶、分酌及奉茶,这一备茶场景充分展现了宋代点茶的纷繁步骤。虽人物众多,但并无杂乱之意,整幅画面主次有序,人物与景物的描写遥相呼应。
图6 (宋)宋徽宗《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刘松年所绘《撵茶图》(图7)描绘的画面内容同样也是文人集会,只是规模上相比《文会图》要小得多。整幅画作依旧是以表现宋代点茶为主,整个过程十分具体,左方一人正在转动茶碾,另一人正在注汤点茶。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物除了文人之外,还出现一僧人,整幅画面宁静质朴,没有一样多余的元素。
图7 (宋)刘松年《撵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的另一幅作品《斗茶图》(图8)反映的则是卖茶者之间互相斗茶的情景。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一种评比茶汤品优劣的技艺和习俗,这种风俗不仅风靡宫廷,还普遍流行于民间。画面中的四人在市郊的参天松柏之下相遇而斗茶,其中一人正扇炉烹茶,另一人正在持汤瓶点注茶汤,其余两人则捧茶在手。
图8 (宋)刘松年《斗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图9)同样描绘了市井之中的卖茶者斗茶竞卖的情形。茗园是指饮茶的茶馆、茶肆,而赌市则并不是赌博聚集之所,而是卖茶者斗茶之地。赌者也并不是赌钱的赌徒,而是卖茶者对自己产品的品赏与推销。画面左侧立有四人,一位手执茶碗,另一位举碗正在品茶;一位神情专注地手执茶瓶正在往另一只手中的茶碗里注茶汤;还有一位则已喝完茶,正举右手用衣袖擦嘴。四人左侧有位老者正收拾好茶具准备离开。画面右侧的货郎手搭扁担,扁担两头捆着各类茶具,最上层的一块板子斜贴着“上等江茶”字样的纸条。担前一妇女正背对货架,一手提瓶,一手托盘,盘上置放着盏托等茶具,应是刚从货郎处买好茶具欲携子归家。这时她与货郎同时被左边正在热闹斗茶的人群所吸引。此画对街头民间茗园“赌市”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是一幅十分精彩的南宋人物小品及珍贵的艺术画卷,亦是研究宋代茶事的宝贵资料。
图9 (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另一幅画作《卢仝烹茶图》(图10),则描绘了这么一幅场景:山石松林之间,卢仝赤脚静坐室内,近列书册,有一女婢在旁候汤,执扇烹茶;另一男仆正在户外汲水。此画清幽雅致,烘托了卢仝清贫淡泊的高古志趣。
图10 (宋)刘松年《卢仝煮茶图》(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还有李嵩的寺院茶画《罗汉图》(图11),描绘了僧侣们点茶的场景。
图11 (宋)李嵩《罗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补衲图》(图12)描绘了老僧潜心补衣的场景,屏风后面有两名侍者正在碾茶,桌案上还放置着茶盏、香等物件。
图12 (宋)刘松年《补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综上所述,从唐代至宋代的茶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得知,人们的饮茶方式由“煮茶法”向更为细腻优雅的“点茶法”转变。在此基础之上,还发展出比试点茶技艺的“斗茶”活动,比试内容以茶汤色泽为主,同时还比试在茶汤表面以茶沫勾点出画面乃至诗词的功力,由此可见,此时的饮茶活动更加注重的是一种艺术上的表现力。饮茶活动的情景与人物则由达官贵人、宫廷女眷向文人雅士、市井平民进行过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饮茶活动发展至宋代,已然融入至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方式之中。或在高山流水间以助雅兴,或在喧闹市井中增添亮点。总之,从丰富的茶画题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品茗风尚由唐至宋的整个变迁过程,为我们梳理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饮茶活动从最早的饮食活动,发展至一种具有精神价值的审美活动,随后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流传至今,影响着世世代代,这便是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唐代宫廷茶事多表达悠闲清寂之情,调琴奏乐在唐代贵族娱乐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饮茶活动多以辅助形式出现,这里的茶更多的是作为物质形式存在。自宋代点茶法开始盛行,点茶将饮茶活动从生活层面上升至艺术欣赏的层面,尤其是对于文人雅士而言,饮茶不再以解渴为目的,而是提升生活品位,滋养精神。《文会图》中三分之二的画面都被外景环境所占据,在宽敞的庭院中,三棵参天古树矗立其中,如若“连理”般相互纠缠、遥相呼应。此外,画中还有奇石、瑞鹤等元素,以此来表达祥瑞之意。花树间的石桌上,放置着鼎状香炉、一把古琴。这些意象都逐一烘托出文人集会的清闲雅致,展示了宋徽宗以文治国的豪迈诗情。《撵茶图》所描绘的文人集会场面显得十分静谧。画面中的点茶茶具一应俱全,茶磨、茶箩、茶匙、茶盒、茶托、茶盏等器具摆放得整齐有序。一株植物被点缀于左侧,使整体画面倍感闲雅。画面右侧有一僧人正伏案书写,另外两人坐立一旁观看僧人作书,十分认真专注。该画面表现了宋代先贤高士们归隐山林,寄情于山水的情怀。《卢仝烹茶图》营造了文人卢仝独处饮茶时的幽静意境。为了表现卢仝的文人气节与精于茶事的主题,图像中的符号物做了细致的安排。茅舍屋顶残破,卢仝依然悠然自处,四周环境围绕着老松、篁竹、瘦石等物象,这些无一不是人格化的符号性投射。与淡茶为伍、与书卷相伴,这正是其文人品性超凡脱俗的表现。这三幅画作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周遭环境的生动细节,使饮茶活动融入其中,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宁静、雅致、和睦的茶道精神,表达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之精髓。几幅代表性的寺院茶画作品中展现了佛家的禅宗思想与茶道的结合。茶有养生、清思之效,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道家、佛家都在茶中融入了“清静”思想,在饮茶中求得精神开释,在饮茶中修得其道,佛家的茶道精神便由此形成。《茗园赌市图》《斗茶图》则展示了我国茶文化当中积极、热闹的一面,这也同时反映了我国饮茶精神的多元性。人们饮茶不仅仅为了追求消闲避世,也有着乐观奋进的因素。
唐宋时期所展现出的茶道精神高度概括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将儒家文化中的“和”,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清寂”表现得淋漓尽致。儒家文化在传统茶文化中的表现以“和”为最高境界,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沟通感情、交流思想,以营造和谐氛围,人们同时可身入其中感受到乐观、豁达、包容与快乐。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谈到“致清导和”“韵高致雅”是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揭示出中国茶道的本质特征。道家的哲学思想在“茶画”之中可谓表现得淋漓精致,这些艺术作品直观地体现了山水情怀与“天人合一”精神的契合,是对“道法自然”最富诗意的表达。在“茶画”之中,山水景物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集结成中国茶文化的壮丽诗篇。禅家追求“清”“寂”“雅”的禅境,主张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使茶文化中流露出禅宗美学的自然性、朴素性,营造出具有独特东方意境的茶文化氛围。饮茶同时具有“提神”“醒脑”之功效,能帮助禅家实现自我的“顿悟”,通过饮茶将自己与宇宙、天地、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禅文化中所追求的“清”“寂”“雅”符合“茶画”中对心境、意境的表达。
中国传统“茶文化”背景下衍生的“茶画”创作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大师们与笔墨的交流,是心灵与现实的交融,是情感的宣泄之法。一幅幅精美的茶画作品为我们展现了烹茶、品茶、奉茶、斗茶等精彩的场面,汇集而成一幅彰显“茶文化”千年风韵的画卷,具有流芳千古的超高艺术内涵。“茶画”为我们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深刻内涵提供了充分的印证,它相较于文献记载而言更加生动直观,通过一幅幅精美传神的图像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茶事活动的流程、茶具式样、饮茶人物形象等具象事物,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精神能量,使人们通过茶事活动领悟到茶文化的精髓。这是“茶画”对“茶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后世理解茶文化内涵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当代茶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