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军,季洪泉,梁 刚,何小胡, 熊小峰,李 兴
(1.中海石油(中国) 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311;2.中海石油(中国) 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随着中国海上油气勘探程度加深,深层、双古领域(古潜山、古近系)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近年来,在中国近海相继发现了渤中19-6、惠州26-6等大型潜山油气藏[1-2],显著提升了对潜山储层发育规模及成藏规律的认识。琼东南盆地以往探井揭露基岩年代都为燕山期[3-5],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流纹岩及安山岩等,基岩物性总体较致密,裂缝不发育。而邻近的广西十万大山、海南岛及南沙海域的湄公盆地均发现了印支期的花岗岩[6-8],孔缝总体较发育。因此加强区域构造演化及前古近系基岩对比分析,有助于提升对琼东南盆地潜山储层发育时期及物性条件的认识。
世界潜山油气藏勘探实践表明,被成熟烃源岩包围的常压潜山有利于形成大型油气藏[9-12]。琼东南盆地的基底潜山多分布在凸起或低凸起上(源外潜山),距离生烃凹陷较远,通常难以成藏或成藏规模有限。控制中央坳陷的深大断裂在始新世—早渐新世持续活动,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断块旋转翘倾及持续隆升,为凸起周缘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供给,在断槽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崖城组扇三角洲[13]。扇三角洲砂岩厚度大、物性好,在空间上连通了崖城组陆源海相烃源岩和潜山,能把凹陷深部生成的天然气远距离输导到距离生烃凹陷较远的“源外高潜山”Y8区潜山而成藏[14-15],但成藏规模相对较小;而距离生烃凹陷更近的 “源边低潜山”,具备近源成藏的优势,形成大气田的可能性大,但也面临构造演化过程、潜山成储机制、烃源岩发育条件、油气成藏等研究难题。
笔者在总结了琼东南盆地近期潜山勘探综合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以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潜山的大量基础研究和勘探实践为典型实例,对潜山成藏的地质理论、关键技术和勘探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为中国南海潜山勘探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琼东南盆地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西北部,为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构造转换地带[16-17],中、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18-20]。
三叠纪,全球构造出现变革,冈瓦纳联合古陆解体,印度洋板块形成。印度洋扩张,印支板块北漂,特提斯洋壳向欧亚板块俯冲[21]。华南大陆不规则大陆边缘与印支大陆碰撞,表现为印支运动,伴随大量的断裂、褶皱和岩浆活动,钦州湾周缘的十万大山岩体年龄主要集中于250 Ma,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钻遇花岗岩的锆石定年分布于208~266 Ma[22-23],主要为三叠纪印支运动的产物。受此构造运动影响,在琼东南盆地形成了一系列NW向的断裂变换带,包括陵南低凸起东侧向西北延伸到崖城凸起的断裂带及松南低凸起东侧向西北延伸到Y9井东侧的断裂带。印支期侵入/喷出岩体多呈NW向分布,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的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图1)。
图1 琼东南盆地构造纲要图[4]Fig.1 Structural outline of Qiongdongnan basin[4]
在侏罗纪开始的燕山运动控制下,欧亚大陆东部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影响,出现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活动和弧后扩张伸展活动,形成规模巨大的岩浆弧和一系列边缘海盆地和内陆裂陷盆地[24-25]。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印支期NW向断裂发生走滑,同时形成一系列NE向断裂,并在琼东南南部隆起、西沙隆起引发弧后岩浆活动。燕山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古太平洋的高角度俯冲在南海北部形成弧后伸展以及NW向拉张。受NW向拉张应力场作用,岩浆沿NE向断裂活动,形成NE向分布的侵入/喷出岩体,这期岩体主要分布于松涛凸起、崖南低凸起和陵南低凸起等北东向构造带。燕山期末南海北部挤压,局部抬升剥蚀。
新生代区域上发生喜山运动,此时期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等几大板块的活动共同影响。始新世,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印支地块旋转挤出共同在华南大陆边缘形成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应力场,南海北部盆地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控凹断裂。渐新世,在印度板块持续向欧亚板块碰撞、印支地块持续旋转挤出影响下,红河断裂系统左旋走滑。盆地西区除受伸展作用应力场外,还受红河断裂左行走滑形成的拉伸作用影响。早中新世,南海洋脊从西北次海盆向西南次海盆跃迁,在南海北部形成南海运动,引起区域性海退,盆内发育大量三角洲-海底扇沉积体系。中中新世以来,盆地进入坳陷阶段,主要发生热沉降,发育半深海、深海相地层。
琼东南盆地印支期花岗岩潜山形成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三期构造演化阶段(图2),其复杂的演化过程为潜山风化壳及裂缝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松南低凸起、崖城13-1低凸起及松涛凸起上多口钻井揭示盆地基底发育中生代火成岩,其中松南低凸起上多口井钻遇花岗岩,测年结果为234~261.7 Ma(表1)[22-23],证实盆地在印支期存在较强岩浆活动。
图2 琼东南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式Fig.2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model of Qiongdongnan basin
表1 琼东南盆地基底锆石测年数据[22-23]
琼东南盆地花岗岩潜山主要有两期,目前Y8区已完成花岗岩锆石测年,其年龄峰值约250 Ma。Y8区花岗岩虽然矿物成分略有差异,但均为印支期所形成。而盆地北部的松涛凸起周缘则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如Y9井基底花岗岩年龄为106.9 Ma[26],ST34-A井基底花岗岩年龄为98.4~100 Ma[27]。综上,结合海南岛印支期花岗岩主要呈北西向展布、燕山期花岗岩主要呈北东向展布分析,推测盆地内花岗岩也具有相似的展布特征。因此,Y8区主要发育三叠纪花岗岩潜山。花岗岩体本身比较致密,不能直接作为有效储层,需要经过后期的改造才能成为储集体。研究结果显示[28],松南低凸起中生界花岗岩潜山储层的形成受“构造、岩性、流体” 三因素耦合控储:“构造”因素是控制潜山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岩性”因素是潜山储层裂缝发育的物质基础,“流体”因素则改造并扩大了裂缝的发育规模。
Y8区中生界基岩潜山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期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印支期挤压成山阶段、燕山期走滑改造阶段、喜山期拉张活化阶段。
印支期,华南大陆不规则大陆边缘与琼东南盆地所属的印支大陆碰撞,称为印支运动。受构造运动影响,在琼东南盆地形成了一系列NW、NWW向的构造带,主要分布于松南低凸起、崖13-1低凸起、崖城凸起和陵南低凸起(图3)。
燕山早期(195~135 Ma)周缘板块从不同方向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从而引起造山作用,琼东南盆地被抬升,印支期岩体暴露剥蚀。燕山晚期(100~72 Ma)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古太平洋的高角度俯冲在南海北部形成弧后伸展和NW向拉张。受NW向拉张应力作用,岩浆沿NE向断裂活动,形成NE向分布的侵入/喷出岩体,这期岩体主要分布于松涛凸起、崖南低凸起等北东向构造带。燕山期末(72~65 Ma) 南海北部遭受挤压,局部抬升剥蚀(图3)。
图3 松南低凸起Y8区潜山裂缝发育应力模式与期次Fig.3 Stress model and stages of buried hill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Y8 area of Songnan low uplift
喜山期,盆地进入伸展断陷阶段,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琼东南盆地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后期随着应力场顺时针旋转,断裂逐渐转为北东东向,这些断裂使中生代潜山裂缝网格化(图3)。YL8-A2井在3 490 m裂缝中,发现溶蚀孔发育,充填自生石英、方解石。YL8-A3井2 976 m见晚期白云石、黄铁矿等矿物。
图4 Y8-3井潜山储层薄片(蓝色充填为裂缝、孔隙)Fig.4 Thin section of buried hill reservoir in well Y8-3
裂缝的发育规模与母岩岩性有密切的关系,当岩石中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时,在受到外力挤压作用时容易发生机械破碎而产生裂缝。区域研究认为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基岩潜山以富长英质的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主[28]。富含长英质的花岗岩一方面容易破碎形成裂缝;另一方面长石的抗风化能力差,易被溶蚀,经过长时间的溶解作用,原有的构造缝及成岩缝进一步被溶蚀改造形成大量溶蚀缝。松南低凸起Y8区已钻井成像测井解释面孔率、裂缝的宽度与长英质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长英质含量大于70%,裂缝宽度大,测井视面孔率普遍大于10%,物性好。松南低凸起潜山在长期的暴露过程中,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在表层形成了厚层的风化壳储层,同时风化壳下部的构造裂缝也被溶蚀作用加大、加宽(图4);深部热流体沿断裂或裂缝向上运移,对下部内幕带储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Y8-3-1井内幕裂缝带存在明显的异常高温特征,进一步证实深部热活动的影响。松南低凸起潜山受这三要素的耦合控制发育了“风化带和内幕裂缝带”两套优质储层。
图5 琼东南盆地典型井基岩裂缝发育特征Fig.5 Bedrock fracture development map of typical wells in deep and shallow water of Qiongdongnan Basin
琼东南盆地北部凸起区已钻井揭示的潜山储层与南部凸起区揭示的潜山储层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1 成山期次及裂缝发育机制
基岩锆石测年结果显示,北部凸起区除了崖城13-1低凸起X13-1井基岩的地质年龄在194~226 Ma以外[28],崖城凸起上X14-1井、松涛凸起Y9井、S34-3-1井基岩的地质年龄在100 Ma左右,属于白垩纪潜山。这一时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华南大陆出现了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活动和弧后伸展运动,受此运动的影响在琼东南盆地北部及海南岛形成了一系列沿NE向分布的岩浆岩体。此后燕山运动末期发生抬升造山,在琼东南盆地形成了一系列 NE向及NNE向的构造变形及断裂,同时使前期岩浆岩体产生了一系列NE向及NNE向的伴生裂缝。简言之,盆地北部潜山为白垩纪潜山,成山时间较南部三叠纪潜山晚,由于北部潜山相较于南部潜山缺乏印支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裂缝发育主要只有一期,主要以NNE走向或NE走向为主(图5)。而盆地南部的印支期潜山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发育NW、NE向及近EW向多期裂缝。
2.2.2 潜山基岩岩性
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潜山的岩性比较一致,主要为富长英质的花岗侵入岩。矿物组合表现为以碱性长石(约占40%)和石英(约占35%)等脆性矿物为主,韧性矿物黑云母与斜长石含量相对较低。而松涛凸起、崖城凸起潜山的岩性则比较复杂,既有火成岩也有变质岩。火成岩中有侵入岩也有喷出岩,Y9井基岩岩性为花岗侵入岩,而L2-1-1井与X14-1-1井则分别为安山玢岩与英安流纹喷出岩,X13-B井基岩岩性则为石英角岩,属于变质岩的一种。总体来说,北部潜山基岩岩性复杂,分布多样,岩性组合上较南部潜山脆性矿物少,裂缝相对不发育。
2.2.3 风化暴露时间
琼东南盆地潜山的形成演化阶段,大体可分为中生代岩浆侵入期、中生代末风化剥蚀期和新生代整体埋藏期三大演化阶段。其中潜山在长期的暴露过程中,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在表层形成了厚层的风化壳储层,同时风化壳下部的构造缝也被溶蚀作用加大、加宽,形成了大量的溶孔溶洞。北部潜山形成时间较南部潜山晚了近150 Ma,因此其风化暴露的时间明显缩短,储层条件较差。例如Y9井钻遇103 m花岗岩,潜山顶部附近11 m井段具有储集层响应;而松南低凸起Y8区部署的探井Y8-3-2井钻进潜山250 m,揭示仍然具有良好的储集层。
琼东南盆地南部潜山储层发育条件要优于北部潜山:南部潜山形成时间早,裂缝发育程度较北部潜山优越,裂缝发育带也较北部潜山已钻遇的厚,北部潜山应该优选构造活跃断裂发育的潜山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整体来说,琼东南盆地潜山具有较好的成储条件,是一类新型的大型储集体。
琼东南盆地早渐新世为断陷阶段,在裂陷作用、差异构造沉降作用下,形成隆凹相间古地貌[29]。隆起、凸起区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河流搬运的陆源有机质至三角洲平原,与本地生长的陆生植物一起埋藏堆积形成原地沉积有机质[30-32]。在重力、海流作用下,三角洲前缘的陆源有机质会继续沿斜坡向凹陷区搬运,在浅海区与海洋生物一起堆积形成异地搬运有机质。因此早渐新世崖城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主要有两大类,原地沉积有机质和异地搬运有机质,其中原地沉积有机质由原地陆源有机质和海洋有机质组成,异地搬运有机质主要指搬运的陆源有机质。原地陆源有机质主要发育在海岸平原、潮坪、三角洲平原等陆生植物生长区,植物死亡后埋藏形成原地陆源有机质,有利于陆生植物生长、埋藏、保存的地区即原地陆源有机质发育区。海洋有机质主要分布在滨浅海中,呈现由陆到海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
崖城组搬运陆源有机质分布受控因素多,分布规律难以把握,本次基于Y13区4口井的崖城组三角洲、滨浅海实钻井资料分析,建立地质模型,开展陆源搬运有机质沉积模拟实验,建立崖城组烃源岩TOC发育模式,在该模式指导下进行TOC分布预测。
陆源搬运有机质模拟实验装置为一个长5 m、宽3 m、高0.5 m的长方体水槽,一个物源注入口,物源注入沿水槽长轴方向,水槽底形坡度靠近物源区为3°~5°,水槽中间为1°~3°,水槽底部为1°。设计三组模拟实验,考虑不同坡度、不同水动力及波浪的作用,模拟陆源有机质从陆向海的搬运过程。
沉积模拟实验过程观察及切片解剖表明,三角洲河道间河漫部位、冲沟与凹槽等低洼部位及沙坝背流面、三角洲前缘部位是陆源有机质优势富集部位。通过对实验采集的样品依次进行TOC、全岩X-射线衍射、粒度、热解分析[33],证实了有机质主要沉积于水动力较弱、地势较低的部位。三角洲分流河道之间、冲沟与凹槽、河漫及三角洲前缘等部位利于有机质堆积。
实验条件下,有机碳含量与泥质含量、粉砂含量、细砂含量及中粗砂含量相关性均较高,而各个粒级组分含量随搬运距离的增加呈规律性变化。基于这一认识建立有机碳预测模型,对陆源有机质最大搬运距离及有机碳含量分别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崖城组陆源有机质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陆源有机质最远搬运了约47.70 km。
三角洲、浅海相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沉积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三角洲向海进积、波浪等地质营力可以将陆源有机质搬运到远离高等植物生长区(煤系烃源岩发育区)的近凹斜坡区,形成优质气源岩(图6)。崖城组烃源岩TOC主要与陆源有机质输入有关,陆源有机质发育区的海岸平原、三角洲前端TOC明显较大。
图6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分布模式Fig.6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n delta, shallow marine facies system of Yacheng Formation, Qiongdongnan Basin
图7 中央坳陷崖城组烃源岩TOC分布预测图Fig.7 TOC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Yacheng Formation source rocks in central depression
通过相控、已钻井约束交互分析,明确崖城组海陆过渡相、陆源海相烃源岩TOC总体上从凸起向凹陷内部逐渐减小,TOC分布在0.5%~2.5%之间,其中三角洲发育区及波及区TOC较大,远离三角洲的凹陷内部TOC较小。乐东、陵水凹陷南坡及松南低凸起周缘斜坡等部位三角洲集中发育,TOC较大(图7),烃源岩现今埋深及热演化程度高,是高生烃强度发育区。邻近松南低凸起Y8区的B35洼生气强度高达31.7×108m3/km2,超过了大中型气田生气强度(20.0×108m3/km2)的最低门限。
根据研究区潜山距离成熟烃源岩的纵横向距离,可把潜山分为两类:一类是源外高潜山,一类是源边低潜山。天然气的成藏与潜山的时空匹配紧密相关,可分为源外高潜山长距离运聚模式和源边低潜山近距离运聚模式。不同类型的成藏模式主要控制因素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程度。
松南低凸起北坡一侧发育多个崖城组三角洲,三角洲向海进积、波浪等地质营力可以将陆源有机质搬运到远离高等植物生长区的松南、宝岛凹陷斜坡低部位,并在此形成优质气源岩,而成为潜山气藏的主要气源灶。松南低凸起三面环凹,发育Y1、Y8、Y10等众多潜山,多数潜山距离周边凹陷崖城组成熟烃源灶超过20 km。在崖城组沉积时期,该区“凸凹相间”古地貌、控凹断层旋转翘倾及低凸起持续供源等因素造成三角洲砂岩在凸起分布较广且延伸到凹陷深部[34]。Y8区向北伸向松南凹陷和向西伸向陵水凹陷的路径上由于断块差异沉降,导致崖城组地层高低起伏,发育多个深度超过100 m的沟槽(图8),天然气难以大规模从这两个方向运移上来。主干断层活动性及输导能力分析表明,宝岛凹陷南斜坡多数断层晚期活动性较弱且受新近系巨厚泥岩的涂抹,断裂的性质在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封闭特征。Y8区天然气应该主要从东北方向的宝岛凹陷运移过来,在北东向断裂控制下,Y8区崖城组三角洲砂体呈北东向展布并平缓延伸到宝岛凹陷崖城组成熟烃源岩内。由于该区崖城组三角洲砂岩现今埋深(扣掉水深)不到1 000 m,压实作用弱,表现为中孔、中渗特征,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气输导体。
图8 松南、宝岛凹陷Y8区地震剖面图(剖面位置见图1)Fig.8 Seismic profile of Y8 area in Songnan and Baodao sags
另外,Y8区陵水组沉积中期后开始大规模海侵,发育大面积的陵水组、三亚组深海厚层泥岩,其不仅为巨厚的泥岩盖层,而且压力模拟分析还表明该套泥岩普遍发育超压,在压实过程中由于流体未能及时排出,形成渗透率极低的超压致密区域优质盖层,构成约束天然气垂向逸散的“超压天花板”。作为古高地的松南低凸起,据钻井揭示其中生界潜山目的层的压力系数为1.0左右,为常压区和低势区,宝岛凹陷生成的天然气在压力差及浮力共同作用下发生长距离侧向运移至Y8区。在Y8-1、Y8-3气藏钻遇的崖城组与中生界潜山储层微裂隙带中存在大量交叉分布的气态烃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显示,气态烃包裹体的主要成分为甲烷,而包裹体可以推测烃类气的充注时间。研究表明,储层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成藏对应的温度为120~130 ℃;第二期成藏对应温度为130~140 ℃,成藏时间为5.4~2.4 Ma[35]。
综合上述分析认为,Y8区具备松南、宝岛凹陷崖城组陆源海相泥岩供烃、崖城组三角洲砂岩优势输导、巨厚海相泥岩封盖的有利成藏条件,在源、砂、脊、盖耦合及凹陷深部高压驱动下,宝岛凹陷生成的天然气在5.4~2.4 Ma期间远距离运移到Y8区潜山而成藏(图9)。
图9 松南低凸起Y8区高潜山成藏模式(剖面位置见图1)Fig.9 Accumulation model of Y8 high buried hill in Songnan low uplift
图10 陵南低凸起L26区低潜山成藏模式(剖面位置见图1)Fig.10 Accumulation model of L26 low buried hill in Lingnan low uplift
源边低潜山到崖城组成熟烃源灶的平面距离、垂向距离分别为0~5 km、0~2 km。该类潜山主要分布在松南低凸起Y1区及陵南低凸起L26区,由于靠近生烃灶,加上中新世、上新世的快速沉降,潜山可能发育高压。近期钻探的L26-A井由于紧邻陵水高压凹陷,潜山上覆的梅山组发育压力系数为1.8的高压,并传递进入花岗岩潜山;而该潜山风化带储层仅在山顶向下150 m范围内发育(图10),再向下裂缝不发育,裂缝性储层发育规模有限而导致难以泄压,潜山实测压力系数为1.78,因此该井因潜山发育高压导致天然气运移受阻而钻探失利。陵南低凸起L26区近洼潜山构造带上覆地层不发育砂岩输导体,砂岩分布在断层下降盘的生烃凹陷内,但是潜山与沉积层接触的边界断层存在大量破碎带;陵水凹陷内崖城组烃源层压力系数超过2.0,在超压的驱动下,烃源层内的地层流体发生侧向运移。这一阶段除了超压直接驱动外,还存在一定的浮力驱动,断裂下降盘局部分布的扇三角洲或滨海相砂岩疏导体可进一步加速油气侧向运移效率,再经潜山边界断层破碎带发生持续幕式充注,垂向运移至潜山高部位而成藏。
国内外潜山勘探的实践证明,烃源岩和潜山直接接触是形成潜山大油气田的必要条件,油气远距离运移进潜山难以形成大油气田。Y8区后续的评价井也证实该类潜山充满度仅30%,气柱高度不超过200 m。Y8区即属于源外高潜山,该类潜山到崖城组成熟烃源灶平面距离、垂向距离分别大于10 km、2 km,潜山风化带、内幕裂缝带与崖城组成熟烃源岩均不直接接触。该类潜山的运移通道条件要求苛刻,天然气通过长距离运移后聚集量较有限。L26-B潜山(图10)具备源边低潜山近距离运聚成藏模式,其裂缝型储层发育规模大且预测发育低幅高压或常压,具备近源成藏、源储压差大、充注强度高的有利条件,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1)琼东南盆地中生界发育特提斯构造域花岗岩潜山,潜山储层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三期构造演化阶段,印支运动在琼东南盆地形成了一系列NW、NWW向的断裂带和侵入/喷出岩体;燕山运动造成印支期NW断裂发生走滑,同时形成系列NE向断裂和侵入/喷出岩体;喜山运动时期的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应力场造成本区断裂、裂缝张开活化。三期构造演化过程为潜山风化壳及裂缝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2)松南低凸起中生界花岗岩潜山储层的形成受“构造、岩性、流体” 三因素耦合控制:三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裂隙)带、风化剥蚀及淋滤作用是控制潜山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长英质脆性矿物含量超过70%是潜山储层裂缝发育的物质基础;“流体”因素则改造并扩大了裂缝的发育规模。三要素的耦合控制发育了纵向上“风化带和内幕裂缝带”两套优质储层,自上而下由裂缝-孔隙型储层变成孔隙-裂缝型储层,合计厚度超过300 m。
(3)松南低凸起Y8区潜山的源、砂、脊、盖等运聚条件决定了该区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从东北方向的宝岛凹陷运移过来,北东向断裂及崖城组三角洲控制了宝岛凹陷南坡优质烃源岩和大型砂岩输导体的分布;大面积发育的晚渐新统、中新统深海泥岩及北东向山脊促成了天然气的长距离侧向运移。源边低潜山具备近烃源灶、源储压差大、成藏规模大的有利条件,L26-B潜山是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