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的徽州、徽文化新闻报道研究

2022-10-27 09:03新安晚报融媒体内容采集中心许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安晚报徽州

新安晚报融媒体内容采集中心:许佳

现代安徽的发展离不开对自身以往的传统精华的继承与发扬,古代徽州有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在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微博、微信等传播矩阵大行其道的传播环境中,怎样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和研究内容。

1.徽州、徽文化和融媒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由民族语言、民族传统等构成民族文化的特征。徽州文化俗称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在融媒体成为新的传播方式的今天,古朴、典雅、庄重的徽州、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群体和人士所关注并接受、喜爱,对于徽州、徽文化的当代继承和发扬,是媒体融合传播视角下需要关注的新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徽文化范围很广,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江南省和1667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的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需要明确和清楚的是:现如今,徽文化也在引领着中国地域文化的前行。

介绍了徽州和徽文化,那么“融媒体”的概念是什么?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笔者认为“融媒体”与“媒体融合”两者间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是互通的,作为传播媒介载体的广播、电视、报纸、出版物、网络,在媒体融合时代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功能、特征互补,而这种不同媒体间的内容、资源、利益的融合和互动、功能之间的互相补充、整合和兼容可以理解为“融媒体”。

2.借力融媒体传播矩阵报道徽州

在融媒体传播时代,对于传统的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显著意义,安徽的新闻媒体可以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巧妙运用徽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徽州、徽文化的报道传播中扮演中介桥梁的作用。“无徽不成镇”,徽州的美丽、富饶,也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明清时期华东各地都有徽商的踪迹,很多关于徽州的历史记忆通过徽商的足迹留给了当今的人们。然而,1987年成立的地级黄山市(俗称大黄山市),用黄山的山名代替了徽州的地名,这样徽州已经变得残缺不全,灿烂夺目的古徽州在行政区划上支离破碎,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由徽州改名带来的无形的文化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借助融媒体传播路径,从全方位呵护新安江水质,到黄山市水域保洁全覆盖,城乡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再到徽州文化——典型代表世界遗产地黟县西递古村落,全面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现代化新徽州,以及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承载着人文徽州乡愁的绿水青山美不胜收。2019年9月27日,《新安晚报》以名为“辉煌70年,安徽谱新篇”4个整版的融媒体报道,刊发了《黄山:绿水青山皆美景,人文徽州载乡愁》《“画里乡村”黟县,共筑“富裕之路”》《“十一”来世界遗产地西递打卡》《践行新发展,建功新时代,全面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现代化新徽州》《黟县徽黄旅游集团——做综合旅游发展的践行者》等报道,同时在2019年9月27日通过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微博、微信等融媒体传播矩阵全文刊发,获得了很好的融媒体传播效果。

而以笔者供职的新安晚报社来说,对于徽州地区的新闻报道长期保持关注和敏感敏锐。新安晚报记者吴永泉作为新安晚报社派驻在黄山市的唯一记者,在2020年夏季的暴雨灾情中始终奋战在一线,采写多篇报道记录了屯溪老大桥的水毁与重生,自从2020年7月7日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老大桥(镇海桥)被冲毁后,吴永泉先后去了几十次现场,采写了三四十篇关于老大桥的文章。让全社会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很多读者说,等着看吴永泉记者关于老大桥的最新消息,并从吴永泉采写的这些新闻报道中知道了屯溪老大桥的历史人文与感情价值,知道了老桥为什么要修,怎么修。在安徽省、黄山市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加上对修复老大桥政府是有初心的,新安晚报关于屯溪老大桥的融媒体新闻报道,促进了老大桥修复必要性和文化地标意义的传播,让政府和社会更加重视。

无独有偶,2019年5月份,经过新安晚报记者吴永泉以及几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以及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对徽州行署文教楼持续不断的关注与报道,最终使得这栋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老楼得以原貌保留和维护。而新安晚报记者吴永泉的坚持与努力,在充分利用好新安晚报融媒体传播矩阵的前提下,用新闻报道让包括徽州行署文教楼,屯溪老大桥在内的徽州文化的历史传承得以延续,履行了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与职业职责。而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等融媒体传播矩阵对徽州行署文教楼、屯溪老大桥在内的新闻报道的融媒体传播,促进了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符号的珍贵文化地标得以保留和重视,意义重大,让人们感受到了徽州历史的魅力,读者也很感谢新安晚报融媒体传播矩阵对徽州文化重要符号的珍贵文化地标的关注与报道。

3.需重视徽州县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徽州简“徽”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谈过徽州借力笔者所供职的新安晚报融媒体传播矩阵的传播范例后,接下来笔者希望就徽州当地县域的融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徽州生态环境优美众所周知,在融媒体传播时代,一个必然要求是做好徽州县域内融媒体中心的运作和建设,借助先进的5G、云计算、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徽州当地的民俗、文化、节日等新闻报道活动转到线上,可以利用包括视频号,微博号、微信公众号、直播号等方法,对徽州地区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等地进行融媒体传播新闻报道。比如徽州地区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等地,可以在网站、APP等平台上,对当地县域的旅游等部门进行官方账号认证,进行“徽州某地区”的融媒体传播报道的经验分享:例如节假日在安徽网、大皖新闻等安徽知名的融媒体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在安徽卫视公共频道的一些节目、栏目中增设“徽州某地区”窗口,投放宣传广告等;选择在安徽广播电视台播出关于徽州地区的音频广告;还可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关于徽州地区的系列纪录片等。而通过融媒体传播报道的方式,开展关于徽州地区旅游、宣传等的主题报道活动,这样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等地的传播报道成为主流融媒体平台的热捧。

此外,徽州、徽文化传播,还可以借鉴临近县域在融媒体传播报道中的经验,比如做好县域范围内的融媒体传播中心建设等等。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我国存在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县级融媒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多,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经验积累,比如在徽州县域范围内的融媒体建设,可以整合徽州县域范围内的广播、电视、刊物、微博、微信,对这些资源进行优化,以传播当地徽州特色文化资源为主,将徽州县域的优质媒体资源和报道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融入安徽以及全国媒体网络中,进而使徽州、徽文化的传播得到更快和更高速的发展,这也是徽州、徽文化高效传播的必然要求。

4.徽州、徽文化的融媒体传播塑造当代安徽形象

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省份,有长江和淮河两条著名河流穿省而过,老庄思想从这里兴起,更是徽文化的发源地,古徽州、徽文化、徽商闻名全国。从文化沉淀和文化积累角度来说,安徽聚集着历代传承下来的优势资源,融媒体时代,充分运用好这些文化积累,对于安徽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如何积极有效地保护好徽州独特的文化遗存,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2019年5月18日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融媒体传播矩阵连续多次关注了徽州行署文教楼的保护和修缮改造,对徽州行署文教楼的保护与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此笔者联想到,目前与我国发达区域的文化、经济影响力相比,安徽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扭转这种相对不利的局面?除了与政府部门的扶持与重视,人们的普遍关注,媒体从业者的努力等主观因素有关之外,也与媒体的传播方式方法有关。安徽在发展和形象传播力构建方面,要借助徽州、徽文化发力。继承发扬徽文化,需研究、学习徽文化,使徽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继承和发扬。媒体融合时代,除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外,还可以有更好的创意与传播徽文化相结合、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以及社会公益团体参与传播,多拍摄一些反映徽文化的主题宣传片,或者文化专题片、电视剧,制作相关的印刷品和影像制品,以对徽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主动的推动作用。

而近些年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安徽取得不少成绩,合肥、芜湖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红火,安徽在创意产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徽州的传承结合在一起进行融媒体传播全面整合,对推动当代安徽的发展,塑造当代安徽的新形象大有裨益。同样,徽州、徽文化借助新形势下融媒体传播的力量,使当代安徽在自身形象建构方面得到发展,对推动安徽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传播将具有更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新安晚报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新安滩
徽州人
用歌曲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张新安教授简介
新安滩
《圣诞夜》晚报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