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是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子”。当前,全省正在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引进和集聚一批高层次数字经济人才,优化数字经济人才供给结构,以积聚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撑网络强省、数字江苏、智慧江苏建设,是江苏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人才高地应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是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的内在要求。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2022年5月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提出,要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增添强大新动能。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必须紧紧抓住数字人才这个“关键因子”,全面构建适应数字时代、包容审慎的数字经济人才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放大江苏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先行优势。
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是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广泛融合,将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对数字经济人才资源高质量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期间,江苏将建设16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强化数字化人才赋能。
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高地,是构建人才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重点。放眼全球,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的封锁打压将成为常态,国际人才争夺战将愈加激烈,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定力。数字经济爬坡过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长跑”,要把数字经济人才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赋予第一权重,把集聚数字经济人才作为壮大江苏人才队伍的“关键增量”,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人才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数字经济人才队伍规模较大但高端人才缺乏,与江苏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不相匹配。
省统计局2020年度国民经济行业从业人员统计数据显示:在新能源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领域,全省从业人员数量达412.6万人;全省高校电子信息、计算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毕业生年均9万人左右,数字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人才供给基础,但高端人才结构性缺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高级职称人数约为3.6万,仅占全省高级职称人数的5.2%。具有世界影响力、拥有颠覆性技术的数字经济顶尖人才,引领数字平台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均明显不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显示:江苏数字经济人才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低于广东、上海、北京和浙江,与江苏全国第二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与人才工作的全国领先优势相比,江苏数字经济人才总体竞争力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人才产业集聚度较高但缺乏行业龙头企业,数字经济人才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江苏数字经济领域人才更多集中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渗透形成的行业,人才占比超过50%,较兄弟省市更为突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对全省软件、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138家头部企业(营收占比13.6%)人才摸底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共有工程技术领域人才近5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2.35万人,占比47%;相关工程专业高级职称人员0.7万人,约占全省数字经济高级职称人员总数的19.4%。但与此同时,国电南瑞、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国有企业占据了大部分数字经济人才资源,仅上述两家企业相关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就占到全部138家企业总数的34%(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31.7%)。从全国范围看,数字经济人才资源向核心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华为、中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顶级科技领军企业依然是各类优秀数字经济人才的优先选项。同兄弟省市相比,江苏企业在数字关键技术领域建树不多,缺乏行业龙头,需要在集聚数字经济人才上拿出更多硬招实招。
数字经济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重点地区存在流出流入比失重现象,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从全省情况看,苏南地区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度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全省138家头部企业人才摸底调查数据显示:南京占比最高,相关企业中共有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2.6万人,占比超过50%;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1.8万人,占比76.6%。《中国数字经济人才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同样表明,中心城市仍然是数字经济人才的主要聚集地和净流入地,排在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分别位居第7和第8。近年来,全国主要城市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推进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如浙江连续多年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对数字经济人才呈现出极强的吸引力。虽然江苏数字经济人才整体呈现净流入态势,但从长三角区域内数字经济人才流向分析来看,高水平人才流动的主要目的地仍然是上海、杭州和苏州,南京数字经济人才流失比重较高。从全国情况看,深圳在计算机网络与硬件、制造、金融三大行业对数字经济人才的吸引力处于首位,杭州在软件与IT服务业领域一枝独秀,上海发展最为全面均衡且在吸引数字经济人才方面具有整体优势。
加快推进数字技术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建设。
支持南京、无锡、苏州等数字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装备、物联网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其经济实力、科教资源、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等优势,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高能级平台。充分发挥紫金山实验室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平台、培育国家战略人才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设立“人才特区”并授权“自主引才、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主评价、自主定薪”,积极推进面向未来的网络试验设施建设。高起点建设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以吸引人才集聚、支撑人才发展,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系统布局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优化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的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建立事业编制人才“周转池”,完善人才流动调配机制,为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实施重大攻关项目提供高层次人才集聚“绿色通道”。
大力引育数字经济高端创新人才。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围绕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数字经济人才专项规划。进一步摸清数字经济人才“家底”,绘制紧缺人才“图谱”,编制发布数字经济领域“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目录,为实现分类治理、精准引才、提升产业层次提供科学指引。实施高端数字经济人才引进计划,将数字经济人才纳入省“双创计划”“333工程”等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国际一流人才和旗舰团队的引进力度。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引进紧缺急需数字经济人才的“发榜应征”机制,多渠道推进用人单位与数字经济人才精准对接,大力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青年科技人才、数字创客、数字技能人才。依托江苏高校科教资源整体优势,加大数字技术基础学科投入,优化调整特色学科与专业设置,注重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交叉培养,加快建立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新一代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产才融合发展。整合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资源,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实施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知识更新培育项目,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工程师创新驿站,组织定期研讨、联合培训、协同攻关。深入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围绕制造业“智改数转”,将数字技能类职业(工种)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积极开发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职业(工种)培训资源,提升数字技能人才供给质量。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头部企业主体作用,赋予相关企业更多的人才举荐权和项目推荐权,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高端人才资源推进技术攻关。加强数字经济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助推数字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建设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数字经济人才市场,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专业社会组织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拓展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打造一批苏商数字化转型领军人物。
深化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数字经济产业链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支持数字经济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深化数字经济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制度改革,推行项目经理制和人才举荐制,探索“离岸式”“候鸟型”等柔性引才机制。建立数字经济人才职称评审制度,推动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数字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加快培育数字技能类行业组织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有序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评价。鼓励事业单位对聘用的高端数字经济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并不受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指导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向数字经济核心技术人才倾斜。加大数字技能人才评比表彰力度,引导产业链“链主”企业设立数字技能首席技师,优先试点数字技能特级技师评聘制度改革。着眼全省数字经济产业布局,推动区域人才协调发展,打造若干产业方向突出、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人才区域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