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喜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猴儿头铁矿床位于甘肃省西部北山地区,所处大地构造属于华北板块阿拉善地块。从地层来看,其属于华北地层大区、阿拉善地层区。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和脉岩较发育。从成矿区带来看,其属于龙首山镍、铜、钴、铂族、铅、锌、铁、锰、磷、铀成矿带,临泽窑泉-东小口子铁锰成矿区。该矿床主要出露于前震旦系龙首山群、震旦系中上统及下统,北西向区域断裂发育,华力西期岩浆活动频繁,具备含矿地层、控矿构造和中酸性脉岩相伴生的良好成矿条件。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一套中深变质的碎屑岩夹火成岩组合,岩性有片岩、硅质岩及大理岩等。一是片岩。其主要为黑云石英片岩,另有二云石英片岩,片岩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于矿区中部。黑云石英片岩呈灰白色-灰色,为鳞片状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黑云母,另有少量的斜长石等。二是硅质岩。其呈灰黑色,为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硅质岩分布于矿区中部的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中,出露面积很小。三是大理岩。其呈灰白色,为粒状变晶结构、块状片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大理岩零星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在中部与石英岩接触处,有矿体出露。
矿区主要发育两组断裂,一组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岩层近于直立,局部有倒转现象,构造面理极发育,其产状为60°∠55°。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发育北西向断裂构造。矿体走向与北西向构造基本一致。区域航磁异常也主要呈北西向展布。该组断裂为控矿构造。另一组为北东向断裂,该组断裂对矿体起破坏作用,可以截断矿体延伸。
矿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有震旦系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南部,岩石呈橘黄-灰白色,为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黑云母等。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分布于矿区中东部、南部,侵入震旦系地层,岩石呈橘黄-橘红色,为半自形粒状结构、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黑云母等。
矿体赋存于震旦系上中统石英岩及大理岩中,矿化受石英岩控制明显,紧邻石英岩的大理岩中有矿化分布,其他大理岩没有铁锰矿化。铁锰矿化带北西向展布,宽度小于100 m,长度接近350 m。区内断裂发育,石英岩分布规模小,沿走向延伸方向被断裂截断,总体来看,矿化规模和矿床规模小。前人通过地表槽探、深部钻探等工作圈定了4 条铁锰矿体。
①号矿体出露于地表,矿体长度为213 m,平均厚度为5.56 m。TFe 平均品位为25.36%,Mn 平均品位为7.50%。矿体产于震旦系上中统石英岩中,呈似层状。矿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为53°~67°。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存在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和绿帘石化。矿体深部控矿斜深为89 ~96 m,见矿3 ~9 m。
②号矿体出露于地表,矿体长度为100 m,平均厚度为1.18 m。TFe 平均品位为21.92%,Mn 平均品位为8.16%。矿体产于震旦系上中统大理岩中,呈似层状或细脉状。矿体倾向为53°,倾角为56°。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存在褐铁矿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等。矿体受动力作用影响,局部破碎,矿石呈块状、次块状,局部为角砾胶结状。
③号矿体出露于地表,矿体长度为105 m,平均厚度为6.14 m。TFe 平均品位为22%,Mn 平均品位为6.30%。矿体产于震旦系上中统大理岩中,呈似层状或透镜状。矿体倾向为52°~68°,倾角为45°~62°。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存在褐铁矿化、磁铁矿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等。
④号矿体隐覆于地下,由竖井工程控制,矿体长度为30 m,平均厚度为6.14 m。TFe 平均品位为29.16%,Mn 平均品位为8.74%。
2.2.1 矿石的矿物成分
一是矿石矿物。矿石中,金属矿石矿物含量为20%~40%,主要有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菱铁矿、软锰矿、硬锰矿及以铁锰为主的胶状集合体等。金属矿物绝大部分为胶状集合体,集合体形态极不规则,有微脉状、聚集稠密浸染状和星散浸染状等,形成从早到晚皆有,相互穿插、继承和改造等。二是脉石矿物。矿石中,脉石矿物含量为60%~80%,主要有透闪石、铁铝榴石、透辉石、方解石和石英等。透闪石呈纤状、针状和短柱状,明显晶形者以短柱状为主。
2.2.2 结构与构造
显微镜观察发现,矿石主要有粒状结构、胶状结构和交代结构等。根据矿石中矿物集合体形态、大小及其空间结合关系等形态特征,主要构造为块状构造、微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等。
2.2.3 矿物赋存状态
根据物相分析结果,磁铁矿中的Fe 占TFe 的11.34%~56.02%,平均为36.03%;菱铁矿中的Fe 占TFe 的0.87%~26.49%,平均为8.27%;褐铁矿中的Fe 占TFe 的6.29%~78.36%,平均为46.83%;硫化铁中的Fe 占TFe 的0.37%~8.56%,平均为2.10%;硅酸铁中的Fe占TFe的2.01%~10.20%,平均为5.09%;硫酸铁中的Fe占TFe的0.05%~7.65%,平均为1.68%。
2.2.4 矿石的化学成分
经样品分析,矿石中TFe 含量介于21.02%~30.35%,平均含量为25.60%;MnO 含量介于6.49%~12.50%,平均含量为9.67%;S 含量介于0.09%~0.21%,平均含量为0.13%;P 含量小于0.21%,平均含量为0.11%。矿石中SiO含量高,一般介于17.72%~31.40%,平均含量为25.04%;钙、镁含量较高,铝含量低,CaO 含量介于4.34%~11.61%,平均含量为8.06%,MgO 含量介于2.43%~4.07%,平均含量为3.21%,AlO含量较少,一般介于0.32%~1.68%,平均含量为1.01%。
2.3.1 矿石的自然类型
矿石的有用元素为铁、锰,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为磁铁矿、褐铁矿、软锰矿及铁锰胶状集合体,其中磁铁矿含量占铁属矿物的40%~60%,经镜下鉴定,其自然类型为矽卡岩型和变质型含锰磁铁矿矿石。
2.3.2 矿石工业类型划分
根据本矿区Mn 及Fe 品位划分,矿石工业类型为含锰磁铁矿矿石。
2.3.3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勘查区内矿体围岩主要为石英岩,部分为大理岩。矿体夹石有两种,一种与近矿围岩相同,为石英岩或磁铁石英岩;另一种为破碎的土状岩石,该类夹石含锰铁少,易风化,多风化为黄色、土黄色的土状岩石,在矿体中呈团块状、透镜状、似层状分布,夹石中含铁8.50%左右、含锰2.04%左右。
勘查区内矿体为锰铁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在震旦系中上统石英岩或大理岩中,严格受地层层位及岩性控制,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呈整合接触,锰铁矿体与围岩界线比较清楚。矿石呈粒状结构、胶状结构和交代结构,表现为块状构造、微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组成矿石的金属矿物有磁铁矿、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软锰矿、硬锰矿、褐锰矿和少量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透闪石、透辉石、石榴石、方解石和石英,并见不同矿物依次穿插交代现象,同时矿体内普遍含少量炭质。依据矿床特征,初步认为该矿床为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含锰铁矿床。
该锰铁矿由浅海相沉积而成,在漫长的区域变质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和所产生的热水影响,初期生成的锰铁矿床受到改造而变质,进行重结晶及重新组合,使锰、铁富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加里东早期,辉绿岩侵入后产生的热液沿矿体与围岩接触面或围岩层理上升,当条件成熟时与锰铁矿体及围岩进行接触交代,产生矽卡岩化并形成矽卡岩矿物。随着热液的不断上升,矽卡岩化作用加强,使热水中携带的铁元素与方解石、白云石交代置换生成磁铁矿,提高了矿床中铁的含量。到矽卡岩化的后期,残余的热水携带大量铁及少量铜元素,其与锰铁矿体结合,在挥发分硫的参与下,形成了黄铁矿及微量黄铜矿,并主要浸染叠加于沉积形成的锰铁矿内,形成最终的矿体,少量则浸染在大理岩中,形成单独的锰铁矿体。这就是猴儿头铁矿形成的基本模式。该矿床的形成以沉积为基础,后期矽卡岩化热液叠加改造是矿床富集的条件,矽卡岩化的热源初步认为是辉长辉绿岩,被交代的围岩为碳酸盐岩。
锰铁矿体赋存于震旦系中上统的石英岩及大理岩中,为严格的层控矿床,经探槽和钻孔中矿体的顶、底板围岩对比,其对应较好,顶、底板围岩为石英岩或大理岩,因此,震旦系中上统的石英岩及大理岩是找矿的直接标志。根据矿石类型,该矿床普遍含有磁铁矿,还应该有磁异常标志。
猴儿头铁矿床具有6 个主要特征。一是矿床赋存于一定的层位,即产于震旦系上中统石英岩及大理岩中。二是矿体呈似层状,沿顺层展布,与围岩整合接触,界线清楚。三是矿体常夹有达不到工业指标要求的夹石层,厚度一般为1 ~3 m,多为含铁量很高的透闪石。四是矿体中局部残留原生沉积层理及片理,单层厚度为0.2 ~2.0 cm。五是矿区断层构造发育,但没发现成矿前的控矿构造,相反,断层破坏矿体的连续完整情况相当普遍。六是矿石品位沿走向、倾向变化都很均匀。
本文以猴儿头铁矿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成矿模式。矿床特征显示,本区在上元古界处于沉降时期,合Fe、Mn 质陆源物质不断搬运到海盆中沉积下来,形成了大量含Fe、Mn 质碎屑岩,沉积作用是猴儿头铁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而后矿床又受到区域变质和热液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改造了原来面貌,其具有某些热液矿床的特征:矿体下盘有蚀变很强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岩体;矿体中及上下盘围岩中发育上述围岩蚀变,经镜下观察,矿石中有交代结构;矿石中可见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细脉穿插磁铁矿的现象;矿石中含有典型的变质和热液交代型脉石矿物,如石榴石、透闪石和方解石等。根据上述特征,初步认为猴儿头铁矿床是以沉积作用为主导,经后期区域变质和热液改造的复生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