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学新课标,探新模式》一文谈的是作者刁筱蓉从事古诗教学创新的方法、成效和感悟。
作者当时执教初二语文,我曾问她:“你不怕影响初三中考?”她说:“不怕!只会有帮助。”她还拉来同伴一起学习近体诗格律和微课程教学法的古诗词创新教学七个脚手架,一起设计,一起付诸实践。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班47名学生中,有45人当堂完成五言诗创作,另外两名学生完成了两句,实验一次成功,正好把新课标“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落到了实处,为践行新课标开了一个好头。
从文章阐述的方法、成效与感悟中,我们发现:践行新课标,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如果不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而是延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新课标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我们也发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启动“按钮”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型。这个转型,包括设计行为和组织教学行为的转型。教师不能再当或苦口婆心或展示表演艺术的喋喋不休的“教书匠”,而应学做指导学生学习的明师;不能再把备课当作准备自己怎么教的脚本,而应把备课当作设计学生如何从事高质量学习的方案。一旦完成设计行为和组织教学行为的转型,新课标就落到了实处,基础教育就能告别传统,进入现代。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学期已经到来,我们的教师准备好了吗?我不敢贸然肯定。但我深知,微课程教学法能够助力中小学教师将新课标理念落地。这是因为,虽然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属于宏观课程设计范畴,虽然微课程教学法是课程微观组织中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但是两者研究课程产生(包括课程目标产生)的方法是一致的,其理念和方法高度同源。
所不同的是,微课程教学法已经有了九年实践的佐证,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到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再到高中化学、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它们都创造了一系列的教学奇迹。例如,小学生学习《数字与信息》,能够用《中图法》为图书编索书号;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能够为智能药房设计药品库房;学习抽象画可以当堂完成抽象画创作。初中生学习《多项式因式分解》,能够模拟机器人设计制作陶器磨具需要取胶的频次和取胶量。高中生学习《FrontPage》,能够设计校园生活主题网页等。连小学初中的语文古诗词、文言文学习,都能让学生创作出诗词与古文……
上述案例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成功地把真实情境引入微型的项目学习,成功地使跨学科学习成为现实。这一切,不正好生动演绎了新课标所期待的精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