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任
全面抗战爆发前,邓小平几上几下,尽管多次担任过中央秘书长,参与过高层决策,但他在党内的地位一直不算很高,连中央候补委员都不是。
1938年1月,邓小平受命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随即成为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主官,无疑是一次地位的跃升。
有意思的是,邓小平到129师担任政委,是毛泽东的“个人决断”。
全面抗战爆发后,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已经有人,他便是张浩。在太行山抗战前线,张浩经常发病,仍然坚持工作。
1938年1月5日,毛泽东决定让张浩回延安治疗。
谁来接替他的职务呢?
毛泽东选择了邓小平。
“担任这样一支主力部队的政治委员,参与主持这样一个战略区的工作,担子很重。”虽然“担子很重”,但毛泽东决然把它交给了年轻的邓小平。这完全是一种信任。
这个任命是突然的。1月18日,当邓小平到达129师师部时,师长刘伯承下乡还没回来,以至于师部没人知道邓小平是来当政委的,直到1月27日,刘伯承回到师部,大家才知道这一任命。
从此,邓小平与刘伯承开始了长达13年的合作。
邓小平参加革命很早,但一直不是党中央领导人。担任129师政委,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作为师政委抑或之前的副主任、主任,都是副手,他还没有独当一面、主持过全局性工作的经历。经过抗日战争这些年的磨炼,邓小平更加成熟了。
毛泽东决定让邓小平补上这一课。
1943年8月初,党中央决定让邓小平留在太行山领导党政军全局,刘伯承等人前往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29师首长以前两次前去延安,都是邓小平而不是师长刘伯承,主要是前线战事太紧张,离不开刘伯承。这次,不仅刘伯承要走,留驻太行山地区八路军总部的彭德怀、罗瑞卿等人也要走。
太行山的重担,毛泽东决定由邓小平来担。
10月6日,党中央决定,中共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八路军总部与129师合并,由北方局直接领导晋冀鲁豫区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区党委;由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129师部队和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军区。邓小平接替彭德怀,担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邓小平开始负责晋冀鲁豫地区党政军全面工作,成为华北敌后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这时,前方战局已经稳定,抗战胜利的曙光在望,但敌强我弱的态势并没有改变,邓小平肩负的仍然是一副重担。
此时,邓小平已经39岁。他从16岁参加革命开始,经过23年的艰苦锻炼,已经具备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
邓小平单独主政晋冀鲁豫期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地建设稳步发展。其中,有两件事情值得一说。
一是邓小平较早提出和使用“毛泽东思想”一词。
1943年11月10日,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做了一个关于整风运动的动员报告。他谈到了自己对毛泽东的认识:
……我党自从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一扫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气氛,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直到现在已经九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一直是胜利地发展着……在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我们回忆起过去机会主义领导下的惨痛教训,每个同志都会感觉到这九年是很幸福的……
这是邓小平总结党的22年历史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其中,对毛泽东的理解,自然是他的亲身经历和体会。
邓小平是继王稼祥等之后,较早提出和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中国共产党人。
邓小平在党内较早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使得他对毛泽东思想的体会乃至认识比一般人早。
二是党内对邓小平的认识。
在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分别召开许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座谈会,其中包括邓小平曾担任主要领导人的红7军历史问题座谈会。在1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谈到1933年中央苏区的反“邓毛谢古”事件,动情地说:“反邓、毛、谢、古,是指鸡骂狗,邓、毛、谢、古死了三个人,希望邓要为党争气。”
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期望,与邓小平此时在前方卓有成效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更加显示出邓小平在此前和在现时的才干。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这是一次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会,大会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邓小平在晋冀鲁豫主持工作,没有参加这次盛会。
6月10日,选举结果公布。七大一共选举出44名中央委员,按得票多少,以前从不是中央委员的邓小平排第28位。当天,毛泽东致电邓小平:
拟在最近举行一中全会,你在七大当选为中委,望接电即赶回总部,待美国飞机去太行时,就便乘机回延开会。
6月29日,邓小平和卓琳从太行山驻地出发,前往延安。 党的七大确实是邓小平一个崭新的起点,且不论他以后在军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单单看在党的七大会议后的十多年里,邓小平的擢升已十分突出。
1954年,在七届四中全会后,他被任命为中央秘書长;次年在七届五中全会上,又与林彪一起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邓小平的擢升,谁都知道,是与毛泽东对他的欣赏分不开的。
(摘自《大河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