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机制研究

2022-10-25 09:28王兰文刘雨婧
成才之路 2022年2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新时代大学生

王兰文 刘雨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机制;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劳动人民热爱生活、顽强奋斗的积极表现,也是国家和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更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新时代对劳动精神有了崭新的认知和诠释,即尊重劳动、热爱生活、诚实肯干、敢于创造。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劳动精神,树立积极乐观、勇于奋斗的人生态度,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劳动所创造的一切价值, 均有着宝贵的意义,不为岁月更迭或时间流逝而改变,而变化的仅仅是生产要素的比例而已。放眼当下中国,虽然劳动形式与过去大不相同,但仍旧具有强大的价值创造功能。

1.劳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有科学研究将人的发展阶段分成人的依赖性时期、物的依赖性时期和人的自由性时期等阶段。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发展追求目标在持续更迭与变化,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自由的全面发展。然而, 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来实现。而尊重与热爱劳动,通过辛勤劳动促进生产力发展,以此变革生产关系,改善社会生产和发展状况,则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为其日后的人生发展设立明确的目标。

2.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校要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和以劳创新,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劳动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之本,是国家繁荣昌盛之根,也是新时代青年得以奋进和前行的动力之源。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底蕴,正是无数劳动人民前赴后继、薪火相承,方能繁衍至今。当前,发展与创新的接力棒传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手中,年轻人更不能忘却前人的立足之本,应当勤勉己身,顽强奋斗,坚持劳动实践,不断发展与创造,建设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对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角,势必将承担起更重的责任。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出更多高水平、高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4.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前提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更是社会得以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历史证明,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了历史,同样也正创造着美好的未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无尽,劳动人民的精神永垂不朽,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前提。大学生是当代高素质劳动者的有生力量,高校必须积极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引领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辛苦和美好,形成朴素坚强、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

5.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广大劳动人民是我国有生力量的源泉,全社会都应以劳动为弘扬标准, 以好逸恶劳为反面教材,学习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不能滋生与宣扬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高校应强化劳动的育人功能,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认识劳动教育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将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引领大学生明悟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所得。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

马克思劳动观认为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阐释。《共产党宣言》指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而《哥达纲领批判》也曾提及“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的论述。这两个论述指的是劳动者要将自己获得的教育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有价值、有意义的劳动活动,在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丰富个人的劳动经验,持续提升和优化劳动能力,为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精神动力和价值空间。马克思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不仅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奠基,也体现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

2.毛泽东同志的劳动教育观

毛泽东同志十分认同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观念, 他在各个时期都对劳动有着不同的诠释,例如干部要参与劳动、农民要坚持劳动等。毛泽东同志劳动观建立在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承续了其中的观念精神,同时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劳动观。例如,毛泽东同志在早期著作《学生之工作》中,就有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提出了学生在校半工半读的初步构想。而在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毛泽东同志的劳动观则更侧重于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层面,并提倡知识分子要于艰苦环境中进行劳动教育。

3.习近平同志的劳动教育观

2018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劳动教育观, 它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方针的提出,重新强调和梳理了劳动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习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等教育是向社会输送人才资源的核心渠道之一,劳动教育通过协同其他四育思想, 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可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承担着巩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铺砖添瓦的时代使命,这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赋予了崭新的内涵。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机制

1.树立教学目标,培养劳动意识

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就要将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要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生活、诚实肯干,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创造,坚持弘扬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主力军为教学目标,不断充实劳动教育内容,从多个角度弘扬与传播劳动精神。放眼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进程, 古代人民凭借辛勤劳动创造了中华文明,而近代以来无数前人抛头颅、洒热血,终铸成共和国崛起。立足于现代,我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创造了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如今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因此,高校要鼓励学生敢于创造与创新,树立创造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 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其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精神。

2.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化, 这对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劳动教育,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与影响,較为单一和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高校要正视这一问题, 遵循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劳动精神。一方面,教师要摸索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 在劳动教育中设计创新化和趣味化的教学模式, 充分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主动探索与发现,构建高效自主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要秉持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教学精神,带领大学生通过实地学习与劳动,将理论式课堂转变为实践式课堂, 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邀请劳动先进人物面对面授课,以实现劳动理论具象化的教学目标。

3.组织劳动实践,验证教学理论

许多教育者认为, 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社会中找寻劳动教育的真谛。因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解, 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课外劳动实践,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感悟、用脑思考、用手操作,使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能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意义,并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最终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成果。此外,高校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时,应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 举办有意义的劳动活动,如创新创业比赛、演讲比赛、科技创意活动、保护校园环境活动等,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大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养成善于探索、思考和发现的习惯,能够开拓眼界和思维,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4.加强职业规划,渗透劳动教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将自己的特长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做好有序的发展规划并非一件易事, 其需要对自身的情况有全面的认知, 还要了解社会职业结构。因此,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性,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搭建良好的输出端口。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更在于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养,如劳动品格、劳动伦理、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等。心理与精神层面的修养,能够使人建立更加成熟、理性的思想模式,因此教师可以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入手, 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素养。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的主要机构,应结合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形成全面系统的劳动素养,这也是新时代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

5.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建立课程考评机制

艰苦奋斗、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是劳动人民的朴素品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无数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而如何很好地弘扬这种朴素高尚的劳动精神,是高校需要积极思考与探究的课题。首先,高校应该广泛开设劳动教育类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科学等,从劳动起源、劳动意义、劳动法律、劳动安全和劳动社会保障等方面科学系统地阐述相关知识。这样做,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劳动概念的理解,更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劳动认同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劳动,实现全面发展。其次, 高校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讲解生产劳动对中国革命发展及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及人民如何通过劳动当家作主等。最后,高校应积极贯彻“五育”方针,将劳动教育推向新的高度,强化劳动课程考评,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增加劳动实践在大学生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将评优评先与劳动教育成果挂钩,构建科学合理的德智体美劳评价标准,实现劳动教育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评价机制的设置, 应以学生的劳动获得感为评价的核心要素,充分体现对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的引导,构建具有可行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的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高校可以将劳动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设立劳动专项奖学金,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并要求所有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掌握一项劳动技能。同时,高校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分享学生的劳动竞赛和劳动实践影像,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

6.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鼓励家长以身作则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劳动教育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很多家长都比较依赖学校,到了大学阶段,他们更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无须再给予约束和管理,任其自由发展即可,这既不利于家长言传身教作用的发挥,也无益于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一些大学生虽然已经进入成年阶段, 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生活常识较少,生活技能匮乏,甚至有的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做饭等。对此,家长必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重视文化教育,更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品质。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平时的生活中将劳动精神融入家庭教育,鼓励大学生通过做家务或寒暑假进入社会打工等方式锻炼自己,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能力,发展身心素质。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的先天优势与条件,积极进行家校联合,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劳动能动性,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劳动教育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和解析,逐渐演变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充分认识时代发展的瞬息万变,理解劳动的巨大时代价值和内涵,积极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倡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生活、诚实肯干、敢于创造,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