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谭跃 通讯员 赵跃 图|乌海交警提供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一座因煤炭而立的新兴工业城市,被誉为“乌金之海”。全市总面积仅1754平方千米,不到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的千分之二,是全国最小的地级市之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坚强领导下,乌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坚持疏堵保畅与预防事故并重、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并进,全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在2022年上半年全自治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月度考核排名中,支队取得5次第一、1次第二的优异成绩。近日,本刊记者对乌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支队长刘建平进行了专访。
本刊记者:乌海市道路交通事故防控工作取得如此成效,支队做了哪些努力?
刘建平:乌海市是能源城市,辖区货运企业多、货运车辆多,针对这一实际,支队将封堵“带病车”上路作为事故防控的首道防线。依托重点运输企业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扎实推动重点车辆源头隐患“动态归零”,全市708家重点车辆运输企业全部被纳入了数据模型监管,涵盖1万余辆重点机动车、7千余名重点驾驶人,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预警信息实现了实时动态监管。同时,全市所有重点企业、重点车辆实行“户籍化”管理,各属地大队是管控这些交管“重点人口”的第一责任人,支队、大队、车管所整体联动,改变了以往车管所单打独斗、只靠电话催办的低效模式。“数据预警、路面查控、整体联动、专班上门”,最大限度地将“带病车”堵在路外。2022年5月24日,支队依托自主创新的“异常业务数据触警+监管系统视频溯源追查+现场突击检测”技战法,成功破获全区首例机动车检测科技作弊案,机动车检测站通过科技化、隐蔽化作弊手段,为“带病车”出具“健康报告”的歪门邪路被彻底封堵。
支队充分利用条线化管理制度优势,将辖区地域狭小的“先天缺陷”转化为“面对面督导”的便利条件,围绕“减量控大”核心主业,坚持开展“红黄绿三色预警分析研判周例会”制度。把优势项目标“绿”,总结经验、固化战法;推进缓慢项目标“黄”,找准原因、及时整改;长期短板弱项标“红”,专题研究、集中攻坚。同时,组织开展“夜读”补课专项培训班活动,支队分管领导、各基层所队全体班子成员、骨干民辅警等480人次接受了培训,打造出一支主动思考、勇于创新的专家型干部队伍,固化出八类重点车“户籍化”管控体系、高危风险企业“红黄牌”警告模式,以及前半夜拉开阵势宣传震慑,后半夜精准研判打击酒驾违法等一批优秀工作战法,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高效推进。
此外,为保持管控力度的常态化稳定,支队先后制定了《“减量控大”白皮书》《集成指挥平台实战应用》等操作指引,确保了“日常工作既攻坚”。2022年以来,支队不间断抽调机关警力和各大队精干力量,组建各类型执法小分队,在全市范围内不限区域、不限时段开展工作。“交叉用警”极大限度地提升了执法震慑力度,“错时用警”最大程度填补了执法空档,逐步形成了大队打“阵地战”、执法小分队打“游击战”的战法模式。截至7月份,支队共现场查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13.1万起,非现场处罚11.2万起。与去年同期相比,酒醉驾、“三超一疲劳”等严重交通违法查处量大幅提升,形成强大震慑。
本刊记者:公安交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群众出行的幸福感,乌海交警如何践行为民初衷?
刘建平:衣食住行是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让全市人民“行”得再顺畅一些、再安全一些,让因交通事故痛失亲人的家庭和受伤致残的人再少一些,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初心。在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方面,除了打击交通违法、防范交通事故外,支队主要瞄准两个主攻方向:
一是坚持“民意领跑警务,警务保障民生”,持续开展交通组织优化改造工程。支队在2019年制定了交通组织优化工作五年规划,坚持“在信号配时上要分秒必争,车道渠化上要寸土必争”的工作方针,充分挖掘现有道路网络潜在效能,在营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上积极寻求“精细化突破”。对车站、商圈、医院、学校等易堵易乱点位,实施“一点一策”清单式治理,先后重新渠化路口93个,优化信号灯配时213次,维护交通护栏2559片,安装、维护交通标志牌276块,对42条街路、18.7万平方米的道路交通标线进行了优化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成功打造了铁路黑桥洞改造、滨河大道绿波带、人民路转向限制工程、新华街标志牌标准化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作亮点。在交通组织优化改造工作中,支队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进一步健全以民意为导向的大走访意见征集机制,定期邀请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关注公安交管工作的热心群众召开“两代表一委员”见面会。机制建成以来,共组织召开答复会、见面会、回访调研等各类活动11次,收集各类交通组织优化改造建议37条,并全面建立了“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办成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好事。
二是坚持便民利民、服务社会,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与其他盟市相比,乌海市行政区域面积非常小,70%左右的驾驶人和机动车集中在海勃湾区,任何地点到车管所车程不超过半小时,因而群众普遍习惯于线下办理车驾管业务。针对这一特点,支队在车管所综合服务大楼全面引入税务、邮政、银行、保险、驾校、驾驶人体检、二手车交易市场等所有车驾管周边业务部门进驻,融通行业壁垒,为群众提供真正“一站式”综合集成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多头跑、分头跑难题。此外,支队不断优化服务细节,不断创新便民举措。年内先后在海勃湾区广场警务工作站、乌达区维邦市场警务工作站、海南区广场警务工作站、三区政务服务大厅增设6个违法处理窗口;依托11家机动车检测站,落实“周末随心检”“容缺检车”服务;创新推出新能源汽车“八项优办”,提供“就近办、优先办、批量办、容缺办、免查验、一日办结、一证通办、跨省通办”便民利企服务;全面开展城市货车通行码网上办理工作,依托“交管12123”平台接受群众在线申请,民警在线为货车驾驶人规划线路、设置通行时间,先后有2600余辆大货车快速便捷地申领了电子通行码。
本刊记者:队伍建设是推动交管工作向前发展的基础。在此方面,支队有哪些经验做法?
刘建平:支队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全区公安交管队伍教育整顿“大补课”工作开展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相关部署要求,将其作为推动全市公安交管工作提质增效、队伍建设全面过硬的政治引领,以最高标准、最强措施、最严要求全力推动教育整顿全面铺开、有序推进。
支队紧扣“教育、排查、整改”三个关键动作,创新“四高四学七查”工作措施,全面开展了“以考促学、以学促用”工作,组织岗位资格考试,为全警划出了能力素质提升刚性标准,靶向提升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年内累计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86场次,运用“七查”措施排查整改各类问题154个。支队以建章立制封堵管理漏洞,铲除顽瘴痼疾滋生土壤,先后研究建立了交通事故“快撤减堵”等7项工作制度,形成窗口服务礼仪规范等28项规范要求,切实将建章立制与查纠整改有机融合、一体推进。通过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整顿“大补课”各项工作措施,达到了纪律作风逐渐好转、执法质量逐步提升、交管工作稳步推进、典型引领不断强化、为民办实事持续深化、队伍管理持续加强的良好成效,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成为全体民警的新常态。
支队创新搭建了“执勤执法风险隐患预警模型”,严格规范民警执勤执法行为。2021年以来,共现场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0余万起,所有执法力量全部瞄准易肇事肇祸突出违法行为,确保了警力的精准投放。此外,支队还对大货车执法领域开展了“净土行动”,购置了400台具有实时回传功能的5G执法记录仪,配套出台了“三全一查一通报”工作制度。目前,支队大货车违法查处全部能够按照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货车违法现场查处工作指引》进行规范录入,“上岗开启、全程摄录、下岗传输”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全面养成。