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元
自1994年底进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周末报社,我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了。每每被问及新闻生涯中有哪些遗憾,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没能如愿打造一个《三毛流浪记》《父与子》那样的漫画品牌。
遗憾归遗憾,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尊重受众需求。在当前融合传播大趋势中,新闻工作者依然应当学习接受美学,重视受众,研究受众,从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1995年1月起,《周末报》设置了漫画专版《周末画刊》,我担任责任编辑。为了编好漫画版,保证漫画作品质量,我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联系全国各地漫画作者。
南京的何天卫是一位漫画怪才,以其构思新奇、造型独特逍遥南京漫坛。经朋友介绍认识后,彼此建立了信任。《周末画刊》第一期上刊发了他的一幅作品,便立即被《新民晚报》等多家报刊转载。他平时不向一般报刊随便投稿,交谈中得知他很看重《周末报》,有意搞个四格连环漫画,我很感兴趣。
□ 《老扁日记》之二
“老扁日记”第一批样稿送审,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于是便于1995年7月15日开始连载。甫一推出,好评如潮,一些读者剪贴成册,有些学生还模仿“老扁日记”画漫画。我踌躇满志,准备扶植出一个《三毛流浪记》《小克日记》,甚至中国的《父与子》《小皇帝》。
一年后,喝彩声慢慢远去,甚至出现了叫骂声。我自己默默地顶住压力,鼓励何天卫继续创作。我以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创不了名牌,推不出《三毛流浪记》《父与子》。我向总编辑汇报设想,他委婉地表达了观点:“有些事不是我们有美好的愿望就能办好,读者喜新厌旧,报纸应该不断有新东西推出来。”我没有很好地消化总编的精神,仍然坚持。读者的批评不断升级,有一位还算了一笔账,漫画版总面积是多少,“老扁日记”的面积是多少,占了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然后“威胁”,如果再刊发“老扁日记”,他就不再看《周末画刊》云云。
我和何天卫联系,准备让“老扁”1996年底“寿终正寝”。但是,就是这一愿望也没能实现,不断有读者向报社领导“告状”,编委会决定:立即停止。于是,老扁“立下遗嘱”,“死”于1996年12月14日。何天卫附了“悼词”:“当大家看到弥留之际的老扁,想到他行将消失,曾经喜欢过他的人会生出一分理解——任何一种东西都是有生有死的,心里怀着惋惜之情,而后慢慢地淡忘他;曾经讨厌过他的人,也会暗自庆幸——终于盼到这个‘丑陋的扁者’的末日,期待着心目中白马王子的诞生。作为作者的我,为老扁送别的心情不免黯然……”
作为编者的我,心情也“不免黯然”。“默哀”数日,慢慢走出“悲痛”后,我作了反思。
第一,“老扁日记”开辟之初,何天卫比较有激情,创作了一批有意趣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尽管他自己觉得“画得越来越顺”,但不可否认,有点“油”了,加上他的工作比以前忙,推敲的工夫少了。我则不知不觉放低了标准,画了的几乎都能发表,他缺乏必要的压力,部分作品的质量有所下滑。
第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都市报蓬勃发展,互联网开始出现,可供读者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的品味越来越高。
第三,报纸首先是为读者服务的,想创名牌,也应该是给读者提供他们喜爱的精神食粮,借用艾丰著名言论的标题,就是,“名牌”应该是“民牌”,读者不喜欢,讨厌了,怎么能成为名牌呢?
何为编辑,编辑何为?这一问题,当归结于编辑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比如,对于一个漫画编辑来说,可做的事情主要有三件:编发漫画、培养作者、创作漫画。对于三者的关系,我一度存在模糊认识。“老扁”从“出生”到“夭亡”,恰恰印证了一名编辑的从不成熟到成熟。
编辑《周末画刊》的第一年,我开辟了一个专栏“漫画一家”。在当年度江苏省好新闻、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该专栏均获二等奖。该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作品集》评“漫画一家”:“漫画家和新闻工作者有相似之处,是专为社会、为别人宣传的,而很少为自己存照。‘漫画一家’是《周末报》一亮点,此专栏为漫画家存照,很有新意。一是可为他们树碑立传,以启后人;二是可让他们再传画艺,以飨读者。”
当初开辟该专栏的目的,是利用这么一个专栏,“强迫”漫画名家拿出好作品:这里是漫画名家专栏,您是被作为漫画名家推出的,是给业余漫画作者做榜样,可不能应付了事。事实上,这一策略是成功的,通过该专栏,我和许多名家取得联系,并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然而,开辟该专栏的起因,主要是为了业余漫画作者。“漫画一家”获奖后,我曾应南京市记协《新闻广场》之约,撰写了《画吾自画——从“漫画一家”获奖谈〈周末画刊〉编辑思路》一文:
“我把业余作者当朋友,充分尊重他们。”
“编稿久了,我想到光这样做还不够,还应借助各种力量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
“我想到发一帧漫画家自画像,配发一段他对漫画的想法,给漫画爱好者以启迪。进而又决定同时配发一幅该漫画家的作品,两相印证,相互生发。”
□ 漫画一家·常铁钧
1996年7月,我隆重推出第二个专栏“朝花夕拾”。在编者按中,我明确表达了编辑该专栏的宗旨:“‘漫画一家’是以‘立言’为主,直接请漫画名家们就漫画问题发表高见,并配发他们的一件作品以作印证;“朝花夕拾”则从分析具体的优秀作品着手,给漫画爱好者以启迪,并请普通读者略窥漫画门径。”尽管‘朝花夕拾’专栏也得到了一些好评,但更多的还是从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读者。
经过努力,《周末画刊》组织了不少优秀稿件,曾经红红火火。那个时候,我每周都会收到热心读者的来信,对《周末画刊》赞美有加。著名漫画家、漫画编辑前辈田原也来信鼓励:“《画刊》读过,甚佳!”
但是,三年之后,读者的反应不再那么热烈,再后来,渐渐竟有读者来信提出一些批评。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编辑《周末画刊》的第一年,就获得两个奖项,并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经过几年磨练,我的经验丰富了,路子宽广了,热情不减,效果反而不如当初了?
经过认真思考,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我认识到,《周末画刊》美誉度降低的因素之一,是我偏离了漫画版的宗旨,对漫画编辑主要任务的认识有些模糊。
因为我曾投过稿,太了解业余作者的苦处。走上编辑工作岗位之初,首先接触的又是作者,便自觉不自觉地从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过多地注意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他们一次次投来几幅、十几幅稿件不中的时候,在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的时候,偶尔甚至会照顾业余作者,编发了一些本不够发表资格的稿件。在《画吾自画》中,我毫不避讳地宣称:“教师作品优待,农村青年的作品优待。”
在《周末报》漫画版面临尴尬的时候,全国漫坛也陷入窘境。正如时任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主编徐鹏飞应约为《漫画一家》撰写的“一家之言”所说:“当前,漫画刊物多了,漫画园地多了,漫画作者多了,漫画作品多了,漫画大赛多了,获奖作品多了,介绍漫画家也多了,可是,漫画佳作却少了。”由于漫画园地增多,好作品分流,投稿被采用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使得部分作者不能精益求精,各家漫画报、刊、版的总体质量均严重滑坡。
从如云的来稿中选择几幅,每周拼凑出一块版面是容易的,但是,《周末报》95%以上发行是读者自费订阅的,总编经常提醒我们,要对得起读者掏出的每一分钱。
怎么办?编委会初步打算撤销《周末画刊》,重新设置一个读者欢迎的版面。为避免漫画作者继续来投稿而浪费他们的精力、财力,我在《漫画信息》上刊发了启事。正好那段时间要抓几组文字稿件,临时调整版面,《周末画刊》自然首当其冲。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漫画编辑,他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读者奉献优秀的漫画作品,本人创作、培养作者,只是为奉献优秀作品服务的;前者是本,后二者是末;本末倒置,不能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肯定,版面自身生存都成问题;失去了基本阵地,又如何培养作者,培养了作者又有何用?
事实上,我违背了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创作)—作品(面世)—读者(接受)是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读者在整个环节中虽处于最后环节,但它却是一个文学作品好坏的最终决定力量。”[1]接受美学极其重视读者在整个文本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活动,认为文学作品是由文本和读者两部分组成的,文本具有未定性,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去填补文本中的空白,才能体现文本的价值、实现作品意义的表达。也就是说,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而作品的生命力却要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得以实现。
接受美学开拓了美学研究新领域,也给新闻传播学以重要启示,促发了受众研究中的接受理论。
参照接受美学的读者观,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信息流动的目的地之一,也是新闻传播最初产生的动因之一。受众是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直接服务对象,换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受众还是积极的新闻信息寻求者和信源反馈者。[2]
漫画不同于国画,它还具有新闻属性;漫画版真正的主人应该是读者——新闻受众。明确了这一前提,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我劝“编者”重抖擞,不拘一格降“精品”。
《周末报》不是漫画专业报,当年是一张综合性社会生活类周报,16个版,好几个又以大块文章取胜,设置《周末画刊》,主要是为了调整阅读节奏,让读者“轻松一分钟”。当时一个普通的《周末报》读者,除了阅读《周末报》,他可能订有一份当地晚报、一两份全国性报刊,另外可能还订有一两份他本身所从事专业的报刊,这些上面都可能有少量漫画,但他不可能再有精力、兴致专门去搜寻阅读更多的漫画作品。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散见于全国各地各类报刊上的漫画都是“新”的,上一辈人记忆犹新的漫画也是“新”的,浩如烟海的海外漫画更是“新”的。
我向编委会建议:转载漫画精品,把《周末画刊》改为“漫画选刊”。经研究,编委会原则上同意我的设想,决定:一、头条组织优秀新作;二、其他作品以转载为主;三、不时地推出好专栏。
我由主要跟漫画作者打交道转为主要跟漫画作品打交道,由过多地为漫画作者考虑转为主要对《周末报》读者负责。我订阅了国内几乎所有专业漫画报刊,并广泛搜集普通报刊的漫画专版,公开征求个人漫画集,选择优秀漫画作品奉献给读者。我一直比较重视介绍海外漫画,为了区别于其他报刊,还曾搞了阵“特快专递”,在第一时间推介最新国外报刊上的漫画新作,因渠道不够畅通,夭折了。《周末画刊》改版后,海外漫画开始也是由我本人选辑的,但资料有限、目力有限、精力有限,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著名漫画家、《文艺研究》编辑部办公室原主任吴祖望长期致力于搜集推介海外幽默画,十余年坚持为《幽默大师》杂志每期选辑一组海外专题幽默画,在国内漫坛有口皆碑,被认为是对中国幽默画的成长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我诚邀吴祖望整理提供适合《周末报》的海外专题漫画,开辟了“域外采珠”专栏。
运作了一段时间,我感觉海外专题漫画很精彩,又可借力组稿,于是,根据接受美学的启示,我干脆加大海外专题的比重,结果很受读者欢迎。另外,不少漫画作者也将“域外采珠”剪贴成册,以作参考,而且国内作品尤其是新作品用得少了,给他们增加了压力。有几位老作者说:“投《周末报》不容易中了,得给你好作品!”将“工作中心”转移到读者身上,不拘一格选精品,恰恰更有利于作者的培养,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我们的转变是对的,《周末报》漫画版受到了普遍欢迎。在2000年周末报社千禧家庭聚会上,读者代表对周末漫画版作了充分肯定。连许多专业漫画工作者都被“蒙蔽”了,比如著名漫画家、经济日报副刊部原主任毛铭三来信说:“最近贵报的漫画质量明显提高,精品多了……”《报刊文摘》等还多次将我们转载的漫画再作转载。
为响应中央号召,各级新闻单位 积极推动媒体融合转型实践,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毋庸讳言,融合传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譬如,各省、市新闻集团甚至区县融媒体中心纷纷开发新闻App,无一不动员各种力量推广。但是,在完成下载“任务”之后,不少用户就悄悄卸载了。
再如,短视频日益受到欢迎,于是新闻单位纷纷发展短视频项目。但是,新闻短视频、专家宣讲短视频,除了制作方和采访对象,有多少普通受众关注呢?
出现这类尴尬局面,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好好研究受众的接受规律。
随着新技术强势重塑,新媒体异军突起,众多新闻单位把精力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中,把目光聚焦在H5、短视频等新形式上,把力气消耗在发稿速度的比拼里,内容建设缺乏应有的地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无论如何,内容建设依然是根本。
笔者认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加强内容建设,尊重受众接受规律,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可以让我们的新闻生涯少些遗憾。
【注释】
[1]汉斯·罗伯特·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9.
[2]许厚今.接受美学对新闻学的启示[J].江淮论坛,1997(05):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